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l)检测下肢静脉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2年03月在本院确诊为下肢静脉115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以观察管壁、管腔及周围结构,记录血栓部位大小及栓塞程度。结果超声检测下肢静脉110例,其中双侧14例,单侧96例,左侧92条,右侧32条。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无创诊断下肢静脉形成、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客观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方法。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患者下肢静脉的预防措施和方法。方法在ICU科选取40例患者分两组采取不同预防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入组第7d和第14d未出现阳性,对照组分别出现3例和4例阳性。结论在ICU患者下肢静脉预防性治疗中,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并结合低分子肝素钙等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治疗,能有效降低改变的形成。

  • 标签: ICU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介入治疗下肢静脉的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总结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7例下肢静脉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腔静脉滤器置入介入溶栓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疼痛症状有所缓解,且患肢的肿胀完全消失,无1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结论对于行介入治疗的下肢静脉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介入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产后静脉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探讨合理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产后10例静脉(DVT)患者的资料,分析DVT的病因及高危因素,总结该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措施。结果高龄、肥胖、妊娠合并症、妊娠并发症、滞产、剖宫产等为DVT的危险因素,经过早期溶栓、抗凝、去聚等综合治疗,疗效佳,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产后静脉(DVT)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发生,应尽早诊断及干预,预后较好,预防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发生。

  • 标签: 产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 预防
  • 简介:(江西省奉新县人民医院彩超室江西奉新330700)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下肢静脉(DVT)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7例患有下肢静脉的患者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扫查顺序按照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浅静脉,胭静脉,胫前、后静脉,腓静脉,并与健侧对比。结果二维声像图最直接的征象是静脉管腔内出现柱状极低至稍强回声,急性血栓为在增宽的静脉内出现极低回声,CDFI管腔内无血流信号,慢性血栓静脉内稍强回声,CDFI显示管腔再通,可见不规则形血流信号。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可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并可指导临床用药,是下肢静脉首选的检查方法。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19-0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下肢静脉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74例非手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取常规护理的33例,采取辅助护理方式的41例。结果辅助护理组的患者,治疗效果和好转情况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数据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静脉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护理方式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经验 总结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并发下肢静脉形成及预防。方法对本组128例高危孕妇产后并发下肢静脉的预防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论对高危孕产妇进行早期干预,是降低产后并发下肢静脉形成的关键。

  • 标签: 产后 下肢 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2005年6月至2009年4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静脉管造影诊断为下肢静脉。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抗凝、祛聚、溶栓。结果1个疗程治疗后29例痊愈,5例显效,2例好转;对未痊愈的患者间隔7d后,行第2疗程治疗后,均痊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结论对于下肢静脉形成的产妇要以预防为主,对于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要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间或导致后遗症的发生。

  • 标签: 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利用多种超声技术综合对下肢静脉(DVT)患者计分,初步探讨量化评分方式在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完全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将70例DVT患者共计70条血管分对照组(A组)36条和研究组(B组)34条,A组采用传统方式即多种超声综合诊断、评价DVT,不进行量化评分,B组依据各不同检测方式的结果情况分为0、1、2分值,总计各分值作为评价结果,两组均行常规溶栓治疗,28d后,B组中治疗效果未达3级但评分值降低者,延长溶栓周期。结果3个月后,统计阻塞血管3级开通共计23例,A组8例(22.2%),B组15例(4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3级+2级总数作为总有效率统计,A组17例(47.2%),B组19例(5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多种超声成像计分方式可定量评价DVT,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评分变化,可动态、客观、前瞻性提供DVT病情,对于评分减低病例适当延长溶栓治疗周期,可提高DVT病例的3级再通率,但对总体有效率无明显提高。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量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静脉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2014年1月~2015年1月60例下肢静脉患者,并且将这些患者,对其介入治疗中可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中,采取常规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患者,根据护理要点,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人性化护理干预后,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下肢静脉患者治疗中,临床介入治疗中,针对护理要点,对其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发挥优越性。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围术期 护理干预
  • 简介:下肢静脉(DVT)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发病时肢体肿胀、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血栓脱落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对下肢静脉形成的疾病,传统的静脉输注溶栓剂及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方法,小剂量效果不明显,大剂量又易导致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63例下肢静脉病人采取经导管局部溶栓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导管局部溶栓 护理观察 抗凝药物 治疗方法
  • 作者: 陈建群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肿瘤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    要】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其干预体会。方法:截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按照其所选用的护理方案,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28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从实验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两项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 简介:脑梗塞病人多见于老年人,部分病人出现单侧肢体瘫痪,引起月国窝部的静脉液瘀滞,如不注意预防常并发静脉形成。有资料表明,既往有静脉形成史者静脉形成(DVT)发病率为无既往史者的5倍,23%~26%的DVT病人既往有血栓病史。我们于1999年以来对87例脑梗塞伴偏瘫病人于住院早期采取综合措施,不但预防下肢静脉形成,而且加快了肌力的恢复速度,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脑梗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人 预防 后下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将早期护理用于DVT的防治中,探讨其对DVT护理的作用。方法选择病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不同分别护理,比较二者护理后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病人护理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下肢浮肿率和DVT发生率明显较低。结论早期护理能提高DVT的护理疗效,和满意度,且能更好地预防DVT的形成,对医学临床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DVT 早期护理 下肢浮肿
  • 简介:下肢静脉常继发于外科手术、骨折、产后等长期卧床或高凝状态患者,因其发生肺栓塞造成严重临床后果而受到广大医生的重视。本院自2008年1月至今共收治6例静脉,经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 标签: 深静脉 血栓 介入治疗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