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治疗的54例大中型(Koos分级3、4级)听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乙状窦后路径下肿瘤完全切除术,术后12个月根据House-Brackmann(H-B)分级分为面神经功能优良组(H-B分级Ⅰ~Ⅱ级,38例)以及面神经功能受损组(H-B分级Ⅲ~Ⅵ级,16例)。收集两组患者肿瘤长径、面神经位置等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面神经位置、肿瘤囊性变化情况、肿瘤与面神经粘连程度、肿瘤长径、手术时间、年龄、Koo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肿瘤侧别、性别、同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OR=2.431)、肿瘤囊性变化(OR=5.821)、肿瘤与面神经重度粘连(OR=3.754)、面神经位于肿瘤上方(OR=2.066)是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存在部分面神经功能受损患者,这与肿瘤长径、肿瘤囊性变化、肿瘤与面神经粘连情况以及面神经肿瘤相对位置等具有明显联系,术前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精准评估,以期改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功能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DTI重建追踪面神经的位置,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曲线下面积(AUC);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定位的一致性。结果17例患者术前行DTI重建均成功追踪面神经,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成功定位面神经的实际位置,其中15例与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位置相符合,2例与DTI不相符合,包括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侧前上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上级,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侧前下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下级。术前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76.5%,AUC=0.900(P=0.011),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面神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734,P<0.01)。结论术前DTI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定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从而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 弥散张量成像 电生理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治疗的54例大中型(Koos分级3、4级)听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乙状窦后路径下肿瘤完全切除术,术后12个月根据House-Brackmann(H-B)分级分为面神经功能优良组(H-B分级Ⅰ~Ⅱ级,38例)以及面神经功能受损组(H-B分级Ⅲ~Ⅵ级,16例)。收集两组患者肿瘤长径、面神经位置等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面神经位置、肿瘤囊性变化情况、肿瘤与面神经粘连程度、肿瘤长径、手术时间、年龄、Koo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肿瘤侧别、性别、同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OR=2.431)、肿瘤囊性变化(OR=5.821)、肿瘤与面神经重度粘连(OR=3.754)、面神经位于肿瘤上方(OR=2.066)是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存在部分面神经功能受损患者,这与肿瘤长径、肿瘤囊性变化、肿瘤与面神经粘连情况以及面神经肿瘤相对位置等具有明显联系,术前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精准评估,以期改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功能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松拮抗药(MRA)是骨骼松弛药(SMR)的拮抗剂,主要包括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吡斯的明),K+通道阻滞剂和氨基甾类非去极化SMR的特异性拮抗药(舒更葡糖钠)。松监测是指连续监测肌肉松弛程度,客观反映SMR作用的消长过程。随着SMR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松药残余阻滞(RBMR)越来越受到麻醉医师关注。RBMR可能导致麻醉恢复期患儿麻醉苏醒延迟、呼吸减弱、缺氧、窒息,甚至死亡。围术期使用MRA,并同时进行松监测,可有效预防术后患儿RBMR的发生。相较于成年患者,患儿对缺氧耐受性差,RBMR对麻醉恢复期患儿危害性更大,可能导致更多不良反应。因此,如何降低术后RBMR对麻醉恢复期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麻醉医师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拟就MRA的药理学特点,以及术中松监测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神经肌肉阻滞药 肌松弛 肌松监测 麻醉恢复期 麻醉品拮抗药 麻醉苏醒延迟 儿童
  • 简介:摘要与全身吸入麻醉相比,区域阻滞和外周神经阻滞不仅具有麻醉/镇痛双重作用和吗啡节俭效应,而且还能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削弱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的污染。区域阻滞是绿色麻醉的主要引领,故又称"绿色区域"阻滞。区域阻滞将成为急慢性疼痛和癌痛的重要抓手。相反,笑气(N2O)和卤化吸入麻醉药不仅污染大气还会破坏臭氧层。我们应当努力减少麻醉气体和蒸汽向大气释放,从而减少GHG产生。

  • 标签: 区域阻滞/镇痛 绿色麻醉 温室气体 吸入性全麻
  • 简介:摘要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 TPVB )可在术后早期提供有效镇痛,且最近有研究表明局部麻醉药联合辅助药物的使用能够延长感觉或运动阻滞时间,改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文章总结不同局部麻醉药佐剂在TPVB中应用时的临床效果、使用剂量、作用机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助于明确辅助药物在TPVB中使用的临床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找到合理的药物配伍及使用剂量,增强TPVB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为临床麻醉镇痛提供新的参考。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阿片类药物 右美托咪定 地塞米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女性分离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10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体检的3 368例产后女性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分离、盆腔脏器脱垂等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产后女性分离发生率为60.7%(2 045/3 368);<30岁、≥30岁[56.8%[(856/1 507)与63.9%(1 189/1 861),χ2=17.54],孕期体质量增长<16 kg、≥16 kg[59.1%(1 351/2 285)与64.1%(694/1 083),χ2=7.57],顺产、剖宫产[55.7%(1 262/2 266)与71.7%(790/1 102),χ2=77.87],妊娠1、2、≥3次[53.9%(645/1 196)、62.1%(702/1 131)与 67.1%(698/1 041),χ2=41.48],生产1、2、≥3次[53.9%(877/1 628)、67.0%(1 016/1 517)与 68.2%(151/ 223),χ2=62.09],有无巨大儿史[68.7%(160/233)与 60.1%(1 885/3 135),χ2=6.64],有无阴道前壁脱垂[75.2%(1 559/2 072)与37.5%(486/1 