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黄爱民同志任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程》一书,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篇二十六章。第一篇:哲学篇。(包括'主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和党的思想路线'、'实践的观点和共产党人的真理观'、'联系、全面的观点和共产党人的系统观'、'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共产党人的发展观'、'社会基本矛盾和共产党人的动力观'、'群众观点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等六章)。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基础 思想路线 真理观 人的动力 当代社会主义 全国党校系统
  • 简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它在科学解释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此,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列宁处在把社会主义从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时代,因而更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他明确了:'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无产阶级。'(《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列宁不仅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而且指出应用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个国家具体实际相结合。

  • 标签: 哲学唯物主义 毛泽东哲学思想 认识工具 历史基础 辩证法思想 殖民地半殖民地
  • 简介: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而使一个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大国走向复兴之路的总结,是当代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结晶。其形成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比较优势是后发国家稳步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其理论架构和内在逻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治理制度和政党制度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整体推进的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这一方案进一步完善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 标签: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 中国方案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繁多,人物思想庞杂,如何在这些众多的派别和人物思想中梳理一条清晰的线索,逻辑地呈现出其中的哲学传统及其历史嬗变,这是开设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所需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评析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历史叙述入手,依据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分别考察了欧洲大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内部分歧和英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述了这个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联系和区别,提出,应该以葛兰西、卢卡奇、柯尔施创造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线,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形成、变革及其在当代的风貌,从中发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正>英国学者迈克尔·爱略特·巴特曼曾毛泽东军事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毛泽东是掌握打开我们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的全套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揭开我们时代军事奥秘的人》)。人们不禁要进一步问道,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毫无疑问,它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积累起来的极其丰富的独创性军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此外,是否还有其他思想渊源?80年代初以来,随着文化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学者们开始探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民族文化渊源,并取得一批成果,初步揭示了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研究领域的开辟,并不是违反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是突破了长期以来人们这一法则的狭隘理解,使人们得以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这个更广阔的视野下把握这一根本规律。

  • 标签: 毛泽东军事思想 中国革命战争 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观 思想渊源 孙子兵法
  • 简介:评述30年来上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上的学术创新,分为四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新研究;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史的重新梳理;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关系的重新认识:第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

  • 标签: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创新
  • 简介:本文指出教学中情感缺失、情知失衡是高校"课"教学实效低、缺乏吸引力的重要症结,要优化"课"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揭示了以情优教的内涵和教育价值;分析了以情优教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愉悦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互动性原则、需要性原则.

  • 标签: 以情优教 教学设计 情知共茂
  • 简介:科学阐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旨的关键。传统学界从《巴黎手稿》(简称《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的马克思分工理论演化逻辑的解读,在深化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区。笔者认为,《手稿》和《形态》的分工理论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实证的经济科学话语这重论说语境,但前者更多的是在人本主义异化哲学的解释框架下对分工进行阐释,后者则更偏重于在现实的历史的逻辑及经济科学语境中对分工进行剖析。从《手稿》到《形态》,分工理论的逻辑范式呈现出渐进式发展的过程,社会关系视角以及现实的人、物质生产、生产力、实践等范畴的引入,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的主导阐释逻辑逐渐发生了转变,《形态》中更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底蕴的分工理论,是《手稿》中更具有人本主义思辨哲学意味的分工理论的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分工 人本主义抽象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逻辑
  • 简介: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个飞跃”思想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概括和科学总结,它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是“个飞跃”思想的酝酿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它的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其的成熟阶段。“个飞跃”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变革农村中的生产关系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与当时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符合的,并且,它仍然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指明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正确发展道路。“个飞跃”相辅相成、互为联系,“第一个飞跃”解决的是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问题,是“第二个飞跃”的必要基础和依据;“第二个飞跃”解决的是由小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是“第一个飞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今天仍给我们予极大的启示。

  • 标签: 邓小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化集约化 “两个飞跃”思想
  • 简介:<正>《邓小平文选》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国大纲,是我们党制定各个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中所包含的深刻、丰富的社会主义美学思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美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不断繁荣,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认为,《邓小平文选》中的社会主义美学思想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的。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课题就是,考察这一

  • 标签: 美学思想 当代美学 理论基础 邓小平文选 审美活动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 简介:通过《巴黎手稿》的定义以及国际学界《巴黎手稿》文献研究成果的系统介绍和评述,笔者认为,《巴黎手稿》的大组成部分(《笔记》和《手稿》)的写作是交叉进行的,《巴黎手稿》的形成存在着个阶段,《巴黎手稿》的写作是按照“《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的顺序进行的,《手稿》不是一块同质的“整钢”。笔者强调指出,《巴黎手稿》的文献研究之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因为它不仅为我们正确地理解《手稿》的思想内容乃至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复杂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它的应用可能会给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一些革命性的进展。现阶段我们把研究重心转到《穆勒评注》以及第二和第三《手稿》的研究上来,将会带来《巴黎手稿》研究的新突破。

