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3 个结果
  • 简介:60年代锦州出现一位专写农村题材的满族作家李惠,80年代又出现一位专写市井和改革题材的满族作家孙春平。1990年11月下旬,在锦州市举办了这两位满族作家作品研讨会。李惠30多年来一直植根由辽西沃土,著有《三人下棋》、《啼笑皆非集》等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多部。他一心一意为农民服务,他的作品大多写的是农村生活。与会者说,李惠长时间在农村文学土壤中默默耕耘,他对农民有认同感,把农民与自己摆平,丝毫没有文化优越感。他描写了满族原生的、朴实

  • 标签: 李惠文 满族作家 作品研讨会 农村题材 改革题材 文化优越感
  • 简介:一位神学院教授为未来的牧师讲课。在讲到《圣经》里"乐善好施的撒马利亚人"这一段时,教授安排学生进行试讲。他要每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别的教

  • 标签: 神学院 学生 教授 试讲 讲课 未来
  • 简介:我这里说的是一位电影史学界有名的学者,一位在电影战线上默默耕耘了大半辈子的史学家。从编纂新中国第一本《中国电影年鉴》开始至今,我们相识已近二十年了。虽然说他是学者,但我今天并不是要描述他在我国电影史学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是通过多年与他的相识和交往,从我个人的角度,展示这位学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以及他给我本人工作和生活上带来的影响,他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作者之一,电影界里享有“活字典”之称的著名电影史学家———邢祖。1999年6月上旬,我因上消化道出血被送进了医院。虽惊动了单位不少人,却也有惊无险。前来看望和问候的领导、同事和亲友使我心里得到很大的安慰,让我深切体味着人世间的亲情和友情

  • 标签: 电影界 电影史 中国电影 发展史 反复问 活字典
  • 简介:1939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远托异国的郭沫若先生为了祖国的危亡,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熟睡的妻儿,从日本市川町(市),乘风破浪、日夜兼程回国参加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来到武汉,肩负起抗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重任。由于武汉的失守,辗辗转转终于在同年除夕之夜,从桂林来到重庆,“重入长别二十六年的蜀门”。1939年的3月初,回到故乡乐山沙湾镇探望

  • 标签: 政治部第三厅 军事委员会 伍柳村 除夕之夜 蜀门 抗日烽火
  • 简介:《鲁迅世界》今年第3期发表了张钊贻、李桃二位先生探索《老调子已经唱完》文本源流的大:《老调子还没有唱完》,非常高兴。因为70年代我辑录过鲁迅先生的演讲资料(1980年4月《鲁迅演讲资料钩沉》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所以总是关注研究鲁迅演讲的文章。张、李二先生文中,替我纠正了“演讲钩沉”中一个重要错误,

  • 标签: 湖南人民出版社 辨证 1980年 70年代 鲁迅 演讲
  • 简介:杜甫生平服膺儒家学说,杜甫心目中的“儒”者大抵可分为两类:一是儒臣,二是儒。前者表明杜甫所接受的是原始儒家济世拯民的情怀。后者则与唐王朝的文化政策及武后以下唐代士人阶层结构变化有密切关系。而杜甫的家庭传统则对杜甫“儒”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 标签: 杜甫 杜诗 唐代 情怀 士人阶层 儒学观
  • 简介:<正>最近读到《关于秦可卿之死》一(载见本刊1980年第3辑。以下简称《可》),谨试提点商榷看法。譾陋之见,未必有当,至盼海内外各方贤达,多加指教!

  • 标签: 天香楼 秦可卿 红楼梦 甲戌本 案犯 庚辰本
  • 简介:在《郭沫若学刊》一九九○年第一期《资料·佚文》栏里,读到上海华东师大陈子善同志的一篇《在海外发现的一首郭沫若佚诗》。文章说:“据查,这篇三绝从未收入郭沫若的各种集子,也未在已经出版的关于郭沫若的年谱、传记和资料书中著录,是郭沫若的一首佚诗。”而且说:“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是对他(关愚谦博士)的性格的很好的比喻和写照。他后来不是真的’苍茫万里征’了吗?”这首五绝成了题赠关愚谦博士的。陈子善同志完全错了。这首五绝是郭老在一九六四年的初夏游

  • 标签: 陈子善 九六 一九 旧体诗词 四年 立地擎天
  • 简介:  翻开这本,就如同打开装满情感音符的乐箱,那种激荡蹦跳的音符,一个个被这情风吹进读者的耳谷,使人们同作者一起激动,生成情感震动的浪波.……

  • 标签:
  • 简介:有"台湾新文学之父"称谓的赖和不仅支持台湾话运动,而且尝试将台湾话用于创作,并非如叶石涛所说的那样,是所谓台湾主体意识愈见强烈的证据,而是他主张以台湾大众日常所使用的台湾方言土语,去建设言文一致的大众化文学,藉着口语中方言、俚语、俗语的运用,不仅要呈现出台湾的乡土特色,更要将反帝反封建的意识,直接打进广大的社会群众中,以达致文章救国的初衷.

