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贷款业务是银行最主要业务,也是银行经营风险最集中处。目前迅速发展抵押贷款,不仅增强了银行资本抗风险能力,也是解决目前企业拖欠银行巨额贷款问题良方,它强化了企业风险意识,有利于改变投资规模软约束局面,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它顺利发展,是银行转制关键之一,而发展抵押贷款合同公证则是从法律上保证这项金融业务顺利开展、对市场行为进行法制化管理重要手段。

  • 标签: 抵押贷款合同 合同公证 公证文书 抵押物 公证机关 法律效力
  • 简介:县级权力清单因监督和制约县级行政权实践需要而产生,具有高度实效才能实现其预期目的。从司法监督角度进行检视,经实证分析发现县级权力清单作为证据在行政检查案件和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发挥了较大作用,监督行政不作为实效较高。但是法院对权力清单证明力认可度偏低,限制了其实效程度。可从提升对县级权力清单司法监督力度、法院阐释权力清单与法律关系、将政府信息公开列入县级权力清单、推进县级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提高县级权力清单实效。

  • 标签: 县级权力清单 证明力 实效 政府信息公开 司法监督
  • 简介:<正>一、行政行为合法审查概念和特点现代行政管理范围非常广泛,十分复杂并具有很强技术,国家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违法情况在所难免。为了保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就必须对国家行政机关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其中最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合法审查。所谓行政行为合法

  • 标签: 行政行为 合法性审查 当事人 向人民法院起诉 具体行政行为 国家行政机关
  • 简介:<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学理上称这条规定为行政诉讼“合法审查原则”。认真掌握这个原则,深刻领会它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正确贯彻执行,是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稳步健康发展关键,也是人民法院顺利审理行政案件关键。一、合法审查特点、根据和作用1.合法审查是行政诉讼明显特点。毛主席说:“对于物质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

  • 标签: 具体行政行为 合法性审查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 行政管理
  • 简介:2007年《物权法》并未规定居住权,致使实践中出现案件只能以债权来处理。然而,居住权债权化处理结果并不能为居住权人提供充分保障,也未能忠实地执行所有权人意志,有违私法自治理念。居住权之物权法定化,不仅能使其获得对世效力,也体现了民法的人文精神,因而不论从民法理论还是从实践需要来看,居住权回归传统人役权无疑都具有合理性和可行

  • 标签: 居住权 私法自治 对世性 人文精神
  • 简介:仲裁性质、枉法仲裁社会危害、设立该罪对仲裁业影响等因素与枉法仲裁犯罪化问题没有必然联系,不能作为论证枉法仲裁应否入罪理由。对于枉法仲裁犯罪化起决定作用,是立法背后各种政治力量博弈,此外还要考虑社会危害、刑罚预防功能以及立法平等原则等因素。对于枉法仲裁罪罪状应予修改,应取消“依法承担仲裁职责的人员”规定。

  • 标签: 枉法仲裁罪 犯罪化 社会危害性 同等原则
  • 简介:权利对权力体制构建是现代国家逻辑起点,也是权力行使边界。以社会契约论为核心,通过权利让渡、防御救济、刑罚目的等方面可看出诱惑侦查在法律上和道德上皆具正当。当然,作为“必要恶”,符合必要标准、比例标准、意志自由标准和法定程序标准是其正当适用应有之义。

  • 标签: 诱惑侦查 正当性 限度
  • 简介:传统刑法解释学把刑法解释标准定为主客观。立足于主客观刑法解释,就是排除解释者主观干扰和对刑法规范目的追寻,而获得与刑法规范语言相符合解释结论。刑法解释从来都不是一个解释问题,而是一个论证问题,现代刑法解释学应将刑法文本融入解释者价值判断,来消解刑法文本及其所用语言过于僵化弊端,建立一种基于主体间刑法解释理论,从而使刑法文本与案件事实有效地对接起来,并以法律论证实现刑法解释结论可接受

  • 标签: 刑法解释 主客观性 主体间性 法律论证理论
  • 简介:纯经济损失同时涉及侵权和合同法领域.大多数国家对其不予以赔偿,不予赔偿理由表面都很充分,实际都没有基本法哲学基础,而是实用主义产物.应该在一定限度内认可对纯经济损失可赔.

