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刚玉矿化位于穆兹科尔(Muzkol)变质杂岩体内.该杂岩体近纬向展布在帕米尔中部阿尔卑斯褶皱带的东部,属蓝晶石-夕线石型阿尔卑斯带变质杂岩.地质填图发现有4个变质岩区:低绿片岩相(白云母-绿泥石)区,高绿片岩相(黑云母-绿泥石)区,绿帘石-角闪岩相区,角闪岩相区,而刚玉矿化集中在绿帘石-角闪岩及周围角闪岩相变质体内的交代蚀变区.交代蚀变区内的刚玉矿化通常与层面或大型同倾斜褶皱轴面平行.根据母岩成分可将含刚玉交代岩分力3类,分别位于万解石大埋岩内、日云石大理岩内及片岩内.在大理岩内,刚玉成粉红色,与白云母、黑云母、方柱石、钙长石、正长石、金红石、电气石、磷灰石、黄铁矿及石墨共生,以Al含量变化大和Fe含量低为特点.在片岩内,刚玉成蓝色,与黑云母、绿泥石、电气石及磷灰石共生各种类型的含刚玉岩石均以KNa,Mg的含量较高而Fe含量较低为特点.根据P-T-XCO2图估算含刚玉交代岩的稳定范围在610℃<T<660℃,4.5kPa<Ptot<6kPa及0.16<XCO2<0.46内.K-Ar法测得云母的刚玉矿化年龄在2~17Ma.多波段流体反应器数值模拟显示含刚玉交代岩的主要形成过程为含大量硅酸盐矿物或泥质岩缝隙的大理岩的脱硅过程,是通过深部铝、硅不饱和流体实现的.
简介:摘要:葫芦素煤矿21201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前期长度为294.5m,后来变短为278m,由于工作面长度变短,需要进行缩面,以保证工作面正常生产。为了实现工作面缩面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制定严密的工作面回撤方案,安装期间提前考虑后期缩面工序而将需要回撤的9台中部支架提前安设在机尾缩面段;针对复用旧回风巷巷道变形严重、顶板条件差、操作空间狭小的问题,提前采取补强支护、扩修、超前支架提前自爬、加强超前支护等保障措施,针对其受采、掘多次动压影响,顶板破碎超前漏矸严重,且漏矸有向工作面延伸趋势,制定了工作面缩面段架前“超前吊梁控顶”施工方案,有效控制了顶板漏矸;液压支架回撤和工作面挂网根据现场情况提前制定施工措施并严格执行;合理设计自掘回撤通道断面和支护参数,保证设备正常回撤;加强顶板管理,制定严密的顶板管理措施并严格执行,保证了顶板稳定、人员作业安全。多措并举,缩面工作历时 3 天高效安全完成,开创了葫芦素煤矿自营队伍复杂条件下末采挂网、自掘回撤通道、拆装溜槽、回撤支架等一系列系统回撤工作自营化的先河,实现了缩面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对类似条件下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患儿资料,均行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治疗,采用颅骨外固定支架联合镍钛记忆合金弹簧的尖牙支柱骨承力牵引方式,对两侧上颌骨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并通过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牵引维持策略预防术后复发。通过对牵引前后的上牙槽座点(A)、梨状孔外侧缘点(LPA)、鼻颌缝最下点(INM)以及翼上颌缝点(PTM)到过蝶鞍点冠状面(CR平面)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对比面中部骨骼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变化,计算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4例,年龄8~15岁。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术后面形及咬合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3年,结果显示牵引结束时因矫枉过正所致面中部凸出及咬合超覆盖会在6~12个月后恢复协调,3例术后未接受面弓牵引维持的患儿于随访3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颌复发。对其中25例患儿牵引前后头颅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点前移量为(12.67±4.62) mm(6.21~23.28 mm)。牵引前裂隙侧INM、LPA及PTM点到CR平面的距离均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牵引结束后INM和PTM点的两侧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A点的两侧距离差值虽然有缩小,但裂隙侧仍显著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牵引前相比,牵引结束后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均有显著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为临床上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早期矫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能很好地恢复面中部对称性。
简介:背景: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缘骨折合并桡腕关节掌侧半脱位(Barton骨折)已普遍被人们所认识,且有大量的资料指导其治疗。而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骨折合并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有时称其为背侧或反Barton骨折)很少被提及,且指导其治疗的资料非常少。方法:评估20例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骨折合并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的患者,其中2例伴掌侧韧带撕裂;10例伴掌侧缘唇部骨折,有移位及旋转;6例伴关节面掌侧部分嵌插;2例无掌侧损伤。20例中14例关节面中央有碎骨片嵌入。18例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行背侧支撑钢板重建关节面。在随访时利用X线检查、改良的Mayo腕评分以及臂、肩及手伤残(DASH)问卷评估结果。结果:在术后平均30个月时,19例骨折愈合且没有明显的对线不良,1例患者在取出钢板后再度出现背侧半脱位。腕和前臂最后的平均活动度为:掌曲59°,背伸56°,旋前87°旋后85°。平均握力为健侧的85%。根据Garfland和Werley的评定方法,最终的功能结果为:优、良18例,可2例。改良Mayo腕评分为平均75分,DASH评分为平均15分。结论: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骨折合并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伴系列掌侧损伤,包括韧带损伤、撕脱骨折和关节面嵌插。虽然这些损伤比较复杂,但手术治疗可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摘要后踝骨折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发生率为7%~44%,良好复位和固定对于踝关节稳定性的恢复有重要意义。后踝骨折关节面塌陷使胫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需要精确复位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后踝骨折关节面塌陷在术前评估中容易被忽视,导致术前准备不完善甚至漏诊。X线片和CT图像是骨折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笔者通过比较X线片与CT图像判断后踝骨折关节面塌陷的准确性,以期为后踝骨折的术前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 对口腔颌面骨折患者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观察应用价值以及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至我院就诊的口腔颌面骨折患者40例,分组为研究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行一般剂量螺旋CT扫描,研究组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两组患者骨折检出率、图片质量评分以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下颌骨骨折检出率(85.00%)高于对照组(55.00%)(P0.05),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螺旋CT与传统一般剂量螺旋CT相比显著具有优越性,可提高患者口腔颌面骨折检出率,图片质量评分高,对患者辐射剂量低,临床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颌面骨折临床诊治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分析了三维CT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研究内容,选入符合要求的76例颌面骨折患者进行了研究,对患者使用了差异性的临床诊断技术,其中对照组38例患者实施了X光平片检查方案,观察组38例患者给其实施了三维CT影像技术,对患者的颌面骨折临床诊断准确率、治疗疗效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对患者的颌面骨折临床诊断准确率进行了评估,对照组准确占比为76.32%,观察组患者准备占比为94.74%,对照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较低,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评估,其中对照组有6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占比为15.79%,观察组患者有1例发生感染,感染占比为2.63%,对照组患者感染情况较为明显,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了评估,对照组患者有24例患者病情康复,4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10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康复率占比为73.68%;观察组患者有34例患者病情康复,2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康复率占比为94.74%,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颌面骨折的临床诊断,三维CT影像技术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对临床治疗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