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1例69岁男性患者因外周T细胞淋巴瘤接受含多柔比星脂质体方案化疗。化疗第1周期患者无特殊不适。第2周期静脉滴注多柔比星脂质体过程中患者出现短暂肌肉酸痛。第3周期化疗在应用多柔比星脂质体前给予地塞米松和氯苯那敏预防过敏反应,并严格限制滴注速度,但在滴注约20 min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立即暂停滴注,改为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随后患者出现面部麻木、喉痛、颈部不适及多部位皮疹伴瘙痒,心电监护示心率130次/min,血压80/50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0.98。立即给予吸氧并使患者处于半卧位,约20 min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口齿不清等症状,检查见舌体肥大、颈部肿胀,考虑多柔比星脂质体致急性喉头水肿,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 ml静脉滴注及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雾化吸入。约3 h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2 d后过敏症状消失。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夹廉泉穴对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PSOD)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PSOD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电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电针夹廉泉穴治疗,NMES组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双侧颏下肌群NMES。电针和NMES均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采用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渗漏-误吸量表(PAS)和改良式钡剂吞咽障碍量表(MBSImp)评估其吞咽功能,另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患者空吞咽和吞咽5 ml温水时颏下肌群的肌肉功能[包括波幅峰值、波幅均值和平均吞咽时程]。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SSA、FOIS、MBSImp、PAS评分以及空吞和吞咽5 ml温水时sEMG的波幅峰值、波幅均值、平均吞咽时程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电针组和NMES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电针组的SSA评分[(22.40±3.40)分]、FOIS分级[(6.13±0.92)级]、MBSImp评分[(7.8±1.82)分]、PAS评分[(1.73±0.70)分]、空吞唾液时sEMG的波幅峰值[(92.53±18.28)μV]、空吞唾液时sEMG的波幅均值[(23.45±2.93)μV]、空吞唾液时sEMG的平均吞咽时程[(1.50±0.15)s]、吞咽5 ml温水时sEMG的波幅峰值[(96.79±19.99)μV]、吞咽5 ml温水时sEMG的波幅均值[(23.83±3.01)μV]、吞咽5 ml温水时sEMG的平均吞咽时程[(1.52±0.14)s]均显著优于NMES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廉泉穴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电针组的治疗效果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药物依赖者稽延期抑郁症的用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针灸治疗药物依赖者稽延期抑郁症的临床文献,建立其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2.0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对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究针灸治疗药物依赖者稽延期抑郁症的腧穴运用特点及其规律。结果对纳入的28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药物依赖者稽延期抑郁症最常用的腧穴配伍存在固定搭配,经穴置信度最高的关联群为内关-三阴交-神门和足三里-三阴交-神门;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2个聚类群。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针灸治疗药物依赖者稽延期抑郁症存在一定规律,内关、足三里、神门、三阴交为针灸治疗药物依赖者稽延期抑郁症的主要腧穴。
简介:目的:研究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3月-2021年7月收治的160例静脉输液患者,分为常规组(n=80)和研究组(n=80),常规组利用一次性静脉穿刺输液,研究组利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2.50%,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7.20±2.05),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25%,常规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5.00%,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具有较高价值,可以减少反复穿刺,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提升病人满意度,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髓内针直径与髓腔峡部直径之比(nail diameter/medullary canal diameter ratio,ND/MCD)的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8例股骨干骨折儿童纳入前瞻性研究对象。