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对泌尿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状况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泌尿外科手术患者中选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状况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情况比对照组更加理想,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的方法,对泌尿外科术后病人进行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情况,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加快病人的康复,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对股骨干骨折患儿锻炼依从性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儿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8例,女13例,年龄(7.83±1.46)岁。观察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7.38±1.53)岁。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锻炼依从性、骨折愈合时间和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52.69±2.59)分、(53.34±1.38)分,低于对照组的(57.83±3.66)分、(58.68±2.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40、13.123,均P<0.05);观察组锻炼依从率明显较对照组高[90.24%(37/41)比70.73%(29/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70,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13.43±6.52)周比(17.21±6.25)周],且Rasmussen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44、7.880,均P<0.05);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高[95.12%(39/41)比80.49%(3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可以提高股骨干骨折患儿的锻炼依从性,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对预防神经内科住院病人跌倒在改进护理工作中的意义。方法:选择86例神经内科病人纳入本研究工作并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神经内科病人采用常规护理方式防止病人摔倒,观察组神经内科病人在基础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方式防止病人摔倒。结果: ①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②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③跌倒风险发生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结论:综合护理对防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跌倒的效果明显,能够保证病人住院安全,同时有利于护患之间的感情建立,对护理效果有显著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量改进方法对降低多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的入院低体温发生率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山东省共12家参与单位NICU的VLBWI,根据2018年12月为低体温质量改进预实验阶段,分为改进前组(2018年1月至11月)和改进后组(2019年1月至12月)。主要结局指标是入院低体温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是入院体温;过程指标包括:环境(产房或手术室)温度提高至25 ℃、戴预热绒帽、塑料薄膜包裹、转运暖箱转运、记录生后10 min体温等措施的实施率。比较质量改进前后入院低体温发生率的变化情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过程指标实施率与入院低体温发生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 570例VLBWI,其中改进前组701例(44.6%),改进后组869例(55.4%)。质量改进后,VLBWI入院低体温发生率降低[93.7%(657/701)与75.9%(660/869),χ2=90.68,P<0.001],入院体温升高[(35.7±0.6) ℃与(36.0±0.7) ℃,t=-3.35,P=0.001]。12家单位的过程指标总体实施率与入院低体温发生率呈负相关(r=-0.81,P<0.01),且12家单位的过程指标实施率各不相同,比如环境温度提高至25 ℃的实施率>90%和<80%各6家单位,不擦干塑料薄膜包裹的实施率>90%和<80%分别为5家和7家单位等。结论规范实施质量改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VLBWI的入院低体温发生率,提高参与单位各过程指标的实施率,有望进一步降低VLBWI入院低体温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房内呼吸支持质量改进项目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房内呼吸支持质量改进项目实施前后,即2019年1~10月(改进前组)与2020年1~12月(改进后组)VLBWI/ELBWI病例资料,比较改进前后两组患儿产房内气管插管率、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进前组85例,改进后组85例,两组胎龄分别为(29.2±1.4)周和(29.1±1.5)周,出生体重分别为(1 180±195)g和(1 186±207)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组产房内气管插管率(2.4%比32.9%)、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27.1%比58.8%)、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38.8%比54.1%)、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5.9%比17.6%)均低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房内呼吸支持质量改进项目可显著降低VLBWI/ELBWI产房内及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且不增加短期内不良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起,在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患病新生儿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并从2017年9~12月、2018年1~4月收治的患病新生儿中各选40例,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应用前后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后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5.00%与应用前的32.5%相比明显偏小;持续质量改进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后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应用前相比明显偏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以保证患者检查的安全。方法建立急危重症CT检查分检评估方案,以患者病情的危险程度确定优先检查秩序,并针对性实施分级护理。同时使用绿色通道信息评估软件,增设导航护理岗位,为分级管理的实施提供保障。采取便利抽样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检查的3 110例患者为实施前组,接受传统的管理模式;将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检查的3 189例患者为实施后组,采用分级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检查及时性,准备完好率,患者安全相关问题发生率,检查成功率,患者满意率,临床满意率等。结果分级管理模式提高了检查及时率(t值为15.240、9.473、22.003,P<0.01)、准备完好率(χ2值为147.135,P<0.01)、患者满意率(χ2值为26.662、45.214、18.683,P<0.01)、检查成功率(χ2值为212.961,P<0.01),减少患者安全相关问题发生率(χ2值为8.363,P<0.05)等。结论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分级管理模式的实施降低了检查的风险,提升了影像检查护理服务内涵,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对可复用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及科室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期间本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消毒的2 682件可复用器械为对照组,另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期间本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消毒的2 682件可复用器械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及科室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可复用器械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分别为99.78%、99.89%、99.81%,均高于对照组的99.22%、99.29%、99.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科室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67%比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管理能够提升可复用器械消毒灭菌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且利于提高科室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6例临床资料,将认证前收治的9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认证后收治的10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研究组及实验组患者的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进门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总缺血时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84.5(73.0,96.0) min]、总缺血时间[205.0(159.8,307.0) min]、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72.5(58.3,83.8) min]较对照组[112.0(93.0,132.5) min、241.0(199.0,329.0) min、78.0(68.0,96.5) min]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稍短于对照组[124.5(77.3,201.0) min与130.0(76.3,216.