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民政协通过界别设置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深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系统化的表达提供了制度化平台。界别的设置、调整、变迁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不仅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深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而且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协商平台上进行民主商议与治理的民主吸纳机制。政协界别所包涵的行业越丰富,代表性越强,比例设置越合理,越能保证民主协商的水平和质量,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就越多。正是如此,政协界别的设置和变迁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吸纳能力的重要体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统合社会的有效组织形式,是执政党和社会维系利益多元化格局及政治稳定的重要平台,而人民政协界别是执政党发扬参与式民主理念的基本单位。
简介:共产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被隐喻为Gespenst(幽灵),本文考察Gespenst在西方形而上学及文化语境中的修辞学机制,考察Gespenst获得汉语表达时的修辞学问题,指出其中异质精神传统间的创造性诠释关联。通过分析中西形而上学思想在半形而上学层面沟通的历史尝试,本文试图呈现一种客观精神史上的双重变化,即一方面Gespenst因为讲汉语,它在汉语中便不能不发生某种变化而不复保持其原意,翻译因此必定是诠释,是修辞学的再创造;另一方面,汉语因为讲述作为Gespenst的共产主义,汉语本身从而汉语思想本身也要渐渐发生变化。这种双重变化在汉语思想界的发生既是自然的也是自觉的。
简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脉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逻辑,即1978~1984年以调整农业经营机制为核心,1985~2005年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路径,2006-2012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观照密不可分。立足于历史和现实,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意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进入了新境界,党的“三农”政策在很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明确了重点和方向,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实践提升到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目标的新高度。
简介:新中国编写的“第一本”全国通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其划时代意义是结束中国人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历史。这本教科书的编写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并由中央理论小组主持编成。该书从初编到成书前后历时两年时间,其编写经验值得认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