年龄5.2~11.7岁,平均8.6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19.7 kg/m2;其中男187例,女121例;左侧163例,右侧145例;不稳定骨折130例,占42.2%(130/308)。所有患儿均采取逆行弹性髓内针内外侧穿针技术治疗,手术操作由同一位资深高级职称医生主刀或指导完成。术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B两组,A、B两组分别为154例。A组选择弹性髓内针时要求其直径满足ND/MCD>60%而<80%;B组直径要求满足ND/MCD≥80%。两组患儿在术前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治疗及康复训练相同。记录并比较两组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率,以及手术时间、内固定物取出时间、感染、针尾激惹发生比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A组8.7个月,B组8.9个月。两组患儿在畸形愈合率、骨折不愈合率、感染率、针尾激惹发生比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内固定物取出所需时间A组明显较B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内固定物取出前患肢功能及步态均恢复正常。结论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ND/MCD>60%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与≥80%时相比,ND/MCD在60%~80%时手术操作更容易。
简介:摘要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发病形式、诊断、治疗、复发及预防等与成年人有较大差异,常伴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儿童HSK较成年人HSK更易造成全身播散。其误诊率可达15%~30%。儿童HSK双眼受累的发生率为10%~26%。最常见类型为基质型(几率为35%~50%)。较成年人易复发。其诊断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病毒培养及PCR检测等。在治疗和预防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强调了口服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的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30-133)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 HA)病原学特征,为HA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2019年上海市哨点医院上送的HA病例咽拭子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EV-A71、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CV)-A16、CV-A6和CV-A10核酸检测,并对非EV-A71、CV-A16、CV-A6、CV-A10的其他EV感染病例样本进行病毒分离、测序以鉴定EV的分型。用Excel和IBM 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4例HA病例中,主要为0~1岁的婴儿,占比为32.95%(87/264);EV阳性检出率为69.70%(184/264),共检出EV-A71、CV-A16、CV-A6、CV-A10、CV-A4、CV-A2、CV-A5、CV-B5 8种EV,其中构成比占前3位的血清型分别为CV-A6(39.13%,72/184)、CV-A10(17.39%,32/184)和CV-A4(16.85%,31/184)。2017—2019年各个年份其他EV占比逐年增多,分别为19.23%(10/52)、41.10%(30/73)、47.46%(28/59)。结论上海市2017—2019年HA中常见病原体为CV-A6、CV-A10和CV-A4,其他EV占比逐年增多。
简介:摘要目的对发生在中国的首例疑似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感染者进行实验室确诊。方法采集疑似感染者的脑脊液进行高通量测序,并采集疑似感染者的脑脊液、痘疱液、鼻咽拭子、结痂涂抹、唾液等标本以及密切接触者的痘疱液、口咽拭子、血清等标本后,利用4套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猴痘病毒和正痘病毒。结果疑似感染者的脑脊液高通量测序结果检出285个猕猴α疱疹病毒样序列读数;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特异性实时定量PCR检测患者脑脊液、结痂涂抹和唾液标本为阳性,疑似感染者的其余样本及密切接触者的样本均为阴性。水痘带状疱疹、猴痘和正痘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所有样本均为阴性。结论患者脑脊液、结痂涂抹和唾液标本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核酸检测为阳性,结合病人的临床特征、动物接触史及高通量测序结果,确诊该患者为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国疱疹样皮炎患者的疾病特征。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18年12月公开发表的中国人疱疹样皮炎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临床表现、普通病理、免疫病理特点进行筛选,分析符合诊断标准患者的疾病特征。结果纳入55例疱疹样皮炎患者,发病年龄(44.9 ± 18.5)岁,男女比例约2.5∶1,平均诊断延迟4.1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紧张性水疱,分布在臀区、肘部、背部、膝部等部位。39例描述组织病理表现,37例可见表皮下疱,17例存在中性粒细胞浸润。33例描述皮损周围组织直接免疫荧光表现,31例可见IgA颗粒状沉积,23例沉积部位为真皮乳头。39例描述了治疗情况,其中25例使用氨苯砜或氨苯砜联合无谷胶饮食治疗,治疗效果明显,皮损多在1个月内消退。结论中国疱疹样皮炎主要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紧张性水疱,直接免疫荧光主要表现为IgA颗粒状沉积,病因可能具有遗传学特点,氨苯砜治疗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