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与融合固定对2~4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矢状面序列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接受减压内固定手术的2~4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55±18)岁(范围15~86岁)。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22例,融合固定术23例。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及站立位全长X线片,测量并比较两组的矢状面序列参数。腰椎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固定节段前凸角(lordosis of fixed segments,LFx)、固定节段近端邻近节段前凸角(lordosis of adjacent segment,LAdj)及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50个月,平均18.5个月。Dynesys动态固定组与融合固定组手术前后组内及组间LL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LFx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00,P=0.406),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60,P<0.001),组别和时间具有交互效应(F=3.940,P=0.006);融合固定组LFx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均大于动态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的LAdj值组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20,P=0.476),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0,P=0.002),组别和时间有交互效应(F=3.560,P=0.010)。两组患者术后ROM值在组别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70,P=0.034;F=18.510,P<0.001;F=5.940,P=0.002);动态固定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ROM均大于融合固定组(P<0.05)。不同组别、不同时间P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0,P=0.451;F=0.750,P=0.477),且无交互效应(F=0.120,P=0.886)。不同组别PT、SS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0,P=0.576;F=0.020,P=0.901),而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Dynesys动态固定组患者术后2年时发生单侧S1螺钉松动,融合固定组未见并发症。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与融合固定均可有效重建腰椎矢状位前凸,术后3个月开始Dynesys固定范围的前凸小于融合固定。两种固定后LAdj角的增加趋势相似,从理论上讲均可能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动态固定较融合固定可保留较多的活动度,而两种固定系统对骨盆参数的影响相似。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蚌埠卷烟厂制丝车间设备维修管理的现状,借鉴快速换模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设计设备的应急工作模式,开展人员培训,科学管理修缮后的利旧备件,合理优化和改进利旧备件的结构,优化设备维修工作的作业流程,制定设备故障的应急预案。通过以上管理方法的创新,显著提高了设备维修的效率,缩短了维修时间,保证车间生产的有序进行,并且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
简介:摘要牙齿颜色是重要的美学参数,前牙美学修复体尤其需要与相邻天然牙的颜色精确匹配。口腔医师对天然牙颜色的识别,即临床比色,是做好修复体颜色再现的基础。本文在讨论天然牙颜色特征以及影响临床比色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阐述如何一步一步做好临床视觉比色和仪器比色,并简要介绍比色训练方法和牙龈颜色的识别方法。
简介:摘要精确的印模是保证修复体质量和美学修复成功的关键。制取口腔美学修复印模时常用的技术有:排龈技术,包括单线法和双线法;实体印模技术,包括单一印模法、双重一步印模法和双重两步印模法;数字印模技术,包括口内扫描和口外扫描,本文对此进行逐一介绍。
简介:摘要随着全瓷材料和微创修复理念的发展,全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粘接是影响全瓷修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粘接不仅能为全瓷修复体提供固位和抗力,还能增强修复体边缘封闭、提高修复体美观效果。做好全瓷修复粘接需要3个重要环节:全瓷修复体组织面的粘接处理、预备体表面牙体硬组织的粘接处理以及根据修复体类型正确选择粘接用水门汀。
简介:摘要随着全瓷材料和微创修复理念的发展,全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全瓷修复体的抛光是影响修复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抛光不仅能为全瓷修复体提供光洁的表面和外观,还能降低对对牙体硬组织的磨损、减少修复体表面菌斑聚集、避免裂纹扩展、提高修复体强度和美观性。做好全瓷修复体的抛光需要3个重要的环节:抛光工具的合理选择、抛光参数的正确设定、抛光步骤的严格遵循。
简介: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历史性决策,是具有继承性、创新性、时代性的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基本”、“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都为今后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结合宣传部工作,本人就今后高校如何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促进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粗浅思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优化非哺乳期乳腺炎(NPM)疮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6月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选取NPM开放性疮面住院患者及家属、后勤保洁人员及病区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1月至3月为六西格玛管理实施前,NPM开放性疮面住院患者77例,年龄(33.29±6.70)岁;2019年4月至6月为六西格玛管理实施后,NPM开放性疮面住院患者97例,年龄(33.22±5.89)岁。采用包括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5个阶段的DMAIC改进模式,对影响NPM疮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流程的原因进行鱼骨图、因果矩阵等方法分析,找出5个关键因素,从中医外用药使用、规范换药、手卫生执行、患者及家属的教育、终末消毒控制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改进。