  • 标签: 纯经济性损失 侵权责任 合同责任
  • 简介: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按照党十五大和十五届二全会要求,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启动我国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人们称为“第七次革命”。按照改革方案部署,各级政府要齐心协力,一年内保证改革方案顺利实施,三年内精减分流人员全部到位。纵观此次机构改革艰难步履,本文试图探析其原因:

  • 标签: 政府机构改革 人员分流 市场经济 政府职能
  • 简介:刑罚权配置和运作正当,应从个体性权利出发进行分析和论证。刑罚适用即意味着自然人或者单位重大权利剥夺或者限制,而这类权利应否被剥夺或者限制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被剥夺或者限制,应通过这类权利性质来认识和分析。在犯罪设置、刑罚制度方面,都应从个体性权利视角来检验制度、规范和解释结论正当

  • 标签: 刑罚权 正当性 个体性权利 立法论
  • 简介:侦查专业学生往往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强,应加强侦查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动手和技能培养:一是必须适当运用案例讲课,精心组织课堂案例讨论和音像教学;二是大幅度增加专业课实验、实习课时,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增设综合模拟训练课,增强学生综合实战能力。

  • 标签: 侦查专业 实践性教学 模拟教学 操作能力 实战能力
  • 简介:德国、日本等国刑法明确区分了财物与财产利益,我国刑法未作此区分,故不能按照德国、日本刑法规定确定我国刑法财物外延;在我国刑法,财物应当包括财产利益;盗窃罪对象既可以是财物,也可以是财产利益。但是,“盗窃”以行为人将他人占有或享有的财产利益转移为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或者享有为前提。盗用他人交通工具或者盗窃欠条,成立对交通工具或者欠条盗窃,而不是对财产利益盗窃。由于非法占有目的对象包括对财物本身占有以及对财物所蕴含经济价值占有,所以,对于盗用他人交通工具或者盗窃欠条行为,可以按行为人所取得经济价值计算盗窃数额。对于侵害他人不动产案件,需要区分行为对象是不动产本身还是不动产产权,进而确定侵害行为性质。

  • 标签: 盗窃罪 财产性利益 行为特征 行为对象 数额计算
  • 简介:如何对待该当是不同刑罚理论相互区隔核心密码。但是,该当不仅指面向过去惩罚,还应包括面向未来奖赏,以期在正义范围内更大程度地影响人社会行为模式。罪刑之"该"即刑事责任有无,此为启动刑罚权之前提;罪刑之"当"即刑事责任大小,此为刑罚配置之标杆。刑罚既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也不是为了宽容而宽容,刑罚价值在于:一个人因其所作所为而受罚,社会上每一个人自由度得到有效增加,社会却因之而更加安全。

  • 标签: 该当性 该当性因素 罪刑该当
  • 简介:<正>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法规,是省级人大常委会一项重要职权。由于制定地方法规是一项新工作,从几年来实践情况看,对什么是地方法规,制定地方法规程序和原则要求等等,很有研究探讨必要。

  • 标签: 地方性法规 人大常委会 行政法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原则要求 法律效力
  • 简介:<正>选择罪名是指一个法律条文规定二种以上有内在联系犯罪行为,司法人员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其中之一作为罪名,也可以概括定一个罪名,而不实行数罪并罪情形.例如,刑法第164条规定制造、贩卖假药罪,如

  • 标签: 选择性罪名 枪支 层选择 数罪 三种行为 弹药罪
  • 简介:在没有被告人供述时,被告人主观犯意和某些行为只能由其他证据进行间接证明。如在受贿、诈骗、盗窃、贩卖毒品、奸淫幼女、故意伤害致死等案件,没有被告人供述,要认定被告人犯罪故意时,就要法官借助一些规则来帮助他们作出判断,这种规则,就是依据已经明了事实来推论应证事实真伪规则,也即推定规则。虽然我国刑事诉讼强调是“客观真实”证明标准,但由于实行事实上自由心...

  • 标签: 推定 被告人供述 刑事审判 贩卖 奸淫幼女 规则
  • 简介:《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决定》填补了中国个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立法空白。但它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没有明确具有规范个人信息采集功能信息采集必要原则之准确内涵,且又提出了"网络实名制"这种新个人信息采集规则。在比较研究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必要原则具体内涵,以此进一步分析了"网络实名制"规则与该法律原则之间可能存在内在张力,认为实名制规则必须通过未来细化完善才能与该立法基本原则相协调。

  • 标签: 个人信息保护 必要原则 实名制 隐私
  • 简介:死刑能否正确适用,与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把握息息相关,死刑案件证据是否达到应有的证明标准,是决定能否最终适用死刑关键。为更好把握死刑适用标准,在实证考察和实践反思基础上,大胆提出树立以客观证据为核心二维证明标准观点,并就该标准内涵、价值以及如何把握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死刑 证明标准 客观性证据
  • 简介:在不作为医疗过失案件.因果关系认定十分困难。倘若患者罹患是本身治愈率较低疾病,在诊疗过程又遭遇到医生过失(不作为).最终导致了死亡或遗留下重大后遗症严重后果.仅仅因为不能证明医生不作为与患者死亡或留下后遗症之间因果关系而否定对患者一切救济显失法律公平。日本最高裁判所针对此种情况.在平成12年判决首次创设了“相当程度可能”侵害这一概念.在一定限度内对给“生存可能”这样法益所造成侵害提供救济.随后又通过三个相关判例对该理论进行了拓展。关于“相当程度可能”究竟是一种法律所保护利益还是因果关系证明缓和在日本实务界与理论界尚存在争议。

  • 标签: 不作为 过失 可能性侵害 法益 因果关系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