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患者手术前后CD14的表达,探讨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江苏省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41例肺癌患者的血液样本,分别于术前、术中检测CD14指标,包括CD14%、CD14平均荧光强度(MFI)、中性粒细胞率(粒%)、淋巴细胞率(淋%)和HLA—DR阳性的淋巴细胞率(DR^+/淋),观察其数值的变化。结果41例肺癌患者术前与术中CD14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CD14平均荧光强度(CD14MFI)高于术前(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粒%)高于术前(P〈0.01);淋巴细胞百分比(淋%)、HLA—DR阳性的淋巴细胞率(DR’/淋)高于术前(均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中CD14MFI、粒%、淋%和DR^+/淋会发生改变,其增强或增高可能与患者的病情发展或手术相关因素有关。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表现易与脑膜瘤混淆,本文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的颅内HPC12例。1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2例颅内HPC的MRI特征: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9例,75%),肿瘤呈窄基底附着于硬膜(7例,58-3%),瘤内迂曲血管流空影(7例,58-3%),瘤内见囊泡状T1低信号和孔高信号(8例,66.7%);DWI呈高信号(8例,66.7%);肿瘤强化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66.7%)。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瘤内血管流空信号、DWI呈高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及肿瘤以窄基底附着于硬膜是诊断颅内HPC重要征象。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的63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35例患者中,术后局部复发49例,局部复发率为7.7%(49/635),其中3年内复发34例,占69.3%(34/49)。总复发率7.7%。年龄、手术方式对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无显著影响。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辅助治疗完成情况和c-erbB-2是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激素受体测定双阳性、双阴性对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有影响。结论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辅助治疗完成情况和c-erbB-2是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术后辅助治疗可以减少局部复发。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可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局部复发率。
简介:目的探讨骨自溶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ProQuest、SpringerLink数据库,纳入2016年4月前发表的骨自溶症病例报道。提取患者的资料: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症状、体征、并发症、影像特点、病理特点、治疗方法、随访时间及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共纳入151篇文献、210例。男女比率为1.84∶1。中位就诊年龄21岁(2个月至83岁)。70%患者的病变为多发,人体所有骨骼均可起病,但以肩胛带周围及骨盆周围多见。约80%患者的首诊主诉为局部疼痛,其余患者则多因并发症(胸腔积液、病理性骨折等)就诊。影像学特征:局部骨质(包括骨皮质及髓质)进行性溶解消失。病理特征:残存骨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富含大小不一的薄壁脉管。约70例曾接受放疗,其中32例的放疗剂量和随访资料完整。此32例中,24例病变在放疗后趋于稳定(随访3个月至14年),3例接受放疗者,放疗后1年病变仍继续进展,5例在放疗后半年至4年内死亡。30余例曾接受二磷酸盐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16例中9例在治疗2年内病情趋稳,4例在治疗后4个月至3年病情仍继续进展,剩余3例则在4个月至4年内死亡。接受干扰素治疗的20余例中,8例治疗后2年内病情趋于稳定;2例治疗后1年无明显疗效,改用其它方法治疗;2例分别于干扰素治疗后4个月和4年后死亡。骨自溶症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乳糜胸)、病理性骨折、由椎体骨折导致的脊髓神经压迫,总死亡率为13%。结论骨自溶症为一种罕见病,症状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和病理。各种治疗方法的准确疗效尚未明确。
简介:目的总结不同T分期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淋巴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本院数据库资料齐全的570例根治性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T分期患者间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的差异。结果不同T分期远端胃癌之间肿瘤大小及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肿瘤大小是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570例远端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2.8%,其中T_1期为18%,T_2期为39.7%,T_3期为76.0%,T_4期为80.1%,进展期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为78.1%,不同T分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性差异。全组患者淋巴结总体转移度15.8%,其中T_1期为2.2%,T_2期为6.4%,T_3期为26.7%,T_4期为37.7%,进展期淋巴结转移度为26.9%,不同T分期患者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T分期远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转移特点不同,随T分期增高,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增高。根据T分期不同,一定程度上可指导合理的淋巴清扫范围。
简介:目的分析1983~1997年磁县恶性肿瘤死亡情况.方法死亡资料来自磁县肿瘤登记处,采用ICD-9编码,EPI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983~1997年,男性恶性肿瘤平均死亡率223.71/10万,女性142.69/10万.1983~1987年,男女恶性肿瘤死亡的前三位均是食管癌、胃癌和肺癌,分别占肿瘤死亡总数的84.1%和77.2%;1988~1997年男女死亡位次变化为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分别占肿瘤死亡总数的80.9%和75.2%.男性食管癌死亡率和中调率下降16.2%和20.8%,女性下降3.7%和10.3%,男性肝癌死亡率和中调率上升26.0%和22.9%,女性上升16.8%和15.0%;女性宫颈癌死亡率和中调率分别下降54.17%和56.47%,乳腺癌和直肠癌、结肠癌和肛门癌上升.结论食管癌和胃癌仍是磁县主要死亡的恶性肿瘤,但男女食管癌死亡率和中调率下降,上升最显著的是男女肝癌,下降最显著的是宫颈癌.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1998年间收治的43例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占我院同期收治淋巴瘤的0.96%.治疗方法以化和/或放疗为主,部分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整组病例的总有效率为85.3%,CR率73.5%,5年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6%和62.5%.蕈样真菌病/Sezary综合征(mycosisfungoidesandSezarysyndrome,MF/SS)组的5年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1%和52.9%,非MF/SS组为75.4%和71.4%,14例非MF/SS性T细胞淋巴瘤为67.1%和61.5%.88.8%的患者首次复发部位以皮肤为主.结论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是少见的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的结外淋巴瘤,对化放疗敏感,大多数亚型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预后好于相同类型的结性淋巴瘤.
