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良非创伤性填充技术治疗小儿龋齿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口腔科在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诊的144例龋齿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改良组(n=72)与常规组(n=72),改良组患儿应用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进行治疗,常规组应用常规填充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改良组患儿的合作率为91.7%,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有1例(1.4%)为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治疗、5例(6.9%)为恐惧型,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1.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术中疼痛率为16.7%,显著低于常规组(41.7%),P<0.05;两组患儿术后1年、2年、3年的充填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非创伤性填充技术治疗小儿龋齿,不仅疗效确切,而且操作简单,易为患儿所接受,是治疗小儿龋齿的理想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流产术后残留患者予以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9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人工流产后出现残留的患者96例予以随机分组,分别予以100mg米非司酮治疗(高剂量组)和50mg米非司酮治疗(低剂量组),每组48例,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高剂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与低剂量组比较相对更高(χ2=6.89,P<0.05);高剂量组的宫内残留物、血β-HCG水平和阴道流血时间分别为(7.49±2.47)mm、(164.38±8.64)mIU/mL、(5.18±0.68)h,与低剂量组比较均相对更短(t=11.46,12.57,11.89;P<0.05);且高剂量组的不良反应率较低剂量组更高,(P<0.05)。结论相比较而言,高剂量米非司酮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疗效确切,可促进病情康复、缩短阴道流血时间,但其不良反应也相对更高,需结合患者病情给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度在我院行持续性腹膜透析的13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66例和延续组66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服务,延续组患者采取延续性护理服务,并比较不同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腹膜炎发生率以及半年再住院率。结果延续组患者SF-36量表总分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延续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和半年再住院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不仅有助于改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同时还能减少腹膜发生率以及半年再住院率,其值得推广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筛选我科室在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115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非手术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手术组治疗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联合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12个月的DASH指标。结果手术组患者接受治疗后1个月的DASH评分明显高于非手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一年进行DASH评分比较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患者包括尺偏角、桡偏角、腕掌屈度、腕背伸度、前臂旋后、前臂旋指标明显优于非手术组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案近期疗效中手速治疗具有完全的优势,但是根据长期的随访结果,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老年患者由于年纪较大,容易合并多种其他疾病,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的实际骨折情况以及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等选择治疗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应用强化护理干预策略对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的78例行气管插管的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为基本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39例。对照组予以一般护理,观察组实施强化护理干预策略。观察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睡眠质量以及家属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为(5.21±1.78)分,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概率为10.26%,其中夜间发生概率为5.13%,均优于对照组数据,P<0.05;观察组家属总满意概率为97.44%,较对照组而言明显更高,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策略可有效避免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护患关系的改善、家属满意度的提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ICU收治的120例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其中2014年9月前的60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对照组),2014年后的60例患者予以优化护理(观察组),总结分析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是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0%,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操作不当、导管固定不牢靠、患者意识状况异常、患者舒适度低是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重要因素,在临床中,通过优化护理的实施,可明显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值得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不同核酸检测方法检测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病原体。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展开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病原体检测的疑似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且分别对患者样本选择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和实时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AT),完成对的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展开检测,比较分析两组结果。结果针对Ct的检验,可选择尿液和拭子作为标本,其中SAT技术的阳性率全为18.29%,FQ-PCR法的阳性率存在差异,为17.07%和20.73%。再对Uu的检测中,SAT技术的阳性率都是53.66%,且FQ-PCR的阳性率分别为41.46%和50%。再以FQ-RCR作为参考,得到SAT在Ct和Uu中,选择尿液和拭子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PQ-RCR与SAT均可以完成对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病原体的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断Ct和Uu感染的依据。且SAT技术应用时,可选择尿液作为检测样本,能运用到的愈判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