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12例新生儿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明确FFA在新生儿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在临沂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新生儿眼底筛查发现视网膜病变的12例新生儿,其中男8例、女4例,出生胎龄27~40周。采用Retcam Ⅲ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进行FFA检查,观察并分析造影结果。结果4例患儿FFA示视网膜血管充盈良好,考虑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例患儿FFA结果提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例患儿FFA结果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予双眼玻璃体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4例患儿FFA结果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退行期。结论FFA检查可早期明确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更清晰显示病变分期,对新生儿视网膜病变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人精子冷冻保护液中添加瘦素,探讨瘦素对冻融后精子质量和功能的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患者的精液。前向运动精子比率≥32%且精子浓度≥15×106/ml为正常组,前向运动精子比率<32%且精子浓度<15×106/ml为少弱精组,2组标本各30例。液化后的精液样本分别与含有瘦素的冷冻保护液和不含有瘦素的冷冻保护液混匀。冷冻解冻复苏前后,进行精子活力、存活率以及DNA碎片指数(DFI)的检测,除此以外,检测精子的丙二醛含量及活性氧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精子的活力、存活率、DFI、丙二醛含量和活性氧水平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当添加浓度为10 ng/ml的瘦素后,精子冷冻复苏后总活力最高,达到(53.7±1.5)%。正常组精子在冻融后与新鲜精子相比总活力[(41.5±6.9)% vs (69.9±6.3)%]、存活率[(51.8±4.3)% vs (74.7±3.7)%]均显著下降、DFI[(12.9±3.4)% vs (10.3±3.8)%]上升,活性氧水平[(18.3±1.9)荧光强度vs(7.6±2.6)荧光强度]和丙二醛含量[(5.5±0.8)nmol/108个精子vs(2.6±0.3)nmol/108个精子]均显著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22.0、2.9、18.2、19.1,P<0.001、<0.001、=0.006、<0.001、<0.001)。少弱精组精子在冻融后与新鲜精子相比总活力[(17.9±2.9)% vs (33.4±5.5)%]、存活率[(39.5±4.4)% vs (57.4±6.2)%]均显著下降、DFI[(35.2±3.6)% vs (21.3±4.1)%]显著上升,活性氧[(64.9±2.9)荧光强度vs(28.3±3.5)荧光强度]和丙二醛[(33.6±2.0)nmol/108个精子 vs (12.1±2.3)nmol/108个精子]均显著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12.9、13.9、44.4、38.7,P均<0.001)。当添加瘦素后,正常组精子在冷冻解冻后,与对照组相比总活力[(54.7±5.9)% vs (41.5±6.9)%]、存活率[(66.3±3.4)% vs (51.8±4.3)%]均显著上升,活性氧[(10.6±2.1)荧光强度vs(18.3±1.9)荧光强度]和丙二醛[(3.4±0.5)nmol/108个精子 vs (5.5±0.8)nmol/108个精子]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4.4、15.1、12.8,P均<0.001),但DFI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弱精组精子在冷冻解冻后,与对照组相比总活力[(24.8±2.0)% vs (17.9±2.9)%]、存活率[(49.5±3.8)% vs (39.5±4.4)%]均显著上升,DFI[(26.7±2.7)% vs (35.2±3.6)%]、活性氧[(37.9±4.2)荧光强度 vs (64.9±2.9)荧光强度]和丙二醛[(23.1±1.7)nmol/108个精子 vs (33.6±2.0)nmol/108个精子]均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9.4、10.2、28.5、21.9,P均<0.001)。结论添加瘦素能有效得减少精子因低温贮藏导致的活力与存活率的下降、DNA碎片及氧化损伤,从而改善精子质量和功能。
简介:摘要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是干扰素(IFN)罕见但极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使用IFNα的患者PAH发生时间多早于使用IFNβ的患者,停用IFN和/或接受PAH靶向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症状可减轻或恢复,少数为不可逆性PAH,甚至导致死亡。IFN相关PAH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门静脉高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心脏瓣膜病和糖尿病等。IFN相关PAH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使用IFN治疗的患者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运动耐量减低等症状,应及早行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确诊PAH后则应立即停用IFN,并给予PAH靶向药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槲皮素对人牙本质抗酸蚀性能的影响,为探寻理想的牙侵蚀症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提供的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人第三磨牙50颗,制备牙本质试件128个,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试件随机分为8组(每组16个)。各组(每组选12个试件)分别用去离子水(对照组)、无水乙醇(对照组)、12.300 mg/L氟化钠、0.120 mg/L氯己定、0.183 mg/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0.075、0.150、0.300 mg/L槲皮素进行处理。每天37 ℃下用各组相应试剂浸泡试件2 min、去离子水冲洗并静置于人工唾液2 h后,使用柠檬酸(pH=2.45)进行4次酸蚀循环;连续7 d。分别检测试件酸蚀前后的表面显微硬度及表面轮廓(计算表面硬组织丧失量),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表面形貌。各组剩余4个试件用10%磷酸脱矿后干燥过夜,37 ℃下用各组相应试剂浸泡2 min,置于人工唾液中浸提7 d,检测浸提液中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ICTP)含量。