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夏照帆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全军烧伤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烧伤暨烧创复合伤救治关键技术创新单元,上海 200433
  • 简介:摘要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并蔓延以来,中国政府便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保卫人民健康,全国医务工作者包括烧伤医护工作者们亦积极行动,参与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 标签: 烧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防控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s)检出率日渐增高,而且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比例越来越高。血小板治疗是否会影响IAs的自然病史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转归,成为IAs患者管理中的难题。血管内支架的应用极大拓展了IAs的治疗范围和增高了IAs的治愈率。然而,如何平衡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出血风险成为当前IAs血管内治疗的一大挑战。因此,为促进IAs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颅内动脉瘤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就IAs血小板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血小板药对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以及SAH后继发性脑缺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IAs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血小板治疗方案提出了明确建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抗血小板聚集药 血管内手术 栓塞,治疗性 脑缺血
  • 作者: 严玉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6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5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研究及不良反应。方法:此次实验研究从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收治了30例精神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应用全程药学服务,而对照组则只给予常规指导。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的实验数据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理学知识掌握评分、疾病缓解率与用药依从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药理学知识掌握评分、疾病缓解率和用药依从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全程药学服务模式的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方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治疗效果及增强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脑出血后重启血小板治疗可降低患者发生重大闭塞性血管事件的风险,但同时也可能会增高出血风险。临床医生通常面临着脑出血后是否及何时重启血小板治疗的挑战性决定。文章对脑出血后重启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 标签: 脑出血 卒中 抗血小板聚集药
  • 简介:摘要2020年7月N Engl J Med发表了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卒中和死亡试验的结果。作为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HR-NICE)双联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又一项重要临床研究,该试验结果发表后立即在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合截至目前脑血管病领域双治疗时代最重要的几项研究,对卒中双联血小板治疗进行解读,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 标签: 卒中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循证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YP2C9-1075 A/C和VKORC1-1639 G/A基因多态性对于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华法林治疗和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130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突变组和非突变组(AC基因型和AA基因型;GG+GA基因型和AA基因型),采集患者基线资料,记录术后使用华法林治疗患者的华法林维持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出血、栓塞等临床事件。结果本组患者中CYP2C9-1075 A/C基因检测结果显示,AC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2%和90.8%;VKORC1-1639 G/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19.2%和80.0%。CYP2C9-1075 A/C基因突变组(AC型)患者使用华法林后INR显著高于非突变组(AA型)(2.7±0.5比2.1±0.6,t=2.56,P=0.01),但两组华法林维持剂量和INR达标率均无统计学差异;VKORC1-1639 G/A携带G等位基因组(GG+GA型)患者的华法林维持剂量显著高于非携带G等位基因组(AA型)[3.75(3.0,4.5)mg/d比3.0(2.3,3.6)mg/d,U=241.0,P<0.01],前者使用华法林后INR显著低于后者(1.6±0.5比2.2±0.6,t=3.56,P<0.01),两组INR达标率也有显著差异。但两种基因型突变在随访过程中的出血、血栓等临床事件并无差异。结论本组数据显示,VKORC1-1639 G/A基因突变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华法林维持剂量显著相关,而CYP2C9-1075 A/C基因突变与其无关,两种基因型突变对于华法林治疗的出血、血栓等临床结局无影响。

