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江西稻螟种群经历了三个明显的演变阶段,即:(1)由以二化螟为主演变成以三比螟为主;(2)由三化螟为主演变成南部稻区以三化螟为主,中、北部稻区以二化螟为主;(3)二化螟基本稳定,三化螟明显回升。第一次演变的主导因素是水稻栽培制度的变革和矮秆品种的推广,第二次演变主要是水稻品种的更替所致,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1990年以来三化螟明显回升的主要原因是越冬有效虫源田面积扩大,桥梁田面积增加,杂交早稻的推广以及防治因素。今后水稻螟虫的防治对策:(1)抓住螟虫越冬薄弱环节,搞好冬季治虫;(2)全面推行秧田打送嫁药;(3)调整药剂防治策略,重点抓好各代防治对象田的防治;(4)搞好田间调查,准确预报防治适期;(5)改进防治技术。一是要选择药效期较长、有内吸传导作用的药剂,并不断试验筛选和推广新型药剂。二是要提高施药质量。三是根据螟虫发生轻重和农药药效期的长短,确定防治次数。
简介:为探讨TATPTD对苏云金杆菌鞘翅目特效基因CryAa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本试验在实现了融合基因TATPTD-Cry3Aa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的基础上,以甘薯小象甲为生测对象测定了原核表达产物PTD-Cry3Aa与Cry3Aa的毒力。结果表明,用大肠杆菌表达的Cry3A和PTD-Cry3Aa包涵体初提物均对甘薯小象甲成虫和幼虫有杀虫活性,且表现出一定毒力增效作用,对成虫的增效倍数为2.01倍,对幼虫的增效作用更加明显,达到3.19倍。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甘薯小象甲的生物防治研究以及转基因抗虫甘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