296),χ2=476.15]分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3次(OR=1.572,95%CI:1.271~1.945)、剖宫产(OR=2.440,95%CI:2.050~2.905)、巨大儿史(OR=1.660,95%CI:1.213~2.273)、阴道前壁脱垂(OR=7.324,95%CI:6.083~8.819)均为分离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产后女性分离发生率较高;妊娠≥3次、剖宫产、巨大儿史、阴道前壁脱垂在产后分离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腹直肌分离 产后女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支气管内全身麻醉下行结核性脓胸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PACU)内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结核性脓胸行肺纤维板剥脱并脓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为支气管内全身麻醉组;B组为支气管内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两组患者术中脑电双频指数值(BIS)维持在40~50范围内,根据BIS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前(T1)、手术切皮后(T2)、手术结束时(T3)、拔管时(T4)及出PACU时(T5)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观察记录拔管后5、30 min、出PACU时患者静息与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中丙泊酚与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以及麻醉复苏室内舒芬太尼药物追加的剂量,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镇静-躁动评分(SAS),观察拔管后至出PACU期间的恶心、呕吐、嗜睡、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T2、T3、T4、T5时HR和MAP均低于A组(P<0.05),生命体征更为平稳。B组患者拔管后各时间点静息和咳嗽状态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与丙泊酚的用量分别为(35.92±8.12)μg和(749.56±95.30)mg,显著低于A组[(45.74±4.42)μg和(862.83±105.34)mg,P<0.05];B组术后麻醉复苏室内舒芬太尼用量为(5.26±2.10)μg,显著少于A组[(10.35±5.86)μg](P<0.05);B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2.92±5.12)min、意识恢复时间(20.56±5.10)min、拔管时间(26.87±6.16)min,短于A组[(15.74±4.72)min,(25.83±5.34)min和(35.35±5.80)min](P<0.05)。B组术后恶心、呕吐、嗜睡、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0%、10%、35%、20%,显著低于A组(30%、20%、75%和45%)(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支气管内全身麻醉下行结核性脓胸纤维板剥离并病灶清除术中患者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加快患者的麻醉复苏速度,减轻复苏时的躁动,提高麻醉复苏质量。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胸椎 超声检查 脓胸,结核性 麻醉苏醒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以及对术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接受CEA治疗的109例患者,男女比66/43,年龄(61.41±6.24)岁。根据麻醉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55例)。对照组术前接受全身麻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超声引导下颈浅从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恢复情况[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认知功能(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结果数据均导入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术后1 d,观察组QoR-15评分为(103.66±10.16)分,高于对照组(91.86±10.12)分(t=6.074,P<0.001)。麻醉前,两组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后,两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均降低(均P<0.05),在切皮时,观察组HR为(66.86±6.63)次/min、SBP水平为(125.55±9.54)mmHg(1 mmHg=0.133 kPa)、DBP水平为(66.91±9.31)mmHg,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周MMSE评分为(25.66±1.08)分,与对照组(25.76±1.1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2,P=0.64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21.81%(12/55),较对照组18.51%(10/54)略高,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CEA治疗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浅丛神经阻滞效果较高,可降低其术中生命体征的波动幅度,不良反应风险不大,有利于术后恢复,且不会对认知功能造成更大影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全身麻醉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80例,年龄3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全身麻醉组(GA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PVB+GA组)。TPVB+GA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8和T10椎旁神经阻滞,各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静脉注射丙泊酚、舒芬太尼、依托咪酯、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毕采用舒芬太尼、酮咯酸氨丁三醇和盐酸托烷司琼行PCIA,术后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曲马多50 mg补救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气腹5 min(T1)、气腹2 h(T2)、气腹结束即刻(T3)和术后24 h(T4)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醇(Cor)水平,测定血糖浓度;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发生情况和补救镇痛情况。结果与GA组比较,TPVB+GA组T1-4时血浆Cor、NE和血糖浓度降低,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2组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术中、术后应激反应及术后痛敏反应的抑制。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胸椎 麻醉,全身 腹腔镜检查 肾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支气管内全身麻醉下行结核性脓胸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PACU)内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结核性脓胸行肺纤维板剥脱并脓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为支气管内全身麻醉组;B组为支气管内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两组患者术中脑电双频指数值(BIS)维持在40~50范围内,根据BIS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前(T1)、手术切皮后(T2)、手术结束时(T3)、拔管时(T4)及出PACU时(T5)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观察记录拔管后5、30 min、出PACU时患者静息与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中丙泊酚与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以及麻醉复苏室内舒芬太尼药物追加的剂量,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镇静-躁动评分(SAS),观察拔管后至出PACU期间的恶心、呕吐、嗜睡、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T2、T3、T4、T5时HR和MAP均低于A组(P<0.05),生命体征更为平稳。