  • 标签: CYP2C9-1075 A/C VKORC1-1639 G/A 基因多态性 心房颤动 华法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目的在于解读2020年版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草案中关于膜性肾病患者的预防性策略并分析部分方案的合理性。作者通过对KDIGO指南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并对几点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认为膜性肾病预防性领域仍存在诸多争议,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来提供指导;2020年版KDIGO指南草案部分推荐意见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血栓形成 出血 预防性抗凝
  • 简介:摘要微导丝电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报道,并表现出良好的栓塞效果。本研究首次应用微导丝电技术处理创伤性脑血管损伤,发现其具有独特优势,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最佳栓塞效果,其短期随访效果稳定,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弥补应用单纯弹簧圈和覆膜支架等栓塞材料的潜在缺陷。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导丝电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报道,并表现出良好的栓塞效果。本研究首次应用微导丝电技术处理创伤性脑血管损伤,发现其具有独特优势,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最佳栓塞效果,其短期随访效果稳定,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弥补应用单纯弹簧圈和覆膜支架等栓塞材料的潜在缺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蝶腭神经节射频热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蝶腭神经节射频热治疗丛集性头痛患者30例,性别、年龄不限。射频模式为连续射频模式,75 ℃,80 s,两个周期。术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行术前与术后即刻、3 d疗效评定,并进行1、3和6个月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本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时较术后其他时点相比较,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30例患者疼痛评分均在0~3分,4例患者出现面部麻木。6个月随访时,本组患者疼痛评分均在3分以下,有1例患者仍有面部麻木,优良率为93.3%(28/30例)。结论蝶腭神经节射频热治疗丛集性头痛安全、有效、微创。

  • 标签: 丛集性头痛 导管消融术 蝶腭神经节
  • 简介:摘要外眼恶性肿瘤包括位于眼睑、结膜、泪器及眶骨等眼部的恶性肿瘤,是一类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易于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功能,威胁视力和生命的重要疾病。外眼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极为复杂,传统的手术切除多需要扩大切除甚至眶内容摘除术,术后眼部结构缺损严重,整形和重建手术的难度极大,术后联合放疗/化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再次局部侵袭或远处转移的风险仍难以避免,预后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调控恶性肿瘤细胞的增生等相关机制,从而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VEGF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其在外眼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探索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对此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恶性,眼部,外 因子,生长,内皮,血管 机制,治疗 进展,研究
  • 简介:摘要近年来,运动锻炼作为认知衰退的主要行为干预策略而备受关注。一些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指出,定期的体力活动对降低认知障碍风险具有保护作用。目前,对运动和认知的大多数前瞻性干预研究往往集中在有氧训练上,然而,有学者认为,其他类型的运动训练,如阻训练,也可能有益于认知功能,特别是在轻度认知障碍(MCI)阶段。MCI是认知障碍的早期,经常与正常的衰老混淆,从而被忽视。其实MCI阶段是干预的重要机会,如果能进行有效地干预,则可能逆转其病理进程。本综述的目的是探讨阻训练对MCI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从训练方式、训练强度、训练时间、训练频度和注意事项等五个方面讨论其疗效。

  • 标签: 抗阻训练 认知障碍 运动处方
  • 简介:摘要2002年曲妥珠单抗获批上市,开启了我国乳腺癌靶向治疗的新纪元。20年来,中国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治疗经历了单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双靶向药物和HER2联合抗体-药物偶联物等阶段;HER2靶向治疗格局的变化,不断改变着HER2阳性乃至HER2低表达患者的治疗模式,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20年来,中国学者从参与国际临床试验、完成进口产品注册研究,到结合中国临床实际,开发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丰富了HER2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证据,形成了兼具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治疗体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和《靶向HER2乳腺癌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更是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的集中体现。

  • 标签: 乳腺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评估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初发Graves病停药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2年至2019年南京中医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Graves病患者308例,ATD规范治疗后停药,据随访2年内是否复发进入复发组或缓解组,建立发现队列,bootstrap重抽样数据为验证队列。比较两组基线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Graves病相关检查指标。Cox回归筛选与Graves病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Graves病复发风险评估系统(GRES)预测模型。评价GRES模型预测效应并与Graves病治疗后复发事件评分(GREAT评分)模型进行比较。结果170例完成随访,90例停药2年内复发。Graves病家族史,年轻(<30岁),中重度甲状腺肿(Ⅱ度~Ⅲ度),高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13 IU/L)水平,较大甲状腺体积(≥26.4 cm3)和低25羟维生素D水平[25(OH)D<14.7 ng/mL]6项因素进入预测模型:个体预后指数(PI)=0.672×家族史+0.405×年龄+0.491×甲状腺肿大程度+0.808×TRAb水平+1.423×甲状腺体积+0.579×25(OH)D水平。PI值≥1.449,停药后2年内复发风险较高。GRES模型评估Graves病患者停药后2年内是否复发的区分度与准确度均较好,且优于GREAT评分。结论本研究构建的GRES模型可用于评估初发Graves病患者停药后2年内的复发风险,指导临床医师根据预测的复发风险高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缓解率。