对改进前后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及过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NPM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由16.9%(13/77)下降至6.2%(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0,P=0.025);在7项控制指标中,手卫生执行率(医护)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6项包括中医外用药使用正确率[48.4%(44/91)比24.7%(22/89)]、手卫生执行率(患者及家属)[50.0%(97/194)比1.9%(3/154)]、手卫生执行率(保洁)[84.6%(77/91)比47.2%(42/89)]、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知晓率[78.9%(153/194)比14.9%(23/154)]、隔离患者换药规范率[84.6%(77/91)比37.1%(33/89)]、终末消毒规范率[90.7%(88/97)比59.7%(46/77)]指标实施后均得到改善(均P<0.05)。结论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优化的NPM疮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流程可以改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的执行行为,有效降低NPM疮面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与非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26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5~80岁[(51.6±4.9)岁]。Dubberley分型:2A型10例,2B型5例,3A型6例,3B型5例。12例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脱位法组),14例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传统显露方法行骨折复位内固定(非脱位法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术后1周内三维CT评估复位情况(分离或台阶>2 mm为差)、术后3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8个月[(10.5±3.3)个月]。脱位法组、非脱位法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6.9±15.5)min、(122.7±11.1)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3.3±9.7)ml、(112.9±10.1)ml(P>0.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脱位法组复位均良好,而非脱位法组7例复位良好,7例关节面后方发现分离或台阶>2 mm(P<0.05)。术后3个月脱位法组MEPS为(90.0±1.4)分,其中优9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非脱位法组MEPS为(78.9±2.9)分,其中优5例,良4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为64.3%(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非脱位法组7例关节退变,其中3例螺钉切割,2例异位骨化,2例高龄患者单纯关节周围有骨赘形成;脱位法组2例高龄患者关节退变,单纯骨赘形成,未发现螺钉切割及异位骨化。结论对于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复位内固定较非脱位法可以完全显露肱骨远端关节面,骨折解剖复位,肘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额顶部跨中线轴型扩张皮瓣单蒂转移整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8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0例面颈部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男性患者,年龄20~52岁,瘢痕面积15 cm×7 cm~23 cm×11 cm。Ⅰ期于额顶部置入1个额定容积为400~600 mL圆柱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下称扩张器),耳前、面颊部有瘢痕者另在颞侧埋置1个额定容积为50~100 mL圆柱形扩张器,注水3~5个月,总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积的1.5~2.5倍。Ⅱ期行颞浅动脉额支及其分支探查、扩张器取出、面颈部瘢痕切除及挛缩松解、额顶部跨中线轴型扩张皮瓣单蒂转移整复,颞浅血管分支不易被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探测者进行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额顶部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蒂部及颞部供瓣区裸露创面暂时用瘢痕皮肤覆盖。待缝合口愈合、扩张皮瓣毛发长出后,行毛发拔除及激光脱毛处理。扩张皮瓣移植术后3~4周,行Ⅲ期扩张皮瓣断蒂、蒂部修整复位。统计手术完成情况、颞侧扩张器置入情况、行C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的情况;观察扩张皮瓣切取有效面积、跨头部正中线的长度及蒂长,术后扩张皮瓣成活与并发症情况;随访供受区外观、瘢痕复发情况、患者容貌和功能改善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3期手术,其中6例患者在颞部置入辅助扩张器,5例患者行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扩张皮瓣切取有效面积为18 cm×8 cm~25 cm×13 cm,皮瓣远端跨头部正中线向对侧延长4~6 cm,蒂长2~6 cm。所有患者扩张皮瓣形成转移后全部成活,其中6例患者术后皮瓣远端出现静脉回流不畅、肿胀明显,经针刺放血等处理后血运恢复。随访6~24个月,扩张皮瓣色泽、质地和厚度与面部皮肤基本一致,未见瘢痕复发;额顶部供瓣区切口隐蔽,鬓角及头部毛发生长正常,重建发际线自然;患者容貌及抬头、张口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对整复效果满意。结论临床应用额顶部跨中线轴型扩张皮瓣单蒂转移整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能够获得良好的外形和功能,供区形态完好,丰富了跨区供血皮瓣的应用范围,是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的一种可靠整复方法。
简介:摘要毛燮均教授1935年撰写了关于中国牙医教育的报告,从1948至1950年先后发表3篇包含“发展牙科为口腔医学”教育思想的文章,并在1950年7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主任时提出将牙医学系更名为口腔医学系,呈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教育部成功备案。次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口腔科学会,之后全国医疗系统牙科陆续改为口腔科、牙医学系改为口腔医学系。牙医学更名为口腔医学,在牙医学教育中融入了医学内容,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口腔医学教育思想形成过程有待研究。本文基于毛燮均教授工作和留学经历,通过对档案、个人书信以及文献史料信息的挖掘,勾勒出毛燮均口腔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经历了在牙医学教育中融入生物学到融入医学,最终发展为口腔医学的过程,这一历史脉络的呈现有助于丰富我国口腔医学历史研究,便于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口腔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