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砂岩储层为河流环境下形成的各类细粒岩屑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晚期自生高岭石充填等成岩作用.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溶蚀作用发生于晚成岩"A"期的中期,对应的地质年代为晚第三纪早期.次生孔隙在现今埋深为2000~2800m的河道砂岩中最发育,其形成主要受成岩演化阶段控制,其次受沉积微相控制.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阜东斜坡 侏罗系砂岩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次生孔隙
  • 简介:本文较系统地讨论辽东湾下第三系砂岩成岩特征,分析五种主要的成岩作用,并综合多种成岩标志,划分出四个成岩阶段,同时探讨成岩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根据成岩机理与油气分布关系的分析,提出成熟阶段A是有利的成岩带;三角洲分流河道、水下河道、河口坝,以及水下扇辫状水道是有利的沉积相带。将二者叠合,预测了有利的储集区带。

  • 标签: 辽东湾 下第三系 砂岩 成岩特征 储集区带 预测
  • 简介:莺歌海盆地泥拱带上钻获的天然气CO2含量高,影响了气藏的勘探和开发。笔者研究发现在泥拱带和非泥拱带之间、不同泥拱之间、同一泥拱的不同断块之间、同一断块的不同部位之间的天然气组份存在差异。异常高的CO2为泥拱带所独有,并且泥拱演化序列越高泥拱帽CO2含量越高,断块越小CO2含量越高,越是靠近断层CO2含量越高。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就泥拱带构造和气田的勘探开发和今后勘探方向提出了新建议。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泥拱带 天然气 分布 二氧化碳 油气勘探开发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含气系统是自生、自储、自盖的煤成气含气系统,上古生界煤层为其最主要的烃源岩,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盆地煤层的各种成因类型,指出各自对应的层序位置对比特征,以期对煤层的层序地层特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煤层 层序 特征 烃源岩
  • 简介: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认为南沙群岛油气盆地的前新生代基底由中生代岩浆岩,沉积岩更老的变质岩组成,其层速度>5km/s,较由K2-E2组成的中构造层的层速度(约4km/s)大,该区(包括南沙海槽)的地壳为早期拉张减薄,后期挤压增厚的陆壳,在渐新世以前,该基底与北部陆缘连在一起而组成统一的华南陆缘。

  • 标签: 南沙群岛 含油气盆地 前新生代基底 北部陆缘
  • 简介:珠江口盆地前-早第三纪洼陷(指有一定沉积厚度的低凹深陷地区,非构造单元)分为4种类型,即半地暂型、拗陷型、残留型过渡型。着重对残留型和过渡型洼陷在地震剖面上反映的上、中、下三大构造层进行对比,认为下构造层为海相中生界,中构造层为陆相下第三系,上构造层为海相上第三系。研究了海相中生代地层的分布、结构、构造含油气特征,指出东沙隆起东部及其相邻的潮汕拗陷东北部和珠一拗陷东部地区是寻找中生代海相油气藏的新领域。

  • 标签: 珠江口盆地东部 前第三纪 早第三纪 洼陷特征 油气前景 构造层
  • 简介:从有机包裹体成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藏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四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 标签: 储层 成岩作用 有机包裹体 崖21-1构造 成藏 研究
  • 简介:歧口凹陷邻区上第三系发育两种类型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被次级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构造油藏和披覆背斜油藏,大断层与之伴生的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断距,断至层位,断至深度和断层间距等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运移和逆牵引型构造内油气富集程度,圈闭运移途径控制了披覆型的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原油性质,歧口凹陷北区上第三系断层活动,油气运移储盖组合特征与南区相似,是有利的勘探后备区,进一步勘探部署的关键是要查清断层组合落实圈闭。

  • 标签: 歧口凹陷 上第三系 油气藏 形成条件 勘探前景
  • 简介:莺-琼盆地和珠江口盆地西部CO2成因运聚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壳源型CO2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CO2运聚分布具有分期、分层、分区分带的特点,气源主要来自沉积巨厚的上新统-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琼东南盆地东部珠江口盆地西部火山幔源型CO2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幔源火山活动与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发育程度,CO2运聚分布特征与幔源火山活动基底深大断裂的发育密切相关.根据CO2不同成因机理、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运聚分布特点,可以追踪其气源,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的运聚分布模式,从而为研究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决策提供依据.

  • 标签: 莺-琼盆地 珠江口盆地 CO2 成因类型 运聚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 简介:应用层序地层学对崖13-1气田主要产层陵水组三段进行了亚段细分,以此为基础,在地震阻抗剖面上得到不同亚段的阻抗体,利用层拉平技术将各亚段阻抗体抗平,并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求出各亚段阻抗体12个水平方向的变差函数,拟合其非均质性变程椭圆,通过对不同亚段变程椭圆的比较,结合沉积特征,分析了陵三段各亚段的沉积体系及物源方向。

  • 标签: 地质统计学 地震资料 研究 崖13-1气田 陵三段 沉积体系
  • 简介:在探索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中,要系统地研究储层流体系列(天然气、原油、沥青水中有机质)含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演化与氧化、破坏与保存等储多方面信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当将它们与形成上述特征的地质背景(包括构造史、埋藏史、沉积成岩史、孔隙发育史、油气史)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发现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有效性,并进而可以获得盆地油气有效成藏期有效成藏组合的有用信息,从而为现实的油气勘探服务。

  • 标签: 油气聚集 时间性 有效性 油气保存 储层流体系列 有机地化特征
  • 简介: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前缘席状砂、河道间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 标签: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调整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