结果相比对照组,氯己定、槲皮素、EGCG均可显著抑制酸蚀循环引起的牙本质表面软化和硬组织丧失,0.300 mg/L槲皮素组试件酸蚀后表面显微硬度减小率最小[(8.75±4.95)%],表面硬组织丧失量最小[(2.26±1.16)μm],ICTP含量最低[(5.72±0.88)ng],均显著低于氯己定及EGCG组(P<0.05)。各槲皮素组表面硬组织丧失量和ICT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300 mg/L槲皮素组酸蚀后表面显微硬度减小率均显著小于0.075和0.150 mg/L槲皮素组(P<0.05)。结论槲皮素可显著提高人牙本质抗酸蚀性能,其中0.300 mg/L槲皮素的作用最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红花素的分子特性,筛选并鉴定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分析红花素的药理参数和分子特性。采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服务器(提供化合物靶点预测的网站)和通过化学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来预测化学成分靶向蛋白的服务器(DRAR-CPI)筛选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并与人类孟德尔遗传病数据库(OMIM)、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和药物靶点数据库(TTD)中已发布的抗脓毒症相关疾病靶点进行匹配,筛选出红花素的抗脓毒症靶点,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服务器鉴定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结果红花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41.15%,药物相似度为0.24,可旋转键数为1,表明红花素口服吸收较好,具有良好的成药性。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DRAR-CPI服务器共筛选到115个潜在靶点;从OMIM、CTD和TTD 3个数据库中共获得149个疾病靶点;将两个服务器筛选出的115个红花素靶向蛋白与疾病靶向蛋白进行匹配,发现既是分子靶点又是疾病靶点的蛋白有10个,分别为凝血因子Ⅸ(F9)、腺苷A1受体(ADORA1)、一氧化氮合酶2(NOS2)、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组织蛋白酶G(CTSG)、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蛋白C(PROC)、脂钙蛋白2(LCN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2(PTGS2)。经分子对接服务器鉴定显示,红花素具有与上述10个靶向蛋白结合的能力,为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红花素可通过与靶向蛋白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发挥相应的药效。结论红花素能够通过调节CTSG、ELANE和LCN2抑制脓毒症组织和器官损伤,通过调控ADORA1、PTGS2、NOS2和MAPK1减轻炎症,通过调控PROC和F9抑制凝血并减轻脓毒症炎症反应,通过调节G6PD改善氧化应激而减少脓毒症的发生,最终预防和治疗脓毒症。
简介:摘要2019年11月,JCEM发表了1篇题为Therapeutic Effects of Endogenous Incretin Hormones and Exogenous Incretin-Based Medications in Sepsis[Faraaz AS, Hussain M, Teresa GM,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9,104(11):5274-5284]的文章,在获得该刊授权后,我们对该文做中文编译。目前脓毒症的准确定义为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若合并血糖异常,会增加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的风险,作者认为需要寻找治疗脓毒症并维持血糖稳态的新靶点。肠促胰素可以调节各种功能,包括胰岛的激素分泌、血糖水平、脂质代谢、肠道运动、食欲、体重和免疫功能等,但目前对于肠促胰素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还很有限。在这个小型的回顾性研究中,作者利用医学主题词"肠促胰素" 、"胰高血糖素样肽-1" 、"抑胃肽" 、"炎症和脓毒症"在PubMed进行检索。临床前研究模型和临床试验的结果提示,基于肠促胰素的疗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仍需要设计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观察脓毒症人群中肠促胰素的作用。综上所述,肠促胰素激素轴可以给临床医师提供思路,以期寻找到既能维持血糖平稳又可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临床结果的方法。
简介:摘要耳蜗毛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感觉上皮细胞,它接收机械声波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到神经中枢产生听觉。很多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被发现有损伤内耳毛细胞的不良反应,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AG)的耳毒性研究一直是药物性聋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近年国内外最新文献简要讨论了AG导致听力损失机制的研究进展,另外介绍了抗AG耳毒性潜在疗法的研究进展,为目前针对耳毒性药物导致导致听力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对广州地区体检人群25羟基维生素D [25(OH)D] 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各类人群25(OH)D水平状况,辅助诊断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相关疾病。方法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共9 163例体检者血清25(OH)D水平,分别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人群25(OH)D营养水平。结果9 163例体检者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为63.89 nmol/L,正常率为26.41%,不足率为46.45%,缺乏率为27.14%。男性25(OH)D总体正常率为29.29%,不足率为47.36%,缺乏率为23.28%;女性25(OH)D总体正常率为23.26%,不足率为45.42%,缺乏率为31.32%。女性群体25(OH)D缺乏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男女体检群体中25(OH)D缺乏率最高的均为20岁~29岁年龄段,分别为28.75%、42.71%。对不同月份维生素D水平进行分析,发现血清25(OH)D水平最高为5月,最低为2月。结论广州地区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25(OH)D缺乏,且女性相比男性有更高的缺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