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性激素的改变与糖尿性ED的关系.方法:将ADA标准诊断为糖尿的男性患者,根据其有无ED分为糖尿ED组与糖尿非ED组,所有患者均排除了同时有肝、肾、甲状腺疾病,并停用了各种影响勃起功能和性激素的药物,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睾酮(T)、催乳素(PRL)和雌二醇(E2)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糖尿ED组睾酮明显低于非ED组[(1.95±0.23vs4.01±0.38)ng/ml,P<0.01],两组的PRL、E2、血糖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3.5±2vs13.1±2.1).ng/L,P>0.05][(38.9±8.5vs39.3±8.6)ng/ml,P>0.05].[(10.3±3.7vs9.9±3.5)mmol/L,P>0.05].ED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非ED组[(52.4±8.1vs42.1±5.4)岁,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程分别为33.4±10.6、12.9±4.1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糖尿致睾酮的下降是糖尿性ED产生的原因之一,患者的年龄及糖尿病程也与糖尿性ED相关.

  • 标签: 糖尿病性 性激素 ED患者 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 催乳素(PRL) 雌二醇(E2)
  • 简介:头面颈部皮肤损较为常见,如色素痣、皮肤恶性肿瘤、皮脂腺痣、瘢痕等.因其影响外观容貌且可造成组织器官变形,故患者治疗愿望迫切.既往治疗多以激光、冷冻、高频及化学腐蚀药物为主,往往遗留明显的治疗后痕迹(瘢痕),效果不甚理想,患者难以接受.自1998年-2002年,我们应用整形外科理论,采用美容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头面颈部上述皮肤损共278例,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头面颈部 皮肤病 皮肤外科 治疗 手术
  • 简介:经有关部门批准,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皮肤诊治中心将于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举办第6期全国皮肤诊疗新技术学习班,该项目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编号为:2009-04-12-009国),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

  • 标签: 皮肤病 新技术 学习班 继续教育 诊疗 国家级
  • 简介:目的评价雷公藤治疗银屑的疗效。方法按文内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1966-2004)、Ovid、TheCochranelibrary2004.4th、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4)、Vip全文数据库(1994-2004)、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数据库,手工检索国内的期刊杂志和药厂提供的资料。应用RevMan4.2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个雷公藤治疗银屑的有效率研究按亚组分类后,组间有异质性(χ^2=22.84,P=0.004,I2=65.0%),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结果显示应用雷公藤治疗银屑的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38,95%CI(2.45,7.81)]。结论由于目前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故尚不能据此证实雷公藤治疗银屑是有效的,随着高质量的报告出现,今后可以不断地完善本评价。

  • 标签: 银屑病 META-分析 雷公藤
  • 简介:皮肤癣菌是侵犯表皮角质层或有角质结构的毛发和甲而引起人和动物浅部真菌的真菌。目前已报道的皮肤癣菌约有45种,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约有20余种。皮肤癣菌所致的浅部真菌是皮肤科常见,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 标签: 皮肤癣菌 浅部真菌病
  • 简介:白细胞介素-29(interleukin-29,IL-29)是一种新发现的白细胞介素,是IL-10细胞因子超家族的一员,通过与其独特的异二聚体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IL-29利用与Ⅰ型干扰素相似的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Janusproteintyrosinekinase,JAK)/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STAT)信号途径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时IL-29通过诱导产生特定的趋化因子,促进皮肤T淋巴细胞浸润,引起并维持炎症,从而与银屑的发病关系密切。该文对IL-29与银屑发病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29 银屑病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银屑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系统检索1980-2017年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公开发表关于银屑与血脂水平之间关系的文献,筛选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制作森林图并计算合并标准化均数差(SMD)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银屑病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Egger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银屑病患者比健康人群更多表现为血脂异常,上述血脂水平改变可能对银屑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银屑病 血脂水平 META分析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主因消瘦2年余伴上唇、阴茎、阴囊赘生物6个月,于2008年2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因体重进行性下降在外院检查发现HIV-

  • 标签: 艾滋病 巨大尖锐湿疣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因阴部瘙痒1个月余、双下肢瘙痒近1个月,于2016年10月就诊。1个月前患者阴部出现瘙痒,自感瘙痒处有虫体蠕动,夜间较为明显,未诊治,瘙痒感渐加剧,约1周后,双小腿亦出现类似阴部的瘙痒感,3d前患者在双小腿毛发根部捉到几只"活动性小虫",见图1,遂来我院就诊。

