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抽取30例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DWI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以病理活检作为黄金标准,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宫颈癌分的诊断诊出率。结果:DWI检查对患者宫颈癌分的诊断诊出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CT检查的76.67%(2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较高,有利于辅助诊断宫颈癌的分,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价值。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检验 诊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1例扁平隆起乙状结肠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 spe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扁平隆起大肠LST在内镜下可能的漏诊原因,以期提高LST临床检出率;通过文献复习,对LST的内镜诊断、病理类型、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为今后临床对LST的研究和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乙状结肠肿瘤 结肠镜检查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莫拉菌属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分离菌株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12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断为莫拉菌属角膜炎的16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治疗效果及病原菌的分布变化、耐药性趋势进行分析。应用半自动鉴定仪ATB Reader与质谱检测仪MBT鉴定莫拉菌种。结果:纳入研究的16例莫拉菌属角膜炎均为经实验室检查的确诊病例。经临床特征分析得出,最常见的局部与系统性风险因素分别为既往眼部手术史和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眼痛,最常见的体征是角膜溃疡。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所有患者中腔隙莫拉菌7例,非液化莫拉菌4例,奥斯陆莫拉菌3例,卡他莫拉菌1例,亚特兰大莫拉菌1例。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到的致病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眼部常用药物耐药性不高。结论:在纳入的16例莫拉菌属角膜炎患者中,以眼痛和角膜溃疡多见;腔隙莫拉菌和非液化莫拉菌为主要感染病原菌,其分离株对药物敏感性较高。

  • 标签: 莫拉菌属 角膜炎 临床特征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细胞遗传学方法诊断1例因不孕不育来诊的16q22脆性位点携带者。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样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患者染色体核型为嵌合16q22脆性位点携带者,且脆性位点表现各异,未经叶酸诱导而出现。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未见异常。结论16q22存在脆性位点,该位点可未经叶酸诱导而产生,属于罕见脆性位点。这类人群进行辅助生育技术时其助孕策略的选择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脆性位点 16q22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霍奇金淋巴瘤(NLPHL)经治疗后复发并向富含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THRLBCL)样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NLPHL和THRLBC鉴别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19年10月收治的1例NLPHL治疗后复发并向THRLBCL样转化患者的治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经ABVD方案治疗后复发,再次经病理活组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为THRLBCL样转化,经R-CHOP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结论NLPHL化疗效果不佳时需考虑是否存在向THRLBCL样转化的可能,需及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调整治疗方案。

  • 标签: 淋巴瘤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富含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 转化 治疗
  • 简介:摘要1糖尿病(T1DM)是儿童糖尿病的主要类型,约占80%。而实际上T1DM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研究显示,高达50%的患者在成年期发病,其中约半数被误诊为2糖尿病。成人T1DM的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与儿童T1DM相比,成人T1DM的临床表现较轻(酮症倾向较弱,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较高)、胰岛自身免疫进程较缓,加之抗体检测技术敏感性和普及性等问题,临床上正确诊断成人T1DM仍具有一定挑战。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大型临床研究中有关T1DM诊断的研究数据,围绕T1DM与成人T1DM的诊断分难点及要点展开论述。