简介:目的了解肺癌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情况,探讨肺癌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肺癌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本院收治的386例肺癌患者真菌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6例肺癌患者中有62例发生呼吸道真菌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6.06%,其中,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43株,占69.35%,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10株,占16.13%。肺癌患者真菌感染与年龄、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激素、化疗、放疗和侵入性操作等危险因素有关。结论加强医院病区的清洁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减少各种危险凶素,重视肺癌患者早期感染病原学监测,可减少肺癌患者呼吸道的真菌感染。
简介:目的研究静脉留置针(venousindwellingneedles)置入相关感染发生率,并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静脉留置针置入病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留置针相关感染发生率,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纳入患者共计540例,留置针相关感染患者共计19例。年龄〉60岁,经常感冒,穿刺前白细胞低,不输注抗生素,操作人员年资≤1年为感染发生率高危因素(均P〈0.05)。留置针留置时间长短与感染发生率正相关(P=0.037)。结论静脉留置针相关感染高危因素为老年,经常感冒,穿刺前白细胞低,不输注抗生素,操作人员年资低,留置时间过长,使用过程中应尽量注意或避免上述危险因素。推荐留置针留置时间〈72h。
简介:背景与目的: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母细胞瘤,临床对其认识不足,发现率较低。本文探讨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适宜的外科处置。方法:采用同顾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家族性血管母细胞瘤进行临床分析一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血管母细胞瘤8.92%(10/112),家族性血管母细胞瘤产生新病灶率(40%)明显高于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3.92%);肿瘤伞切除18枚(其中囊结节肿瘤13枚,实质性肿瘤5枚),手术死亡1例,出院9例中5例复发.复发问隔4~127个月.平均42个月一恢复劳动或丁作6例,生活自理2例,仍需他人照料1例。结论: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较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易产生新病灶和复发,预后较差,应终身随访;临床应加强对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的认识.VHL基因诊断是现今可取的诊断手段,并改变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处置过程。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间我院施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等.结果除2例中转开腹手术外,其余81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胃切除和D2淋巴结清扫,其中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70例,全胃切除11例.手术时间为(173.5±60.5)min,术中失血(101.5±89.5)ml,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3±1.0)d,术后住院时间为(9.3±4.5)d.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1.20%)、术后胃瘫综合征4例(4.82%).手术平均清扫淋巴结(22.3±8.4)枚.术后随访1~1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围手术期及近期疗效有优势.
简介:目的探讨淋巴结比率对于评价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到2009年期间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8例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计算淋巴结比率LNR(阳性淋巴结数目/清扫淋巴结总数)的截点值并分组,分析LNR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与清扫淋巴结总数、转移淋巴结数之间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P=0.03)、肿瘤直径(P〈O.001)、肿瘤分化程度(P=0.013)、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P〈0.001),转移淋巴结(N分期)(P〈O.001)和TNM分期(P〈0.001)与LNR有显著相关性nLNR与阳性淋巴结数有显著相关性(r=O.88,P〈0.001),与清扫淋巴结总数无相关性(r=0.08,P=0.40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T、N、TNM分期、LNR影响胃癌患者预后,Cox回归模型提示,肿瘤大小、TNM分期、LNR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NR可用来评价胃癌患者预后,其与清扫淋巴结数量无明显相关性。
简介:子宫内膜增生症临床常见,但发生癌变者并不多见,故易延误诊治。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如何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症癌变以便及时治疗。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从1986年1月~1998年6月共收治子宫内膜增生症局灶癌变患者19例,年龄为31~67岁(45岁者2例),平均56岁。其中15例在我院门诊行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为(绝经后)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过长3例,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4例,腺囊及腺瘤混合型增生过长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例和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癌变3例;另4例中诊断为子宫肌瘤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各1例。所有病例均住院行手术治疗。本组19例患者子宫的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结果,其中同时伴有子宫平滑肌瘤者3例(含1例红色变性)、子宫弥漫型腺肌病2例、子宫内膜息肉1例、子宫颈息肉2例。16例再次诊刮或子宫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发现局灶癌变。均已婚,原发不育症2例,继发不孕1例。均否认家族中有恶性肿瘤患者。1.2临床表现本级事伴有月经失调者11例,病程为9个月~7年,平均3.7年,其中3例经内分泌制剂治疗效果不
简介:目的探讨厚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基层医院对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26例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其中良性肿瘤7例(26.9%),以平滑肌瘤多见;恶性肿瘤19例(73.1%),腺癌多见。小肠肿瘤位于十二指肠6例(23.1%),空肠8例(30.8%),回肠12例(46.1%)。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及黄疸等。术前与术后诊断相符10例,其余均误诊,误诊率61.5%。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误诊率高,对有出血、腹痛、梗阻、包块等临床表现者应高度怀疑该病可能;诊断不明者应综合采用各种检查,特别是腹腔镜检查,必要时剖腹探查。一经诊断,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简介: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特征的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7年7月至2007年5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共收治51例子宫内膜腺鳞癌病人。结果①腺鳞癌占同期全部宫内膜癌的4.78%,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14.0%。②肌层浸润〈1/2与〉1/2的宫外转移率分别为26%和62.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腺癌分化程度与浸润肌层深度有关(P=0.035)。④Ⅰ期5a生存率85.7%,Ⅲ期5a生存率66.7%,而Ⅳ期2a生存率分别为33.3%。结论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特征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区别。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其预后的重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