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腰段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的阻滞范围,探讨其用于腰椎手术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后路腰椎融合术的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0):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L2横突水平双侧ESPB,试验组患者每侧给予0.375%罗哌卡因注射液20 ml,对照组患者每侧给予生理盐水20 ml。分别于阻滞后10、20及30 min测定温度觉减退范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镇痛药用量、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行ESPB后10、20及30 min温度觉减退范围及阻滞面积分别为T9~S1(222±16)cm2、T8~S2(352±22)cm2及T8~S3(481±24)cm2。试验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为(0.76±0.02)mg,低于对照组的(0.97±0.06)mg(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0~12 h及12~24 h羟考酮用量分别为(4.9±0.4)、(8.4±1.2)mg,低于对照组的(14.5±2.4)、(19.3±2.4)mg(均P<0.05)。试验组患者24 h内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床上被动锻炼时间为(3.3±0.3)h,早于对照组的(4.6±0.3)h(P<0.05)。结论腰段ESPB后T12~S1节段阻滞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腰椎融合术中及术后镇痛药用量,降低术后VAS评分,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模式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意义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产房后要求硬膜外镇痛时宫颈扩张<5 cm、孕37~42周、单胎头位、ASA分级Ⅰ-Ⅱ级的初产妇298例。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3组:连续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 CEI)模式下硬膜外(epidural, EP)阻滞组(CEI+EP组,99例)、PIEB模式下EP阻滞组(PIEB+EP组,98例)和PIEB模式下DPE阻滞组(PIEB+DPE组,101例)。记录产妇达到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1分的时间,罗哌卡因用量,两侧感觉阻滞平面上限,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例数,不对称阻滞、镇痛不全、更换导管、产间发热、改良Bromage评分≥1分、胎心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恶心、瘙痒、头痛、剖宫产、器械助产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和出生后5 min时Apgar评分≤7分的发生情况。结果PIEB+DPE组NRS≤1分的时间短于CEI+EP组和PIEB+EP组(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CEI+EP组(P<0.05),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PIEB+EP组(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比例高于CEI+EP组(P<0.05),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比例高于PIEB+EP组(P<0.05)。产妇其余指标及新生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EB模式下DPE技术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减少罗哌卡因用量,降低产妇发热的比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颅底外科从业医生的现状,为学科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微信的形式于2019年11—12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57家医院从事颅底外科工作的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有557人参与。从中获取颅底外科从业医生的基本信息、教育培训、执业情况、收入及满意度、科研工作、医院建设等方面的数据,并对整个群体进行横断面分析研究。结果颅底外科从业医生中,男性占99.1%(552/557);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42.2(36,48)岁。博士学位占33.9%(189/557),硕士学位占39.0%(217/557);高级职称占72.2%(402/557)。具备开展Ⅳ级手术能力的医生占66.1%(368/557),其中研究生学历占76.9%(283/368),高级职称者占90.5%(333/368),就职于三级医院者占91.3%(336/368),就职于省级医院者占57.9%(213/368)。共有98.6%(549/557)的颅底外科从业医生参加过各类进修、学术会议、培训班;66.2%(369/557)的颅底外科从业医生有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经历。84.0%(468/557)的颅底外科从业医生对现有的薪酬不满意。结论我国颅底外科从业医生主要集中于大型医院,其学历、职称较高,从事复杂手术者较多,工作压力较大,对继续教育和科研的需求较迫切,但对现有薪酬不满意。
简介:摘要颅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术是获取颅内病变病理组织的最佳方式。对颅内病变,特别是多发深部、功能区病灶需要明确诊断才可进一步治疗者(如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应当首选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明确病理的基础上,再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这对于了解疾病发生机制、进行个体化诊疗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共识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联合国内从事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的相关专家,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及经验,围绕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有框架/无框架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步骤、技术要点、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特殊区域病变的活检技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措施及颅内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编写了本共识,旨在促进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手术在我国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开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s)检出率日渐增高,而且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会影响IAs的自然病史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转归,成为IAs患者管理中的难题。血管内支架的应用极大拓展了IAs的治疗范围和增高了IAs的治愈率。然而,如何平衡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出血风险成为当前IAs血管内治疗的一大挑战。因此,为促进IAs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就IAs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制定了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抗血小板药对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以及SAH后继发性脑缺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IAs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出了明确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颅底外科从业医生的现状,为学科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微信的形式于2019年11—12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57家医院从事颅底外科工作的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有557人参与。从中获取颅底外科从业医生的基本信息、教育培训、执业情况、收入及满意度、科研工作、医院建设等方面的数据,并对整个群体进行横断面分析研究。结果颅底外科从业医生中,男性占99.1%(552/557);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42.2(36,48)岁。博士学位占33.9%(189/557),硕士学位占39.0%(217/557);高级职称占72.2%(402/557)。具备开展Ⅳ级手术能力的医生占66.1%(368/557),其中研究生学历占76.9%(283/368),高级职称者占90.5%(333/368),就职于三级医院者占91.3%(336/368),就职于省级医院者占57.9%(213/368)。共有98.6%(549/557)的颅底外科从业医生参加过各类进修、学术会议、培训班;66.2%(369/557)的颅底外科从业医生有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经历。