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6.7%(18/108)与28.6%(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llip Ⅲ、Ⅳ级(OR 2.618,95%CI 1.244~5.509,P=0.011)、开始发病到初次医疗接触时间>90 min(OR 4.562,95%CI 2.167~9.603,P<0.00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60 min(OR 2.227,95%CI 1.087~4.563,P=0.029)是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痛中心流程的持续改进可以促使本地区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效地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减少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简介:目的:探究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从我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接诊的肺结核患者中随机筛选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随机划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其中,研究组患者接受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干预,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社会关系、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生理领域等条目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肺结核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升患者接受护理干预过程中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医院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护理中应用品管圈对提升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3.1-2023.12接收到的合适的患者80例,2023.1-2023.6这一阶段进行常规管理,为对照组,2023.7-2023.12这一阶段我院施行品管圈管理,为观察组,设定主题活动,分析品管圈的实施对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结合数据比较。结果:对照组依从性差的为19例,观察组为3例,降低率为84.21%,患者依从性整体提升28%,明显比目标值15%高。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临床护理实践中科学应用品管圈管理,提升管理效果,增强依从性,促进患者身体快速康复,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早产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持续质量改进通过改变和优化临床实践,减少临床可避免的不良事件(如死亡或严重并发症),以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显示,质量改进可降低早产儿严重疾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脑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疾病相关的病死率及疾病负担,是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救治质量的有效方法,已逐渐在发达国家临床上推广使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国内NICU早产儿数量多,救治存活率已提高,但严重疾病发生率仍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需要针对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建立NICU持续质量改进体系,以改善早产儿预后。本文对持续质量改进的产生、国外NICU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学及效果,以及中国NICU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现状、挑战及展望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5S健康教育管理对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聊城市人民医院7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5S健康教育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疾病认知、术后不适症状VAS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基础知识认知评分、治疗方法认知评分、生活知识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鼻痛、口干等方面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5S健康教育管理,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减少术后鼻痛、口干等方面的术后疼痛情况及不良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提高其生存质量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二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及对无形成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两个阶段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500份样本进行调查,对两个阶段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实施前,消毒供应中心物品平均配送时间为(67.25±4.15)min,明显高于实施后;实施前500份样本的清洁达标率与消毒达标率等均明显小于实施后;实施后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服务评价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有2名护理人员分别出现划伤与压伤情况,实施前有6名护理人员发生划伤,8名发生压伤,1名发生细菌感染,两组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二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策略,可有效提升消毒供应中心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化效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中标准盆腔淋巴结切除手术方法的改进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自行设计和改进的方法对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进行标准盆腔淋巴结切除的临床资料。本组145例中,男性133例,女性12例。临床分期T1期9例,T2期105例,T3期3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按改进的手术方法完成了标准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出血平均25 ml。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时间35~62 min,平均42 min。清除的淋巴结8~32枚,平均16.3枚。术中术后均未输血。结论通过对手术方法的优化和改进,可有效的减少标准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的出血,提高盆腔淋巴结切除的彻底性,降低手术的并发症。
简介:摘要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慢性鼻窦炎的常见类型,临床主要采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CRSwNP常见术后复发,甚至成为难治性病例。进入21世纪以来,内镜鼻窦手术技术从操作范围和鼻窦黏膜处理方式2个方面不断改进:采用的主要策略包括扩大手术范围和去除鼻窦黏膜,从而形成新型(改进)术式。未来仍需不断探索改进内镜鼻窦手术操作技术,其目的除了提升对疾病本身的治疗作用外,还应为药物治疗创造更好的局部环境。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作者改进的计算机辅助眶鼻窦重建术治疗复发性眶鼻窦黏液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8年1月接受改进的计算机辅助眶鼻窦重建术治疗复发性眶鼻窦黏液囊肿45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效果。术后随访25~44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BCVA, logMAR)优于术前(t=7.665, P<0.05),眼球突出度低于术前(t=8.871,P<0.05);鼻窦内引流通道均通畅,无复发,无感染或异物排斥等不良反应。CT显示均得到较好的眶鼻解剖重建,复视现象消失,眼球的位置、运动功能及外观均恢复正常。结论改进的计算机辅助眶鼻窦重建术是一种较好治疗复发性眶鼻窦黏液囊肿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简单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观察其能否减少疑似但未确诊的足月儿/近足月儿早发型败血症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方法在挪威三个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开展质量改进措施。干预措施为实行一项院间抗生素停用的临床实践指南:胎龄≥34周的新生儿生后36~48 h若不再怀疑败血症且血培养阴性,则停用抗生素。有两个单位在决策时参考了降钙素原的指标。我们比较了措施实施前后12~14个月的数据。结果以四分位数区间的中位数表示。结果共有284例新生儿(占全部出生≥34周的2.5%)在实施指南前、195例新生儿(占1.8%)在实施指南后接受了抗生素治疗(P=0.0018)。使用降钙素原的两个单位在实施质量改进措施后比不使用降钙素原的单位更早地停用抗生素。未诊断为败血症的新生儿在实施指南前接受了49 h(31~84 h)的抗生素治疗,实施指南后为48 h(36~72 h)(P=0.68)。所有新生儿(包括被诊断为败血症的)平均抗生素治疗时间从108 h(60~144 h)缩短至96 h(48~120 h)(P=0.013)。结论抗生素治疗时间在疑似但未确诊的早发型败血症中无显著差异。然而,所有新生儿的平均抗生素治疗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比例都有所减少。
简介:摘要目的形成住院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循证护理实践规范,提高护士证据知晓率和临床操作规范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方法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标准程序,结合行动促进框架(i-PARIHS)分析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并制订可获得的解决方案。证据应用前、应用后第1轮、第2轮每个阶段分别以青岛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的44名护士和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质量审查和效果评价。结果证据应用后第2轮审查指标的知晓率和执行率均提高,淤斑、硬结、出血的发生率和VAS得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室相关工作流程得到完善,形成住院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循证护理实践规范。结论该循证项目的临床开展可规范护士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操作行为,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