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4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赴京展演”落幕了,作为一名活动的参与者,回望那些日子,感到特别踏实.因为做了件事,一件平时不太有机会做的事,尽管忙碌,但很愉快。戏一个接一个上演,站在剧场的大厅感觉如流的观众,让人兴奋,一方又一方朋友的到来.海阔天空地谈戏剧,让人沉醉。那些日子,是戏剧的盛会,是上海戏剧人期待已久的节日。
简介:根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未来规划中在艺术生产方面对“主流戏剧”和“经典示范”的发展要求,话剧中心特别以“上海历史、上海人文、上海精神”为着眼点,邀请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为话剧中心的创作选题出谋划策。3月16日下午.创作选题专家意见会在话剧大厦18楼举行。蒋星煜、王安忆、荣广润、张忡年、毛时安、顾晓鸣、宗福先、罗怀臻等近二十位作家和学者与会发言。大家在坦诚相特的氛围中各抒己见,既对话剧中心的剧目创作、市场运营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或建议,也对话剧环境乃至文化大环境的现状交流了丰富的看法和想法。话剧中心总经理杨绍林等对此——认真听取、记录。并表示这样更具争议性的专题交流会将经常召开,以共同推动上海话剧的良性发展。
简介:在多样化和地域化的明清丝竹乐样式中,传播于环太湖流域地区以“姑苏”地为中心的一部分丝竹音乐,作为中国丝竹乐古老传统的一个地域化分支,在内涵深厚的吴文化和苏南地区其他传统音乐类型的润泽和影响下,逐渐显现出自身灵秀、雅致的独特音乐魅力。特别是至晚清时期和民国初期。一批知识型清曲家、清乐家,因志趣相投又开始聚集于此地域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各大中城市,以“致雅”追求聚合一起,相约为“乐社”,进行自娱性“南北曲”传习和丝竹乐演奏,对传统丝竹乐演奏样式进行系列新的探讨,对民间所传丝竹曲目进行新的演绎,在传统音乐风格基础上进行丝竹乐曲的新编和新创,从而将这一原本流传民间的民俗性极强的音乐形式,扩展和推演到城镇文人“雅集式”的音乐娱乐、休闲、审美领域。
简介:从1949年之前编纂的某些家谱中,我们可以对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底层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获得一定认识,从而还原出更为全面、立体的古代文学生态系统。底层文人对待文学写作和批评,既有和精英文人一致的地方,即写作态度很认真,写作精神很投入,对作家和作品的批评内容也非常接近;同时又有着鲜明的区别:底层文人写作在粗粝和稚嫩中表现出更多的自然和真诚,他们更惯于从现实生活、现实经验出发去理解作品的情趣和意旨。这虽然不是文学创作及批评的最佳状态,但对促进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启示。尤其对于纠正文学创作中的矫揉造作和文学批评中的故弄玄虚,无异于一剂苦口良药。底层文人崇尚经典又偏好通俗的阅读行为,对于我们认识并构建当前的大众阅读亦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