  • 标签: 赖和 台湾话文 大众化
  • 简介:本文研讨卡尔维诺运用塔罗纸牌的排列组合发展叙事、重复叙述的功能意义和理论意义,讨论它的互手法和片断性写作所蕴涵的后现代创作思想,指出所呈示的多重互的复杂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世界的戏讽和折衷的姿态.

  • 标签: 复制 互文性 片断性 后现代
  • 简介:曾敏之先生自抗战时期步入文坛,迄今将近70年笔耕不辍,著作丰富,尤其以散文、杂文的卓越成就享誉世界华文文坛.本文试图从"引古鉴今"、"活用知识"、"说理辩证"、"写法多样"这几个方面,结合各篇剖析,论述其散文、杂文的创作特色,指出其兼擅多种文类,博学多识,情并沛,颇具大家风范.

  • 标签: 曾敏之 散文、杂文 创作特色 大家风范
  • 简介:拜读了《散文百家·杂文》今年第3期《读杂文有感》对拙作《参谋部和新闻部》提出的严肃批评,我非常高兴。万先生如此关爱杂文而又如此坦率痛快,确是每一位“杂文人”的好朋友。在今后的杂文创作中,我一定尽力改正万先生指出的“钝刀子割内”的毛病,尽量做到“痛快”。但能够痛快到何种地步,老实说我还没有多少把握。一是因为本人水平有限,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有一个过程。二是,并非不重

  • 标签: 杂文创作 散文 批评 写作水平 过程 林彪
  • 简介:第一次去香港进行学术访向交流,最想了解的是香港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因为在这方面所知甚少,而且还挟揉着一些误传的杂音,所以求知之心更为迫切。先是由方梓勋先生推荐,拜读了黄维梁先生的《香港文学初探》,后又同他交流,对香港当代文学的情形有了一个概观。起码不会再相信“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误评了。但作为一个搞中国现代文学的工作者,从职业兴趣出发,自然更想多懂得些香港现代文学史。当我拜读了卢玮銮女士赠我的大作《香港纵》之后,不但使我对香港现代文学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而且也使我发现,香港有着这样严肃而沉实的文学史著。记得在《读书》上曾刊登过一篇介绍卢玮銮的文章,她以小思

  • 标签: 香港文学 现代文学 文学的历史 当代文学 黄维梁 史著
  • 简介:《名作欣赏》二ОО二年第一期刊登的《谈戴望舒的成名作》一为我们重读《雨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文章挑战了前苏联专家的论断,细心查考戴望舒写诗年代的大事、戴望舒当时的心境及戴望舒少年时代的住处,得出了论断:“如果一定要说《雨巷》对于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有所反映的话,

  • 标签: 戴望舒 《雨巷》 重读 写诗 时代 文章
  • 简介:<正>1979年5月到柏林寺北京图书馆线装部看书,从《尹端公诗集)卷五《过忠勇公第即事》组诗七绝十首中读到“竹径松荫”、“琅玕”“桂树”、“绛纱”“画栋”、“翰墨”“天章”、“牙笏床头满”等大观园里习见的景色和《红楼梦》中惯用的词汇。而我当时是为了探索曹雪芹与尹继善、傅恒的交游特地从山西赶到北京去查阅资料的,当然要感到有几分惊喜。特别是组诗中的第五首:

  • 标签: 山西 乾隆 红楼梦 端公 学刊 曹雪芹
  • 简介:一索尔·贝娄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医院享受阳光和护士的微笑。然而,鉴于对这个充满人性关怀和社会关怀的文学老人的尊敬,我开始读他的短篇小说集《莫斯比的回忆》,这和他的长篇《赫索格》等还是有所不同,但我很喜欢,尤其是开头的那篇《在圣劳伦斯河畔》,一个身形残疾的老年名学者回到故里。像最后一轮生命检阅那样,回忆和看望将一一逝去的人事,令人惊奇的是那种宁静澹然,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就是晚年索尔·贝娄写给我们的一封信。我多少有些感动地想给他回信说些什么,我会在信的开头说:“老贝娄,您的信我收到了……”

  • 标签: 小说 宝石 少年 文学 母亲 味道
  • 简介:  在郁达夫和王映霞的婚恋生活中,有一个第三者许绍棣插足其间,沸沸扬扬,谁人不晓?……

  • 标签: 中的郁达夫 婚恋中的 恋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