  • 标签: 抗甲状腺药物 格雷夫斯病 复发风险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近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栓领域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的进展。以TWILIGHT等研究为代表的降阶治疗探索是目前PCI术后血小板策略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而在合并心房颤动PCI患者中,联合新型口服药物的双联或短程三联栓方案的有效和安全性已获多项新研究的印证。比伐芦定新的研究结果将更新直接PCI的循证证据。新的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使栓降阶策略的选择更加有章可依。相信更多有益的治疗探索必将造福国内PCI患者。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 抗栓 进展
  • 简介:摘要肌萎缩蛋白病是由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基因变异导致的一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疾病临床常见,表型差异明显。近年来基因治疗方法不断进展,已有药物投入临床应用,但尚不能根治,目前康复治疗仍然是肌萎缩蛋白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为提高儿科医务工作者对抗肌萎缩蛋白病康复的认识,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周期,特制定本专家共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PV生物蛋白敷料治疗HPV感染的临床转阴率。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3月-2024年3月接收的60例HP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方式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均为30例。对照组采取保妇康栓治疗,观察组采取HPV生物蛋白敷料治疗。对比两组临床转阴率。结果:观察组临床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PV生物蛋白敷料治疗HPV感染的临床效果较佳,值得重视并积极采纳。

  • 标签: 抗HPV生物蛋白敷料 HPV感染 临床转阴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奥马珠单抗与皮下免疫治疗(SCIT)联合应用对过敏性哮喘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及免疫治疗耐受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哮喘专病门诊并接受奥马珠单抗联合双螨SCIT的哮喘患儿9例。比较基线期与联合治疗后患儿哮喘症状、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生活质量评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用量、合并症的改善情况及免疫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ICS减量或维持原剂量的情况下,9例患儿的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哮喘控制测试(C-ACT/ACT)和儿童哮喘生活质量评分(PAQLQ)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共患病包括鼻炎和湿疹,鼻炎视觉模拟评分(VAS)、儿童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评分(PRQLQ)及湿疹严重程度评分(SCORAD)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免疫治疗期间患儿均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有4例患儿分别出现1次(2例)、3次(1例)、8次(1例)局部不良反应。出现速发局部不良反应的注射次数仅占2.6%(3/116次),出现迟发局部不良反应的次数占8.6%(10/116次),其中出现局部红肿或硬结直径>4 cm的次数仅占2.6%(3/116次)。结论IgE治疗与SCIT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哮喘患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及减少ICS用量,对于共患病的改善也有一定疗效。同时,IgE的加用可提高SCIT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 标签: 奥马珠单抗 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哮喘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大肠息肉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治疗术后出血、息肉复发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治疗大肠息肉1 8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人口学信息、内镜下息肉表现、病理类型、临床诊断、术后出血及息肉复发等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及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 826例患儿接受1 967例次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术,男1 191例(65.2%),女635例(34.8%),初次确诊大肠息肉的年龄为4.6(3.2,6.4)岁。首次结肠镜下发现单发息肉1 611例(88.2%),有蒂息肉1 707例(93.5%),直肠累及1 151例(63.0%),病理类型为错构瘤性1 757例(96.2%)。诊断息肉综合征73例(4.0%)。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8%(75/1 967)。息肉复发88例(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童(OR=2.01,95%CI 1.26~3.23)及无蒂息肉(OR=2.28,95%CI 1.15~4.49)均为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发息肉(OR=17.49,95%CI 9.82~31.18)、右侧结肠累及(OR=3.44,95%CI 1.89~6.26)以及非错构瘤性息肉(OR=2.51,95%CI 1.04~6.07)均为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儿童大肠息肉高频电圈套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低,息肉复发率低。女童、无蒂息肉切除术后出血风险增高,而多发、右侧结肠累及和非错构瘤性息肉术后息肉复发风险增高。

  • 标签: 肠息肉 手术后出血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