  • 标签: 糖尿病,1型 诊断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ldosteronism,PHA)Ⅰ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1例PHAⅠ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家系单基因病全外显子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文献回顾对患儿进行诊治,并对SCCN1基因所致全身PHAⅠ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18日龄,生后因"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就诊于我院,血钾最高9.07 mmol/L,血钠最高118 mmol/L,全外显子基因显示:患儿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纯合突变,患儿父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患儿母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检测结果提示受检者携带SCCN1A基因一个纯合突变,该突变为错义突变,预计会使所编码蛋白质第128位氨基酸Pro变为Leu,HGMD数据库未见文献报道该变异;ESP6500siv2_ALL、千人基因组(1000g2015aug_ALL)和dbSNP147数据库均未见收录;生物学软件预测该病致病性较大。临床给予补充高渗盐水,葡萄糖胰岛素、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出院后嘱口服10%氯化钠溶液及聚磺苯乙烯钠散治疗,门诊定期检测电解质情况,患儿电解质控制良好,目前随访中。共检索30篇文献,结合本例,全球共49例相关报道。其中SCCN1A基因突变37例中,纯合突变29例,复合杂合突变8例;SCCN1B基因突变7例中,纯合突变5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SCCN1G基因突变5例中,纯合突变3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结论PHA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患儿可因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临床上对于表现为低钠性脱水、高血钾的患儿,需注意是否存在PHA,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 标签: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高钾血症 低钠血症 基因
  • 简介:摘要肾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Ⅰ是一种罕见病,以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和高醛固酮血症为主要特征。本文报道1例因NR3C2基因突变引起的肾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Ⅰ新生儿的诊疗过程,以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Ⅰ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肾型 基因突变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ldosteronism,PHA)Ⅰ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1例PHAⅠ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家系单基因病全外显子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文献回顾对患儿进行诊治,并对SCCN1基因所致全身PHAⅠ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18日龄,生后因"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就诊于我院,血钾最高9.07 mmol/L,血钠最高118 mmol/L,全外显子基因显示:患儿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纯合突变,患儿父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患儿母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检测结果提示受检者携带SCCN1A基因一个纯合突变,该突变为错义突变,预计会使所编码蛋白质第128位氨基酸Pro变为Leu,HGMD数据库未见文献报道该变异;ESP6500siv2_ALL、千人基因组(1000g2015aug_ALL)和dbSNP147数据库均未见收录;生物学软件预测该病致病性较大。临床给予补充高渗盐水,葡萄糖胰岛素、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出院后嘱口服10%氯化钠溶液及聚磺苯乙烯钠散治疗,门诊定期检测电解质情况,患儿电解质控制良好,目前随访中。共检索30篇文献,结合本例,全球共49例相关报道。其中SCCN1A基因突变37例中,纯合突变29例,复合杂合突变8例;SCCN1B基因突变7例中,纯合突变5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SCCN1G基因突变5例中,纯合突变3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结论PHA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患儿可因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临床上对于表现为低钠性脱水、高血钾的患儿,需注意是否存在PHA,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 标签: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高钾血症 低钠血症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对食管癌T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3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于医院接受治疗的29例食管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MRI检查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处ADC值,依据观察组不同T分期结果将患者分为T1期、T2期、T3期、T4期,对比分析不同分期食管癌患者病灶处ADC值变化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病灶处ADC值对不同T分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病灶处ADC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食管癌患者中,T1期8例,T2期4例,T3期14例,T4期4例;T3、T4期病灶ADC值均小于T1、T2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期与T2期病灶ADC值、T3期与T4期病灶处ADC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食管癌病灶ADC值分别诊断T分期的曲线下面积均>0.80,诊断效能均较理想。结论不同T分期食管癌经MRI检查病灶处所得ADC值有一定差异,临床可利于ADC值鉴别不同T分期食管癌,以提高不同T分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食管癌 T分期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肾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价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 T分期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经手术病理证实为RCC的187例患者术前肾脏MR影像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依据肾细胞癌TNM分期的T分期标准,评价:(1)不同序列图像(T2WI、DWI及增强扫描门脉期T1WI)测量肿瘤最大径的准确性;(2)肿瘤侵犯肾周/肾窦脂肪的准确性;(3)伴有肾静脉瘤栓的准确性。