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于2011年1月14日至17日在哈尔滨共同举办“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研讨会”,就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文学进行研讨,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拨冗与会。会议议题包括:1)20世纪文化思潮与英语文学创作;2)文本中的文化记忆与文化想象;3)性别、种族与文化;4)英语文学的生态关怀;5)英语文学的跨文化研究;6)英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7)全球化与英语文学教学。
简介: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布克奖小说《狼厅》和《提堂》生动再现了都铎王朝的辉煌时代和一代权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丰功伟绩,展现了当代小说家调整视角、反思历史的创作心理.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克伦威尔由铁匠之子成为国王亨利八世的权臣、从乡野草根到朝廷重臣的传奇一生,探讨其性格及形象中的英格兰特性,解读英国民族共同记忆对历史人物的建构,审视曼特尔正视民族身份认同问题、重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创作思想.当代英格兰特性不仅仅局限于体现其民族的独特性,更体现了英国民族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是英国民族共同体精神的重要表征.
简介:本文从解构的视角,立足于性别、种族、文化三方面去解读、阐释汤亭亭的,从而发掘汤亭亭作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对自己的性别、种族和文化所作的思考和质疑.指出汤亭亭并非一个单纯的'解构者':她在消解性别、种族、文化对立之后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重建了对立概念间的互动和融合,并重新评价了这些互动和融合对于人类的伟大意义.
简介: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中的数字人文与媒介间性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的论文集。该书所收录的论文,在比较文化的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的概念,分析了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的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的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简介:著名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是一个十分惹眼的人物,由于他和汤亭亭之间的一系列争论,使他在华裔美国人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对白人霸权提出批评,为亚裔美国人的身份和地位进行辩护.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都显示出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倾向.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论文"神秘"着手,结合霍米·芭芭的后殖民理论,探索赵健秀创作中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与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金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拉金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拉金诗歌的争议之源。
简介:大江健三郎在他后期作品的创作中,系统地表述了一种新的文化救赎的思想,即要在一个无神时代里,寻求灵魂的自我拯救.其具体表现为,他后期创作的中心已经从原先的"残疾儿"主题转变为"灵魂"主题;他形象地描绘出"无神时代"的基本特征,即一个"上帝缺席"的时代、一个"众神喧哗"的时代、一个可能诞生"新人"的时代;他详尽地阐明了实现灵魂的"自我拯救"的方法,即观念上具备自觉的"危机"意识、并积极地采取"回归"的行动,以促使"新人"的到来.
简介:李商隐的《锦瑟》是迷人的,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其魅力来自于诗中那些带有悖论色彩的复杂情感。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复杂情感的形成恰恰得到了儒、释、道三家文化资源的有效资助和涵养。正是携带着这些精神之花,《锦瑟》才得以流芳百世,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
简介:戈迪默以南非特殊历史背景中的剧烈政治冲突为语境,以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相互投射为中介,聚焦导致主体遭受磨难与精神错乱的文化根源,探讨了超越国家、民族、性别、阶级、种族及具体文化范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群体性的文化病理,揭示了这种体现个体与文明冲突的文化结构之“年寄话语”本质,提出了治疗或颠覆这种文化病理结构的“青春诗学”式文化政治。因此,《伯格的女儿》通过探索主体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特征,解析了列维一施特劳斯与弗洛伊德所试图解答的人类生存之基本命题。
简介:贝尔提出的"文化矛盾"论实质是要求证资本主义体制原有的合理和合法性.从文化的角度说,资本主义精神实质就是一种强调个人的自立、自律、自由.这也是文化资本主义的要旨所在.但是在当代条件下,这种个人自由的观念却遭遇到了挑战,其原因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本身,并由此导致了"自由"的悖论.
简介:由全国台联主办的“中国国粹油画艺术精品展”引起了两岸三地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在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全国台联是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同乡会组织。
简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达400家。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比重,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成为中外企业共同争取的市场。
简介:我曾经到过埃及、希腊、印度等一些古国,特别是在埃及,亲眼看到金字塔那样数千年以降依然动人心魄的文明古迹,而创造这些文明的那群人却早巳消逝在历史中,难免会有感慨。回归中华故土,三星堆文化的灿烂也使人震惊,这是中原文明之外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多元文明中的一员,中国文化自身也有多个源头,这已是今天的常识。
简介:《皇华集》是每次明朝使臣出使朝鲜时,与朝鲜群臣唱和的诗文作品集。自天顺元年(1457)陈鉴、高闰的《丁丑皇华集》开始,朝鲜国王每次都将这些唱和作品刊刻成集,名之《皇华集》。“皇华”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诗序》云:“皇皇者华,君遣臣使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自景泰元年(1450)倪谦出使,至崇祯六年(1633)程龙出使,184年间共刊刻了24种《皇华集》。
简介:本文讨论了露丝·尾关的小说《食肉之年》所提出的诸多复杂的真实性观念,认为:杂糅性乃是该小说所呈现的21世纪初期决定性的核心身份特征。基于一系列全球化理论,本文认为,这部小说提出了一些极其艰深难以回答的问题,即全球化时代的身份政治问题。从多个方面来看,小说的开放式结尾留下了很多空白,阐释空白正是本文的目标所在。
简介:20世纪末的美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就是一大批华裔作家的崛起.这一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简介:伦理本位是中国社会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核心"。本文从解析《喜福会》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入手,分析《喜福会》如何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进行解构,又如何在"破"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家庭伦理进行重建。
简介:综观巴金的整个文学翻译历程,他经历了从对无政府主义理论的迷恋到最终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的思想发展过程,带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巴金对外国文学的接纳并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而是辩证、理性地吸收,为他所用.
简介: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主义与比较文学研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关于“多元文化主义失败”和“比较文学已死”的论断此起彼伏;与此同时,中国学界对多元文化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却呈现勃勃生机,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背景下,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多元文化与比较研究中心、上海市外文学会及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首届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召开。
“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研讨会”通知
共同体文化的重构——《狼厅》和《提堂》中的克伦威尔形象
对性别、种族、文化对立的消解——从解构的视角看汤亭亭的《女勇士》
一个可逆性的文本——《丰乳肥臀》的语言文化解读
走向媒介间性——评《比较文化研究中的数字人文与媒介间性研究》
文化民族主义斗士——论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的思想与创作
“戏剧化的自我”——解读拉金诗歌中拟称的文化意识形态功能
无神时代的自我拯救——论大江健三郎后期作品的文化救赎思想
徘徊于执著与超脱间的诗魂——李商隐《锦瑟》一诗的文化解读
年寄话语与青春诗学:论《伯格的女儿》中的文化病理学意蕴
“自由”的缘由、悖论及其他——从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说开去
强强联手 弘扬中国国粹——台联京粹联手推进两岸文化交流
本土的才是国际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文化下的本土策略
“新子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重构--放眼世界,开拓“新子学”
新书架: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先声 中朝诗歌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杂糅的世界旅行:论露丝·尾关的《食肉之年》中的文化杂糅政治
中西文化的冲突、对话和超越--论20世纪美国华裔文学
中国家庭伦理的解构与重建——《喜福会》中的中国文化符号解读
"只希望把别人的作品变成我的武器"——巴金文学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互鉴与交融——首届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