  • 标签: 阴虱病 毳毛 双下肢 阴毛 感染 阴虱
  • 简介:皮肤镜可以直接放大观察皮肤损害、识别细微皮损线索,协助皮肤科医师确立临床诊断并进一步作为疗效监测的手段,目前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临床实践。真菌性皮肤临床表现多样,涉及种多。皮肤镜在皮肤真菌的诊断和治疗中可以广泛应用。

  • 标签: 皮肤镜 真菌病 紫外光 荧光染色
  • 简介:报道5例仲景方治疗皮肤的病例,分别以四逆散治疗腹壁静脉炎,肾气丸治疗慢性荨麻疹,小柴胡汤治疗带状疱疹,葛根芩连汤治疗荨麻疹伴腹泻,真武汤治疗红皮型银屑。仲景方治疗皮肤,只要辨证准确就会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皮肤病 经方
  • 简介:回顾分析中国无绿藻的发病状况及趋势,对无绿藻的流行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真菌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作全面分析。无绿藻的症状尚无特异性,以皮肤型为多见,其诊断主要依靠真菌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是主要手段。含特征性的内孢子是无绿藻属鉴定的一个重要特征。发病以皮肤无绿藻多见,系统感染少见。无绿藻的发病在全球有上升趋势。按照中国的人口及环境状况,无绿藻实际发病率可能远远超过目前的文献报道数,主要由于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同时,对此菌的鉴定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目前无绿藻的诊断率远低于实际感染率。

  • 标签: 无绿藻病 大型无绿藻 中型无绿藻 小型无绿藻
  • 简介:皮肤真菌是皮肤科常见的一大类由真菌侵及皮肤、甲板及毛发引起的皮肤感染性疾病,不仅发病率高,复发率也居高不下。真菌性皮肤主要由三大类亲人性病原真菌所致,包括皮肤癣菌、皮肤马拉色菌相关疾病和皮肤念珠菌。由环境真菌(包括室内真菌和室外真菌)引起的皮肤真菌则主要累及皮肤深层和(或)皮下组织,形成真菌性肉芽肿。由于皮肤真菌在皮肤科门诊中占比很大,其诊疗任务相当繁重,作为皮肤专科医生有必要熟悉和掌握这类疾病的诊疗技能,特别是治疗策略。下面予以详解。

  • 标签: 医学真菌学
  • 简介:银屑并发天疱疮临床少见,两种疾病治疗存在矛盾.该例患者有银屑病史7年,20d前出现水疱、糜烂;皮损组织病理及疱自身抗体检查支持寻常性银屑并发寻常性天疱疮诊断,给予口服环孢素及外用药物治疗后病情改善.

  • 标签: 银屑病 天疱疮 环孢素 治疗
  • 简介:乙型肝炎X相互作用蛋白(hepatitisBX-interactingprotein,HBXIP)是一种新发现的癌蛋白,它能促进细胞增殖,过表达又可造成细胞变异,与血管异常增生以及癌症扩散相关。血管异常增生是许多皮肤(如银屑)病理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调节血管生成刺激性及抑制性因子成为这类疾病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HBXIP与血管异常增生性皮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乙型肝炎X相互作用蛋白 银屑病 血管异常增生
  • 简介:银屑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皮肤,该病易复发难治愈。中医运用多种内外治法,在治疗银屑方面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就中医治疗银屑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银屑病 中医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对艾滋防范意识和行为的差异,为把艾滋的蔓延阻止在以男性为主的阶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小组访谈及个别深入访谈定性调查方法.结果:男性对性病、艾滋防范意识薄弱,缺乏保护性伴、阻止艾滋蔓延的社会责任感;女性自我保护的意识薄弱,缺乏可提高自我保护的条件和能力.结论:必需加强艾滋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把增强男性责任、提高女性自我保护能力与行为干预结合起来.流动人口的性问题是艾滋流行的隐患,故必需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减少艾滋性传播的危险因素.主张发动各界力量,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治体系.

  • 标签: 艾滋病 防范意识 性别差异 防范行为
  • 简介:孢子丝菌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皮损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自1898年报道第一例孢子丝菌病后,对孢子丝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包括孢子丝菌病原体的变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病原体从申克孢子丝菌单一菌种到目前孢子丝菌复合体的认识。诊断方法包括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孢子丝菌素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口服以及物理和手术疗法等。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