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奥斯汀(J·L·Austin,1911-1960)是20世纪分析哲学普通语言派的一位大师,他所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西方学界有巨大影响。但他在传统哲学领域所做的工作则相对受忽视。本文将探讨他对知识概念所做的分析,以阐明其对知识论领域的贡献。1、奥斯汀和知识分析近代哲学以知识论为主题。知识论实际上有两个方面:一是解释知识是什么,二是回答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可能。传统知识论主要探讨第二方面问题。现代分析哲学秉承了注重知识的正统。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人工语言学派采取逻辑分析手段理清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探讨知识的基础和证实等问题,实际上是为知识辩护,与知识论中第二方面问题有关。因此长期以来
简介:在20世纪20年代,“阶级”概念已被中国共产党大量用于分析中国社会。后来扩大到以“阶级意识”来分析问题,如反对“非无产阶级意识”。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别是由于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复杂交织的局势,为适应中国革命发展和党的革命理论发展的需要,“阶级”概念被扩大到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具体阶层,及其在中国革命运动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判断,因时局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多次改变。由此中共逐渐建构起一套针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同时,“阶级”概念扩展到党内,成为思想斗争的理论武器。这样,“阶级”概念不但包含了实体性“阶级”本身,而且包含了“意识”意义上的“阶级”。以“阶级”概念为分析起点的阶级理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介:概念之间的逻辑演变决定于和反映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最早可追溯到毛泽东时代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的"中国特色"概念,以后又依次经过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概念,直到在党的十七大上水到渠成地演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简介:从现已公开的文献资料看,在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中,任弼时最早使用"执政党"概念,并将之作为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定位;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最先明确使用"执政的党"概念;邓小平对"执政党"概念的阐述最为集中也比较深刻;刘少奇在1962年全党反思"大跃进"错误的关键时刻两次使用"执政党"概念,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朱德、陈云虽未直接使用"执政党"概念,但都有着明确的执政党意识;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执政党"概念,但对此采取了既不明确肯定也不否定的默许态度。对"执政党"概念的认识和使用,本质上是如何看待"革命党"和"执政党"的关系问题。建设一个永葆革命本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当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
简介:作为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战略名词,就业优先惟有明晰其阶段性和针对性才能充分彰显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魅力。结合低中高收入水平及其各自所处阶段的发展均衡陷阱,以反贫困、反对不平等、实现充分就业与体面就业等阶段性主要任务为媒介,可探究就业优先的阶段性内涵与生发机制。总体上就业优先的内涵变迁可拾级而上形成三个阶段,即努力实现市场化就业优先的低等水平就业,追求就业数量优先的中等水平就业,致力于就业质量优先的高等水平就业。就业优先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性内涵依次对应收入水平的低等、中低等、中高等不同阶段,但并非绝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并把握好就业质量优先这一新的阶段性内涵,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