简介:“仪式音乐研究会”的学术背景,产生于由曹本冶教授主持的“道教仪式音乐”、“民间信仰仪式音乐”两项分三阶段进行的大型研究项目,相关的专项研究共累积了近五十个研究个案和近20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这些都已经成为仪式音乐研究学术群体开展学科传承和理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重要参考资料。“仪式音乐研究会”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本土固有的学术传统和学者对仪式音乐传统的认知之上。它参考和借鉴、但不迷信套用国际学术界的有关理论方法,特别是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方法,对仪式音乐进行微观个案研究和宏观比较研究。同时,通过这样的研究实践经验,摸索和创建一套能较为切实解析本土传统仪式音乐的理论方法,即建立一套具有国际视野,不失中国特色,适合于本土学者研究本土仪式音乐文化的理论方法。
简介:本文对柴科夫斯基在彼得堡帝国法律学院度过的少年生活,作了生动的记述,揭示了当时彼得堡音乐生活和学校的贵族教育,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生涯和思想、创作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以主要篇幅深入论述了:少年时期柴科夫斯基在社会、家庭环境和自己独特的心理历程中所形成的性格特征,与他音乐中“热情而激越的情感主义”,充满人情味、人性美的抒情风格,孤寂忧郁的情调以至惊心动魄的悲剧性之间,所存在的深刻联系。
简介:从物质—制度—思想的文化三分角度来看,作曲人才的培养和形成包括三方面因素,即创作材料、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共同课的讲授内容应以中国民间音乐的构成材料为主,发展手法和相关思想为辅;学习方式应以感性的音乐实体(音响或音像形式)的视听记忆及模唱等实际操作为主,理性的文字知识的了解为辅。按系分班的个性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方向。在该课针对作曲系的教学中,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内部分析应以简驭繁地突出风格分析,外部分析应对比其与古今中外其他重要的相关音乐的异同。还可采用模写——中国民间音乐的风格模仿写作的实践形式。
简介:马列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随着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进步,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校“两课”教学理应作相应的变革,以便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政治教育功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特别是我们艺术院校的“两课”教学至今没有摆脱被动局面,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明确指出群众“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犹如在茫茫大海中亮起了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为我们高校“两课”改革指点了迷津。笔者认为,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上述原则,改变现有教材的体系结构,使教学内容少而精,这正是根本改善艺术院校“两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简介:国民教育序列中大学阶段电子管风琴演奏教育在国内开展已近三十年,在这期间,此专门化有如星星之火,数年间便将火种洒遍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迄今,我国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教育在规模上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总体来说,人才培养的质量发展却并不均衡。优势教学资源集中在少数专业院校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各非专门艺术院校的师资一般皆来自于专业院校,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在学习阶段并未接触到系统的教学纲领、理论、方法的制订与实施。在这一背景下,其走上工作岗位后,仅以传递知识为目的展开教学,而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思想、理论则缺乏相关认识。基于这种现象,笔者将沈阳音乐学院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课教学大纲制订过程中的几点宏观思想总结出来以飨读者,促进电子管风琴演奏学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简介:本文认为,当《吕氏春秋》对“适”的概念从“行适”、“心适”、“音适”这三个方面作具体的概念界定时,就已经将一种认识音乐存在的思维模式(甚至文化模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学理的角度看,其概念界定和区分本身,已经具备从“行为、形态、观念”三要素来认识音乐的理论特征,这正是“乐本体”思维模式在两千多年前的具体呈现。本文还认为,在《吕氏春秋》的天道自然观中,音乐的产生具有数理基础和物质基础这两个基础,并指出,《大乐》、《适音》诸篇中使用的“和”、“适”这两个概念,都是为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和法则而设定的概念,具有不同以往的音乐哲学思维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