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与术后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对黄斑水肿的预防效果。方法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术前3d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B组术前3d给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C组术后开始给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D组术前术后不使用任何非甾体类抗炎药,术后A、B、C三组均给予典必殊滴眼液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D组仅给予典必殊滴眼液。分别于术后3d,1、2、4、6、10周随访,观察各组间最佳矫正视力、黄斑水肿发生率和黄斑中央区厚度。结果术后3d、1、2周各组间黄斑水肿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6和10周,A、B、C、D组黄斑水肿的发生率依次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各期,四组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前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可更好减少黄斑水肿的发生,且口服的效果比局部用滴眼液的效果要好。
简介:目的评价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SCI,CINAHL,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手工检索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所有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随机对照试验,对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并合并数据进行Meta分析.检索时间截至2005年3月30日.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983例患者,均为高质量研究.对治疗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仅在第1、2周疗效优于安慰剂,疼痛减轻的效应量分别是0.41[95%CI(0.16,0.660)]和0.40[95%CI(0.15,0.65)],而第3、4周疗效与安慰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仅有短期(<4周)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仅在第1、2周优于安慰剂,2周后其疗效与安慰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试验证明,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骨关节炎超过2周仍然有效.
简介:【摘 要】目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磺脲类降糖药继发失效的 2 型糖尿病用药具体情况。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我们医院在 2018年 9月到 2019年 9月这个阶段内收治的 82例磺脲类降糖药继发失效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个组平均各有 41例患者,其中针对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法,而针对观察组而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用门冬胰岛素 30(诺和锐 30特充 )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应用了门冬胰岛素 30之后,其血糖降低程度和治疗效果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明显的提升,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显著,有相对应的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针对磺脲类降糖药继发失效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有针对性的结合其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应用门冬胰岛素 30(诺和锐 30特充 )能够呈现出十分理想的降糖效果,特别是针对长期以来一直服用磺脲类降糖药但是效果不够理想的患者而言,效果更为显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针对这种情况,最佳的药物选择就是门冬胰岛素 30(诺和锐 30特充 ),这种药物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的疾病负担,其主要原因是高脂血症。他汀类降脂药物作为一种重要的降脂治疗药物,在其作用上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系统回顾了他汀类药物的发展历程、临床应用、作用机制,尤其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的临床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从而降低患者心肌梗死和心脏病的风险。还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冠心病的治疗产生综合效果。最近的研究还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稳定斑块、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改善内皮功能等方式,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防治中的运用不断被临床实践证明其有效性,有望为冠心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APRI)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唐山市传染病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0例。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APRI的变化。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前各项指标基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门静脉内径(diameter of portal vein,Dpv)、脾静脉内径(diameter of splenic vein,Dsv)、内皮素1、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A)、APRI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ALT(51.60±15.97)U/L、AST(62.65±26.28)U/L、尿素氮(10.25±1.65)mmol/L、肌酐(78.54±14.09)μmol/L、Dpv(10.20±1.10)mm、Dsv(8.08±0.68)mm、内皮素1(31.93±6.35)ng/L、一氧化氮(41.38±8.06)μg/L、GLA(69.54±12.14)mg/L、APRI 3.14±1.35明显低于对照组[(97.49±30.87)U/L、(96.03±25.63)U/L、(17.49±2.55)mmol/L、(116.43±22.77)μmol/L、(13.42±1.26)mm、(10.44±0.83)mm、(44.34±11.88)ng/L、(63.47±15.50)μg/L、(107.11±25.29)mg/L、5.91±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43、7.87、20.64、12.26、16.62、18.99、7.98、10.96、11.60、10.23,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门静脉血流速度(portal vein velocity,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elocity of splenic vein blood flow,Vsv)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613);组间比较,观察组白蛋白(39.42±7.35)/L、Vpv(25.72±4.06)cm/s、Vsv(24.22±6.15)cm/s明显高于对照组[(34.66±7.95)g/L、(19.38±3.46)cm/s、(19.54±5.88)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1、10.28、4.76,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72/75)与86.67%(65/75),χ2=4.13,P=0.042]、HBV DNA转阴率[76.00%(57/75)与58.67%(44/75),χ2=5.12,P=0.024]、HBeAg转阴率[50.67%(38/75)与30.67%(23/75),χ2=6.22,P=0.013]、HBeAg/HBeAb血清转换[28.00%(21/75)与13.33%(10/75),χ2=4.92,P=0.027]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转阴率[8.00%(6/75)与5.33%(4/75),χ2=0.43,P=0.513]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改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增加血管活性功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载量、HBV复制,降低APRI、TLR-4、TGF-β1水平,提高机体免疫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三种药物治疗慢性乙肝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014年7月—2018年7月期间入住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乙肝病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上述三种药物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并记录患者转阴率。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肝功能治疗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三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A、B、C三组患者治疗后乙肝病毒转阴率分别为62.5%、57.5%、35.00%,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均能帮助改善患者肝功能,但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的疗效更好,转阴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阿片类镇痛药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 POFS)的影响。方法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6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201例)、瑞芬太尼组(R组,198例)和布托啡诺组(B组,209例)。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5 mg/kg行麻醉诱导,静脉输注丙泊酚0.1 mg·kg-1·min-1术中维持;R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0 mg/kg配伍瑞芬太尼0.5 μg/kg行麻醉诱导,静脉输注丙泊酚0.1 mg·kg-1·min-1及瑞芬太尼0.05 μg·kg-1·min-1术中维持;B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0 mg/kg配伍布托啡诺5 μg/kg行麻醉诱导,静脉输注丙泊酚0.1 mg·kg-1·min-1术中维持。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评估患者症状(头晕、头昏、头痛、嗜睡、乏力)严重程度,参考患者NRS评分,采用Christensen疲劳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疲劳评分并计算患者POFS评分;记录3组患者POFS评分、POFS发生率、POFS持续时间;记录"夜间入睡时症状仍存在,第2天晨起后完全好转"的患者睡眠时长变化。结果93%的患者POFS程度较轻(POFS评分1~4分);B组POFS评分高于C组(P<0.05);B组POFS发生率高于C组、R组(P<0.05);B组POFS持续时间长于C组、R组(P<0.05);"夜间入睡时症状仍存在,第2天晨起后完全好转"的15例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当夜睡眠时长长于日常睡眠时长(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阿片类镇痛药会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POFS有不同影响,布托啡诺等作用时间长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可能导致更严重的POFS;针对POFS的防治,单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配伍丙泊酚是更为适宜的麻醉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50例,运用回顾性分析法归类分析5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结果50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肌肉毒性,占总数的32.0%,临床表现主要为横纹肌溶解症;其次为肝毒性、消化系统不适,分别占总数的22.0%、20.0%,临床表现主要分别为肝脏不适、消化不良;再次为神经系统症状、皮肤不适、呼吸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分别占总数的8.0%、6.0%、4.0%、4.0%;最后为其他,占总数的2.0%,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主要为辛伐他汀,占总数的46.0%;其次为阿托伐他汀,占总数的28.0%;再次为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分别占总数的10.0%、8.0%;最后为氟伐他汀,占总数的4.0%。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主要为抗心肌药物或降压药物,占总数的32.0%,其中主要为卡托普利;其次为贝特类调脂药物、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分别占总数的20.0%、18.0%,其中主要分别为氯贝特、氯吡格雷;再次为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中成药或注射剂,均占总数的8.0%,其中主要分别为克拉霉素、利托那韦、丹参;最后为抗糖尿病药物,占总数的6.0%,其中主要为格列本脲。结论他汀类药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