B组患者拔管后各时间点静息和咳嗽状态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与丙泊酚的用量分别为(35.92±8.12)μg和(749.56±95.30)mg,显著低于A组[(45.74±4.42)μg和(862.83±105.34)mg,P<0.05];B组术后麻醉复苏室内舒芬太尼用量为(5.26±2.10)μg,显著少于A组[(10.35±5.86)μg](P<0.05);B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2.92±5.12)min、意识恢复时间(20.56±5.10)min、拔管时间(26.87±6.16)min,短于A组[(15.74±4.72)min,(25.83±5.34)min和(35.35±5.80)min](P<0.05)。B组术后恶心、呕吐、嗜睡、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0%、10%、35%、20%,显著低于A组(30%、20%、75%和45%)(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支气管内全身麻醉下行结核性脓胸纤维板剥离并病灶清除术中患者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加快患者的麻醉复苏速度,减轻复苏时的躁动,提高麻醉复苏质量。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胸椎 超声检查 脓胸,结核性 麻醉苏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通过单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麻醉相关指标、认知功能、术后镇痛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拔除喉罩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滞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 d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12、24、48 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对其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高龄 超声引导 腰骶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方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痛敏反应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00例结石直径>2 cm的肾结石患者,均予以标准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按照不同的手术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腰方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和B组(全身麻醉),每组各1000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血压变化、舒芬太尼用量与麻醉时间、术中脉率、血红蛋白、镇痛补救率及恢复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的痛敏反应、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麻醉时间长于A组,舒芬太尼用量大于A组,镇痛补救率高于A组,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术中90 min时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以及脉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90 min时的SBP、DBP与脉率高于麻醉前(P<0.05);A、B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术后发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肾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中,采取全身麻醉与腰方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相近,但腰方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明显减少麻醉药用量、降低镇痛补救率的同时,不会对患者的血压与脉率造成不良影响,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肾造口术,经皮 麻醉,全身 腰方肌阻滞 痛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银质针疗法联合竖脊平面阻滞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畸形相关性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自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退变性脊柱侧弯畸形相关性背痛患者69例,年龄50~7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银质针组(ND组)、竖脊平面阻滞组(ESPB组)及联合组(CB组),每组23例,ND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痛侧胸背部银质针治疗,ESP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痛侧竖脊平面阻滞治疗,CB组综合上述两组治疗方法。所有治疗每周1次,连续4周。分别记录3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4次及治疗后4、8、12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评分(SF-36)及生活能力评分(ADL),并评估疗效;测量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时Cobb's角;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ESPB组、CB组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均下降(P均<0.05),ND组自治疗第3次后各时点VAS评分下降(P均<0.05);与ND组相比,CB组自治疗第3次后各时点VAS评分较低(P均<0.05),ESPB组在治疗第1、2次后VAS评分较低(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后4、8、12周时SF-36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CB组低于ND组、ESPB组(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后4、8、12周时Cobb's角均减小(P均<0.05),治疗后12周CB组Cobb's角度差值明显大于ND组、ESPB组(P均<0.05)。治疗后4、12周,CB组较ND组、ESPB组总有效率高(χ2=8.92,P=0.012;χ2=13.85,P=0.001)。3组患者均未见感染、气胸、血肿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银质针疗法和竖脊平面阻滞对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畸形相关性慢性背痛均有效果,两者联合效果更佳,且无明显并发症。

  • 标签: 背痛 银质针 竖脊肌平面阻滞
  • 作者: 黄丽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0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靖江市中医院针灸科,江苏靖江214500