  • 标签: 《巴黎手稿》 文献学 《穆勒评注》 MEGA
  • 简介: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人类笔记》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远古神话的精粹评点,凸现了马克思美学的实践本性,进一步确认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第二,强化、通透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人类的本质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笔记》马克思美学思想而言具有方向性的导引和总括意义。第三,促使中国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力启发和推动了中国审美人类的新型学科建构。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美学意义
  • 简介:<正>可以这么说,中古以前的中国文类(genology)是针对一切书写的文献,以《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分类的基本骨架所建构起来的;而西方的文类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一直是以史诗(epic)、抒情诗(lyric)和戏剧(drama)的三分法为主,19世纪以后由于小说的大量写作,小说打破了原来鼎足而三的局面,

  • 标签: 抒情诗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类学 社会学 黑格尔 小说理论
  • 简介:国外毛泽东研究以西方文化发展背景,在自身的理论逻辑推演中完成了研究模式的更新,在后现代的话语背景下从"直接阅读"转向"扩张式阅读","先入之见"获得合法性,"读者"地位不断凸显。从诠释维度反思国外毛泽东研究可以发现,"读者中心"的阅读容易导致经验主义,"作者中心"的阅读容易导致扩张式的过度诠释,合理建构应是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对话"。

  • 标签: 作者 读者 诠释学 经验主义 后现代
  • 简介:<正>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逐渐成为全人类普遍面对和关心的现实问题。由于环境和生态的具体现实问题,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社会和自然关系思想的研究要比我们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要早得多,深刻得多,而且各种观点、理论纷呈。下面分别述评以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易斯(WilliamLeiss)和本·阿格尔(BenAgger)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以美国学者霍华德·帕森斯(HowardParsons),德国学者瑞尼尔·格伦德曼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资本主义制度 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研究 福斯特
  • 简介:“Fetishism”,在汉语中,这个外来词有个同等通行的译法:“拜物教”和“恋物癖”。个译法恰好对应着种不同的论述语境,即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而这种论述语境所关注的层面既有不一样的地方,又有相互重叠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一个是从商品生产的逻辑来讨论“fetishism”(拜物教)的社会构成及其后果,是一种社会症状阅读;另一个则是从主体欲望的运作来讨论“fetishism”(恋物癖)的心理机制及其效果,是一种主体症状阅读。相互重叠的地方则在于:它们都关注作为对象的“fetish”(物神)既可以感知而又超感觉的幻象特质,关注这一幻象运作在社会和主体那里造成的特异效果。本文的重点就是要从不同的论述语境来厘定“fetishism”的性质及其构成机制。

  • 标签: 拜物教 恋物癖 奇观化
  • 简介:作为青春科幻类'反乌托邦'流派的新典范,《分歧者》系列在'反乌托邦'文学谱系中的亮点,在于其基于性格原型进行的社会分类与生命政治实验所带来的社会反思。在遥远未来的芝加哥城,人按照五种美好品质分为五类,其中不属于任何一类而又兼具多种品质的被视为危险的分歧者。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分歧者的身份是多重和变化的。从人类视野看,'分歧者'从社会分类禁忌的'异类'、社会秩序的威胁者和任人宰割的'赤裸生命'逆转为生命政治实验的终极目的——人类的拯救者,在带来故事情节的柳暗花明之时,亦重复着人类文明故事的亘古原型:蕴藏着生命无限潜能'异类'的,既是社会秩序失范的'危险'力量,也是开创新秩序的中流砥柱。

  • 标签: 《分歧者》 社会分类 禁忌 社会秩序 生命政治
  • 简介:<正>"早期马克思而言,与历史的理解直接相关的自然是人化自然……马克思明智地撇开了自然界(不是人化自然)".这番话取自乔治·利希坦的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批判的研究》。(1961年第1版)虽然利希坦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这里他的观点与他写作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的观念却没有区别。然而.这同一观念被今天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者看作是荒谬的。马克思在生态讨论方面的贡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生态学 唯物主义 李比希 恩格斯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当前,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党委决策的质量和水平,是加强党委领导工作的首要问题,也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各级党委在落实民主集中制进行科学决策方面,应该说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形势的发展,又不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提高党委决策质量和水平,必须注意把握和解决好这样五个问题。

  • 标签: 党委决策 重要思想 民主集中制 “三个代表” 党委领导 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