84.0%(468/557)的颅底外科从业医生对现有的薪酬不满意。结论我国颅底外科从业医生主要集中于大型医院,其学历、职称较高,从事复杂手术者较多,工作压力较大,对继续教育和科研的需求较迫切,但对现有薪酬不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颅底恶性骨肿瘤的CT、MRI结合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将80例颅底恶性骨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的病例选择时间在2018年7月~2020年7月,所有患者的病情经病理学确诊。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CT诊断,观察组采用CT+MRI诊断,对比分析诊断准确率。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5.00%,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颅底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中,CT联合MRI诊断,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病情的确诊提供有效的依据,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致颅内破裂动脉瘤被误诊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0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入研究,根据入院时是否被误诊分为误诊组(n=35)及非误诊组(n=571),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导致患者被误诊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因素对误诊的预测价值。比较2组患者动脉瘤再破裂情况及不同预后。结果2组患者改良Fisher分级、首诊科室、动脉瘤直径、医院级别、首诊医生接受宣教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Fisher分级0~Ⅱ级(OR=12.284,95%CI:5.397~27.958,P=0.000)、动脉瘤直径≥10 mm(OR=2.871,95%CI:1.276~6.456,P=0.011)、首诊非神经内外科(OR=9.279,95%CI:4.019~21.420,P=0.001)、首诊医生未接受宣教(OR=2.907,95%CI:1.258~6.721,P=0.013)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被误诊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首诊非神经内外科及改良Fisher分级0~Ⅱ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7、0.754,对颅内破裂动脉瘤被误诊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误诊组、非误诊组患者动脉瘤再破裂发生率分别为37.1%、5.3%,出院时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分别为42.9%、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诊非神经内外科、改良Fisher分级0~Ⅱ级、直径≥10 mm及首诊医生未接受宣教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容更容易被误诊;加强对各级医院非神经内外科医护人员关于动脉瘤破裂的专业宣教可降低误诊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形性黄色星型细胞瘤(PXA)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收治的25例颅内PXA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式,并随访研究其预后。结果25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以头痛(12例)及癫痫(8例)最为常见。肿瘤位置多见于顶叶(8例),其次为颞叶(6例)、额叶(6例)。病理结果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Ⅱ级患者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平均阳性率为6.4%,P53平均阳性率21.2%;WHO分级Ⅲ级患者的Ki-67平均阳性率为22.2%,P53平均阳性率为48.3%。15例检测突触素(Syn)蛋白患者中阳性12例。20例患者术后随访31个月,存活19例,9例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其中WHO Ⅱ级8例,WHO Ⅲ级1例。结论病理结果在PXA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WHO Ⅱ级患者预后明显优于Ⅲ级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STA-MCA-EDAMS)治疗烟雾病的效果。方法抽取临汾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烟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研究组25例行STA-MCA-EDAMS,对照组25例行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EDAMS)。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脑血流量。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2.00%(23/25),低于对照组的72.00%(18/25),P<0.05。术前,两组脑血流量检测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3个月两组脑血流量检测值均较术前增加,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脑血流量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TA-MCA-EDAMS手术方案治疗烟雾病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外耳道耵聍腺恶性肿瘤是头颈部较为罕见的肿瘤之一,其中复发转移的病例报道更是少见。本文报道1例外耳道耵聍腺腺样囊性癌术后69个月复发播散至颅内并可能肺部多发转移的病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该病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形态学相似的肿瘤如基底细胞癌等鉴别。因具有复发及转移风险,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需规范放疗及密切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拟定合理防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2例颅内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有无并发肺部感染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纳入全部可能的因素,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82例颅内肿瘤患者中15例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8.29%。发生组肺部慢性病史、侵入性操作占比高于未发生组,每日吸痰次数多于未发生组,气管切开时间长于未发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低于未发生组(P<0.05)。多元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肺部慢性病史、侵入性操作、每日吸痰次数多、气管切开时间长、GCS评分低均是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颅内肿瘤患者肺部慢性病病史、侵入性操作、吸痰次数多、气管切开时间长、GCS评分低均会增加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风险,临床应重视有上述肺部感染风险因素的颅内肿瘤患者手术方案的合理调整,并尽早为患者展开针对性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颅骶疗法在宫内节育器放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接受的58例宫内节育器放置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接受的是宫内节育器放置术治疗,后者在手术治疗前给予颅骶疗法,对具体的数据资料分析。结果:两组干预前的SAS以及SDS的各项评分无明显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比较低,数据分析证实了观察组的效果。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是93.1%,数据资料分析可知观察组的优势突出,具备统计学意义(p=0.00,x2=6.55)。结论:针对接受宫内节育器放置术的案例采取颅骶疗法,其优势突出,对比其他方式,可行性高,能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颅痛宁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2月到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6例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采用电脑随机编号法把其分成观察B组和对照A组,各63例,对照A组使用常规药物正天丸进行治疗,观察B组使用颅痛宁颗粒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B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发作天数等均显著的低于对照A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的比对照A组高,两组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偏头痛的过程中,使用颅痛宁颗粒进行治疗,能够显著的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和天数,能够有效的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