采用Kappa检验评价多参数MRI与手术病理评价肾细胞癌T分期的一致性。结果T2WI、DWI、增强T1WI序列图像上测量肿块最大径分别为(5.22±3.28) cm、(5.03±3.08) cm、(5.31±3.37) cm,病理测量肿块最大径为(5.24±3.59) cm,经Wilcoxon秩和检验四者间无显著差异。以瘤周脂肪间隙出现条片或结节灶作为增强MR判定瘤周脂肪浸润的标准,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7%、88.1%、74.6%和95.2%。MRI评价肾静脉瘤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99.2%、98.0%、96.4%。MRI判定肾癌T分期与病理肿瘤T分期的一致性检验加权Kappa值为0.81。结论RCC患者术前多参数MRI检查,能够较准确地判定肿瘤T分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效信息。

  • 标签: 多参数 肾脏 肾细胞癌 肿瘤T分期 磁共振增强成像
  • 简介:摘要γδT细胞是表达γ链和δ链的一群特殊T细胞,是参与天然免疫的重要成分,兼有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特性。其在人外周血中数量较少,但功能强大,在机体的免疫调节、免疫保护、免疫监视、抗感染、细胞毒等生理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γδΤ细胞的起源、发育与分布、生物学与免疫学功能及其与HIV-1感染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γδT细胞 HIV-1 免疫
  • 简介:AbstractBackground:The mortality rate among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dvent of chemoradiotherapy strategies. However, distant metastasis remains problematic. Tumor-specific reactivity in cancer patients has been detected exclusively in CD39+ T cells, particularly in CD39+CD103+ T cells. Circulating cancer-specific T cells are important for protecting against metastasi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circulating CD39+CD8+ T cells for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NPC.Methods:We performed a cross-sec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55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NPC of stage III-IVa. All patients were initially treated with standard combined chemoradiotherapy.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24 patients before and at 1 month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 cell expression of CD39 and CD103, together with the markers of T cell exhaustion programmed death-1 (PD-1)/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 (Tim-3) and markers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CD27/CC-chemokine receptor 7/CD45RA, was examin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Wilcoxon rank-sum test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Kaplan-Meier analysis was used for analysis of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Results:The expression of circulating CD39+CD8+ and CD39+CD103+ CD8+ T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out distant metastasis (CD39+CD8+: 6.52% [1.24%, 12.58%] vs. 2.41% [0.58%, 5.31%], Z=-2.073, P=0.038 and CD39+CD103+ CD8+: 0.72% [0.26%, 2.05%] vs. 0.26% [0.12%, 0.64%], Z=-2.313, P = 0.021). Most CD39+ T cells did not express PD-1 or Tim-3. Patients with high expression of CD39+CD103+CD8+ T cells had better PFS than patients with low expression (log rank value = 4.854, P = 0.028). CD39+CD8+ T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at 1-month post-treatment (10.02% [0.98%, 17.42%] vs. 5.91% [0.61%, 10.23%], Z = -2.943, P = 0.003). The percentage of advanced differentiated CD8+ T cells also increased at 1-month post-treatment 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 (33.10% [21.60%, 43.05%] vs. 21.00% [11.65%, 43.00%], Z =-2.155, P = 0.03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levated CD39+CD8+ T cells and increased effector memory T cells (intermediate stage: r = 0.469, P = 0.031; advanced stage: r = 0.508, P = 0.019).Conclusions:CD39+CD8+ circulating T cells have preserved effector function, contributing to an improved prognosis and a reduced risk of metastasis among NPC patients. These cells may thus be a useful predictive marker for a bette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NPC.

