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构建一种导向溶栓抗体。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血栓病人的抗体库,从中淘选出能与血栓主要成份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有特异结合作用的抗体。将抗体在XL1-B1u中可溶性表达。再利用抗D-二聚体鼠源抗体进行竞争ELISA检验。证实抗体与D-二聚体结合的活性。结果:获得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D13株。并成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可溶性表达.ELISA检测中显示与D-二聚体结合的优势。结论:该抗体株D13可供进一步开展导向溶栓剂的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超声造影对老年人胃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超声科接受胃超声造影检查患者160例,均予以胃部造影剂并给予患者相同的超声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用spss10.0进行分析。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对照,胃超声造影检查总准确率为90.41%,其中胃炎检查结果准确率为95.24%,胃溃疡检查结果准确率91.89%,胃息肉检查结果准确率86.96%,胃癌检查结果准确率为87.56%。结论老年人胃病灶各指标变化与胃超声造影具有密切的联系,临床上可用于老年人胃病灶的诊断,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值得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道闭锁患儿Kasai术后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对胆管炎发生时间、发生率和发生次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行Kasai手术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38例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就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术后采用抗生素、激素、胰高血糖素、熊去氧胆酸、肝泰乐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在术后次日加用人免疫球蛋白2.5g/次,1次/d,连用3d。观察两组患儿1年内胆管炎发生率、发生时间和发生次数。结果两组胆管炎发生率,对照组发生胆管炎10例,发生率为52.63%,研究组发生胆管炎8例,发生率为4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p=0.516。对照组发生胆管炎的时间平均为(42.05±13.63d),研究组平均为(66.16±15.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平均发生次数为(1.53±0.82)次,研究组为(3.68±1.7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延缓Kasai术后胆管炎的发生时间,减少1年内患儿胆管炎的发生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观察米力农治疗老年人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变化和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组40例加用米力农。其中19例先静注负荷量2.5mg/20min,再静滴维持量7.5mg/360min;11例静滴维持量加大为12.5mg/360min;10例为米力农10mg匀速静脉滴注360min。对照组18例则加用等量生理盐水。测定治疗前.治疗后20min、360min时心功能,治疗组另测定一疗程后心功能,并作临床疗效评估。结果:静注米力农负荷量后CO和CI显著提高.原心功能减退较轻者用7.5mg维持量能维持疗效,而心功能减退严重者7.5mg不足以维持疗效.必须加大维持量。持续匀速静脉滴注米力农CO和CI也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心功能无变化。一疗程后.除1例死亡,其余39例临床心功能分级均有1~2级改善。结论: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加用米力农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相关因素,观察急诊溶栓治疗的诊断―用药时间的改善情况及溶栓疗效。方法:分别从发病时间(溶栓时间窗)、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探讨对溶栓治疗的影响,结合诊断―用药时间分析我院溶栓治疗的再通率情况。结果:影响溶栓治疗的最主要因素依次为时间窗、年龄、心功能(KillipⅢ级)、non-STE、心源性休克等;急诊科诊断―用药时间为101.9min;溶栓再通率为83.3%。结论:急诊科开始溶栓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缩短,再通率也明显增加,影响溶栓最主要的因素为发病时间窗、年龄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提示在二级医院急诊溶栓治疗可能是首选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的含量变化在诊断及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DVT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d和3d检测两组血浆DD、hs-CRP、IL-6、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DD、hs-CRP和IL-6的血清浓度在手术后1d及3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d研究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d研究组PT、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动态检测血浆DD、hs-CRP和IL-6的含量在下肢骨折术后DVT的早期诊断及预防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首次接受电切术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每周进行1次灌注治疗,6周后延迟至每月1次,治疗1年,观察组术后5周左右进行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后续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以及大量出血、电切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都取得了成功,膀胱肿瘤切除率达到了100%,在随访期间内,观察组仅有8例患者复发,占2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8.57%)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电切术相比,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同样安全、有效,肿瘤的复发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