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当代青少年信仰宗教,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社会现象。对此,应该如何审视?审视之后,又应该采取何种对策?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当代青少年信仰宗教,主要有三种途经:一是家庭影响,二是从众心理,三是真诚信仰。当代青少年信仰宗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主流意识的缺场和主流价值观的软弱,“一切向钱看”所导致的精神贫瘠和信仰危机以及逐渐恶化的社会生态环境,致使宗教所宣扬的那种超越精神、道德戒律和所践履的慈悲济世的生活方式,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充满了吸引力,这是客观原因。青少年信仰宗教,既有好奇心理的驱动,也有心理压力的宣泄;既有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则是其主观因素。对青少年信仰宗教,本文认为,既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将其视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正常现象。对青少年信仰宗教,应该:第一,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宗教信徒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第二,应深刻检讨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滞后、失误乃至在位缺失;第三,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改革青少年教育工作,从思路到方法,都要与时俱进,特别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净化社会环境,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工作必须与反腐倡廉相结合。
简介:在农村社会日益丧失文化主体性的今天,面临着现代国民教育、市场经济、现代传媒等强势因素的全面形塑,农村青少年已完全接受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建构起他们对“现代”、“发达”、“城市文明”的想象与憧憬,对“传统”、“落后”、“乡村社会”的厌倦与背弃。这有利于民族一国家的成长,同时也导致了三个方面的后果:一是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崩塌;二是农村社区的认同下降,农村社会的迅速解组与衰败;三是农民“城市梦”破灭后将处于“拔根”的困苦之中。这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必将加剧中国在文化认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困境。针对此。教育的内容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增强对农村青少年传统文化、乡土认同的教育。如此,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农村社区的整合与维系;有利于农民,尤其农村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会因此而更加平缓、稳健。
简介: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齐聚美丽古城、北方重镇大同,参加少年司法与预防青少年犯罪交流会,共同回顾人民法院少年司法发展历程,总结少年审判制度经验,共商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发展大计,并就少年司法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推动少年司法工作的改革发展与完善。借此机会,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对本次会议提供大力支持和作出周到安排的大同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今天专门牺牲休息时间参会的几位领导同志表示由衷的谢意!对大同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新中国少年司法事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