  • 标签: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D39 T cell Prognosis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177Lu-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I&T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85、18.50、185.00、555.00和925.00 MBq/L 177Lu-PSMA-I&T培养液加入LNCaP细胞(200 μl/孔,5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3个复孔)培养24 h后,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将3.7 MBq 177Lu-PSMA-I&T培养液加入LNCaP细胞(1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3个复孔)培养48 h,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将3.7、19.5和37.0 MBq 177Lu-PSMA-I&T培养液加入LNCaP细胞(3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设3个复孔)培养48 h,检测细胞凋亡。构建荷瘤裸鼠模型(BALB/c-nu/nu裸鼠,32只)。177Lu-PSMA-I&T治疗后20 d内,观察荷瘤裸鼠肿瘤体积及体质量变化。治疗后第7天,对荷瘤裸鼠肿瘤组织行HE染色、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蛋白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治疗后第20天,对荷瘤裸鼠主要器官行病理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的差异。结果177Lu-PSMA-I&T干预后,185.00、555.00和925.00 MBq/L组LNCaP细胞存活率[(57.56±6.35)%、(38.65±3.39)%和(27.95±4.48)%]均较对照组[(100.00±12.35)%]降低(F=78.91,t值:8.312~14.106,均P<0.01),185.00 MBq/L组不同时间点(24、48和72 h)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0 h)(F=78.28,t值:6.628~14.384,均P<0.01);G2/M期的LNCaP细胞占比从(12.36±0.28)%上升至(19.92±0.48)%(t=17.180, P<0.01);18.5和37.0 MBq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F=71.86,t值:-6.138和-13.050,均P<0.01)。3.7、14.8、29.6 MBq组与对照组(0 MBq)间荷瘤裸鼠相对肿瘤体积(RT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6.7±7.4、59.2±23.8和47.3±13.8与240.3±3.7;F=78.20,t值:7.549~13.345,均P<0.01);但体质量均无明显变化。3.7、14.8和29.6 MBq组肿瘤组织Ki-67染色细胞阳性率[(14.89±3.80)%、(5.60±1.83)%和(3.46±0.71)%]及TUNEL-异硫氰酸荧光素(TUNEL-FITC)染色阳性率[(1.61±0.30)%、(3.19±0.44)%和(3.54±0.47)%]与对照组[(37.23±3.04)%和(0.74±0.1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3.91, t值:10.429~15.762; F=38.66,t值:-9.312~-2.881,均P<0.01)。结论177Lu-PSMA-I&T对前列腺癌治疗效果好,无明显治疗不良反应,有望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理想药物。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 同位素标记 放射疗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危害高龄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然而国内外现行的高血压管理指南对老年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不统一、没有推荐血压正常范围,不足以为高龄老年人血压相关不良事件的预防提供决策支持。本标准给出了中国高龄老年人血压水平适宜范围的指导建议,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评价高龄老年人血压水平,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原则、血压水平评价方法和标准、测量条件保障、血压测量规范、实施途径等。本标准对提高我国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和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国 老年人, 80以上 血压 参考值 标准
  • 简介:摘要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包括炎症、增殖和重塑3个阶段。表皮细胞在创面愈合中受到精密调控,一方面创缘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迁移、增殖,形成新的基膜覆盖创面;另一方面表皮干细胞经过激活后,增殖分化被促进,终末分化、凋亡被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和表皮干细胞在各种因素调控下共同促进再上皮化进程。表皮组织中有一群对表皮组织功能维护有关键作用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DETC识别未知抗原后被激活,活化的DETC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等细胞因子,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增殖、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创缘周围表皮干细胞的分化,促进表皮维持稳态和再上皮化。本文就DETC的生物特性、维持表皮稳态、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 标签: T淋巴细胞 伤口愈合 树突状表皮T细胞 表皮稳态 再上皮化
  • 简介:摘要B细胞淋巴瘤(BCL)是一类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诊疗模式的不断改进,BCL患者的缓解率有所提高,但部分患者仍然会出现复发难治的现象。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是一种新疗法,目前CD19 CAR-T已被批准用于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多项研究报道了CAR-T治疗复发难治BCL的最新进展。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心电图T波形态对STEMI患者PCI治疗后近中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72例STEMI PCI治疗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3月-2021年03月,以患者术后24h心电图T波形态为依据,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1.5T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0.01~2020.12内收治的15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1.5T核磁共振技术和CT扫描技术进行临床诊断,统计对比两种诊断技术的确诊率。结果:核磁共振技术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扫描技术(χ2=14.685、P<0.05)。结论:在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实施1.5T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临床诊断,其诊断确诊率较高,具有较佳精确性,可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行性参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