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数字化技术在颌骨缺损修复重建领域的应用已非常广泛,能大大减少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主观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实现个性化、精确的颌骨重建。移植骨块被固定于缺损区成为颌骨的重要组成部分,骨块组合后的形态及固定的位置可直接影响手术的规划与实施以及最终的义齿修复效果,因此,也应被认为是颌位关系重建的一种形式,数字化技术是颌位关系重建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方案设计时移植骨块在缺损区的空间位置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只有兼顾美观与功能的需求,才能获得理想的颌位关系。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尝试对这些基本原则与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床旁超声胃窦横切面法监测胃窦运动指数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中肠内营养实施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根据超声监测胃窦运动指数指导肠内营养的实施,对照组按照医嘱执行肠内营养计划。比较2组患者喂养中断、反流、误吸的发生率、达到全量营养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达到全量营养的时间为(2.8 ± 0.8)d,低于对照组的(4.1 ± 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596,P<0.01)。2组患者在喂养中断、反流、误吸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测胃窦运动指数可以指导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实施,缩短了达到全量营养的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无症状正常人的颈椎侧位断层融合(DTS)图像上颈椎矢状位参数,探讨年龄因素对于颈椎矢状位曲度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招募120名健康的志愿者(男62名,女58名),将志愿者依据年龄划分为4组,A组≤20岁;B组:21~40岁;C组:41~60岁;D组≥61岁,每组包括30名研究对象。在颈椎侧位X线断层融合图像上分别测量T1倾斜角(T1S)、胸廓入口角(TIA)、颈倾斜角(NT)、C2~C7 Cobb角(Cobb C2~7)以及C2~C7矢状位轴(C2~7 SVA),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各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年龄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A、B、C、D各组的Cobb C2~7均值分别为(19.23±8.20)°、(20.13±7.39)°、(14.34±6.26)°、(14.41±7.49)°,C2~7 SVA均值分别为(12.34±4.31)、(14.45±4.45)、(17.17±5.63)、(18.43±6.45) mm,T1S均值分别为(30.09±6.26)°、(29.06±6.18)°、(23.71±4.88)°、(21.38±5.71)°,NT均值分别为(41.95±8.88)°、(43.05±8.76)°、(45.89±8.20)°、(48.64±8.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5、8.053、15.766、3.684,P<0.05),A、B、C、D各组的TIA均值分别为(72.04±7.76)°、(72.11±6.98)°、(69.60±8.75)°、(70.01±8.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95,P>0.05);Cobb C2~7、T1S与年龄呈负相关(r=-0.450,P<0.05、r=-0.525,P<0.05);NT、C2~7 SVA与年龄呈正相关(r=0.303,P<0.05、r=0.406,P<0.05)。结论颈椎矢状位曲度在不同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岁左右人群的颈椎前凸程度随年龄增长开始显著减小。因此,年龄增长可引起颈椎曲度变直。
简介:【摘要】目的:大量研究文献表明患牙拔除后,患者前牙区的牙槽骨在体积、质量、形状方面会出现若干变化。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预防患者牙槽嵴出现萎缩吸收以及牙龈软组织退缩,使患牙区域软硬组织满足后期义齿种植之所需,达到口腔修复美学要求的目的,故而研究和探讨此技术在前牙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8月1日至9月2日期间,选取本院诊治的100例前牙口腔种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数法作为分组方式,将10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0例患者(共62颗患牙),分别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和常规治疗方式。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的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牙槽骨吸收情况及美学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牙槽骨宽度及高度水平、美学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牙槽骨吸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为前牙口腔种植提供良好组织条件,改善术后前牙区的牙槽骨高度及宽度,有效保护残余牙槽骨的骨量且有助于提升美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数字化透视与切线位摄片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选取的 60例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0例。利用常规 DR摄片诊断的是对照组,利用数字化透视与切线位摄片诊断的是观察组,观察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的数字化透视和切线位摄片漏诊 /误诊率 0.00%明显比对照组的 26.67%低,总检出率 100.00%明显比对照组的 73.33%高( P< 0.05)。结论:数字化透视与切线位摄片可以对患者的肋骨骨折进行准确的诊断,较好解决肋骨骨折存在的误诊与漏诊问题,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 主动干预对俯卧位手术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 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在我院接受俯卧位手术的患者 46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 23 例 )和对照组( 23 例 ),给予观察组主动干预措施进行护理,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皮肤受压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皮肤受压情况相比,观察组皮肤受压率( 8.70% )显著低于对照组( 30.43% )( P < 0.05 )。 结论: 对俯卧位手术患者采用主动干预护理措施的压力性损伤预防效果较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皮肤受压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全内脏转位在临床罕见,多因腹部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全内脏转位合并外科疾病需行手术治疗时,手术难度会因解剖变异而增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苏北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例全内脏转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全内脏转位合并腹部疾病的诊治经验。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规范护理程序减少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 2018年 9月至 2020年 1月收治的 78位 ARDS俯卧位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研究组( 39人)和对照组( 39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取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规范化护理模式,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导管移出、压疮、心律失常等风险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患者的视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程序在减少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并发症发生率上有一定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在1例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慢性HIV-1感染者(DRVI01)血浆样本中,分析潜在的中和抗体特异性。方法查找已知的HIV-1广谱中和抗体(bNAbs)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DRVI01来源不同时间点的膜蛋白序列。对存在频繁变异的关键氨基酸位点进行回复突变,比较突变前后的假病毒与自体血浆中和敏感性的差异,推测可能存在的bNAbs。结果在DRVI01来源的6个时间点155条膜蛋白序列中,查找存在频繁突变的10类bNAbs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其中gp41融合肽、gp120/gp41交界面两类bNAbs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存在较多的变异。对这些位点回复突变后,后一个时间点及同一时间点的自体血浆,对大部分突变株病毒的中和能力明显增强。结论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HIV-1感染者(DRVI01)体内,可能存在与gp41融合肽类及gp120/gp41交界面类bNAbs的中和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