  • 简介:目的:探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护理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0月,我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 5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护理中,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同时提高对中医护理的满意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针灸;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硬膜外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拟行无痛分娩的9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产妇分为联合组(45例)及单纯组(45例)。单纯组采取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联合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新生儿结局及治疗前后产妇IL-6、NO水平。结果联合组产妇的总有效率(93.33%,42/45)高于单纯组(77.78%,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5)。联合组产妇的IL-6水平[(68.71±10.83)pg/ml]低于单纯组[(96.40±12.59)pg/ml],P<0.05;NO为(50.12±10.96)μmol/L,低于单纯组的[(64.83±13.94)μmol/L,P<0.05。联合组产妇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67%,3/45)低于单纯组(28.89%,1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1,P<0.05)。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可对初产妇具有理想的镇痛效果,抑制炎症反应及机体应激反应,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可确保母婴安全。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腰硬联合麻醉 分娩镇痛 镇痛效果 一氧化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需行上肢骨科手术的患者152例。根据麻醉方式将纳入患者分为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74例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78例。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麻醉的相关指标和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有效率为97.4%(76/78),高于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的79.7%(59/74),P<0.05。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相比,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阻滞起效时间较长,而镇痛持续时间较短,麻醉药使用剂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并发症发生率(2.6%,2/78)低于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13.5%,1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1,P=0.012)。结论与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科手术中麻醉效果较好,神经阻滞麻醉的相关指标较好,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上肢骨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脑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年龄≥65岁,BMI 20~24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全身麻醉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TG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2组患者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罗库溴铵和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松,术毕连接镇痛泵行PCIA。于入室后5 min(T1)、术后24 h(T2)及72 h(T3)时检测血浆S100β、NSE、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及IL-6的浓度;于术前1 d(T0)、T2及T3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认知功能,记录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采用数字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术前1 d、手术当日和术后第3天的夜间睡眠质量;记录术后72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未见恶心呕吐发生,均未使用补救镇痛。与G组比较,TG组T2时血浆S100β、NSE及IL-6浓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睡眠质量评分升高,围术期舒芬太尼使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血浆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有助于减轻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脑损伤。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胸椎 肺肿瘤 老年人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予以喉罩全身麻醉,观察组予以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开始15 min(T2)、手术开始30 min(T3)时HR、DBP、SBP高于对照组,两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8 h、12 h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间交互比较,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可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疼痛,效果较好。

  • 标签: 乳腺癌 根治术 喉罩全身麻醉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侧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 TPVB)对胸腔镜纵隔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2016年—2018年共522例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纵隔或胸腺手术,根据纳入标准,共200例患者入选,分为未接受椎旁神经阻滞组(S组,81例)和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119例)。收集患者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中升压药物使用情况,手术类型,术中出血量、尿量、输液量,术后1~3 d舒芬太尼用量,术后1~3 d静息及运动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镇痛泵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发生率,头晕发生率。结果P组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P<0.05 ),尿量、输液量多于S组(P<0.05 ),术中应用升压药比例高于S组(P<0.05 ),术后PACU停留时间短于S组(P<0.05 ),术后第1天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S组(P<0.05 ),术后第1天舒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P<0.05 ),术后第1天恶心呕吐发生率少于S组(P<0.05 ),术后补救镇痛药物应用少于S组(P<0.05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中重度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静息及运动NRS,术后第2天、第3天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腔镜纵隔手术术前应用TPVB能缩短患者PACU停留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术后第1天恶心呕吐发生率,但可增加术中低血压发生率。

  • 标签: 胸腔镜手术 纵隔手术 胸腺手术 椎旁神经节阻滞 疼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