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随着“超声分子影像学”概念在国内的首次提出,超声医学已成为分子影像学的研究热点。即经静脉注入带有特定配体的靶向超声对比剂,与要显像的靶组织特异性结合,使得泡选择性地聚集并较长时间停留于靶组织或靶器官而产生分子水平的显影,从而提高超声显像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子成像研究是借助于分子探针间接反映分子或基因的信息,目前我们使用的超声分子探针是超声泡(球)对比剂。现针对超声泡造影在疾病诊疗上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标签: 造影剂 超声检查 分子探针诊断 治疗
  • 简介:SWI是最新发展的MRI序列,是以GRET2*WI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对顺磁性物质拥有高度敏感性的序列,可对组织间磁场的细微不同进行放大,从而发现常规MRI不易发现的出血性改变。脑出血是小血管病变的主要标志,脑出血的检出对于出血性病变诊断与预后判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SWI序列对颅内出血的敏感性高于常规序列,可为常规序列提供更多的补充信息,提高了对脑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 标签: 脑出血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6例,均行常规CT和HRCT扫描。结合国内文献病例,对该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例均为女性,年龄35~60岁,平均41岁;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且呈进行性加重。在常规扫描上见两肺广泛分布小透亮影及囊状影,分布均匀,囊壁较模糊。HRCT上表现为均匀清楚薄壁小囊腔,囊腔直径几毫米至20mm,壁厚1~2mm,囊气腔被正常肺组织环绕,病变分布无明显上下野、外周或中央差异。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是一种罕见的以细支气管周围血管平滑肌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疾病,HRCT具有较特征性的表现,是本病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肺淋巴管肌瘤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PHNEC)的CT及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HNE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中,1例为肝右叶单发肿块,CT平扫表现为不均质低密度肿块伴囊变坏死,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实性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伴内部坏死区长T1长T2信号。另1例患者表现为大肿块伴周围卫星灶,CT扫描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结论:PHNEC常表现为增强扫描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肿块内囊变坏死及大肿块周围伴小结节可能为PHNEC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 标签: 肝脏 神经内分泌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肿瘤环境与正常组织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利用肿瘤组织的理化特性,研发肿瘤环境响应型磁共振纳米造影剂,不仅能够提高肿瘤的成像效果,而且有望用于肿瘤治疗。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磁共振成像 分子影像
  • 简介:目的:探讨3.0T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乳腺X线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3~5级钙化病变70例,均行乳腺3.0TMRI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2种方法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进行比较。结果:70例中恶性病灶22例,良性48例。MRI对70例钙化病灶强化特征进行分级:1级10例,均为良性;2级26例,均为良性;3级10例,良性9例,恶性1例;4级12例,良性3例,恶性9例;5级12例,均为恶性。MRI动态增强扫描与X线摄影对钙化诊断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钙化患者的临床进一步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乳房X线摄影术 微钙化 磁共振成像
  • 简介:1资料患者,女性,47岁。因“反复刺激性干咳5月余,偶有泡沫性痰”,于2016年6月20日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常规超声显示右侧胸腔紧贴前胸壁(2~3肋水平)见1枚不均质低回声,大小约48mm×47mm×32mm,外形欠规则,边界欠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内见点状及条状血流信号(图1A)。超血流显像(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病灶内见血流信号稍丰富并见多条血管呈“树枝状”分布(图1B)。

  • 标签: 周围型肺腺癌 超声造影 超微血流显像
  • 简介:目的:通过对兔脑出血模型的建立,比较MRI不同序列对出血灶检出率的差异,并对各序列显示体积及大体病理体积进行测量,探讨SWI对出血灶的影像放大效应。方法:选用12个月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5只)、实验组(35只)。对照组钻孔、进针、不注血;实验组钻孔、进针并注血,分别于注血完成后1h(超急性期)、48h(急性期)、15d(亚急性期)、35d(慢性期)行MRI规定序列扫描及各期病理标本取材,对照观察影像与病理表现,并测量体积。结果:SWI与常规T1WI+T2WI序列比较,出血灶检出率高,分别为100%、70.59%。SWI对实际出血灶存在磁敏感放大效应,平均放大率为(1.74±0.77)倍。结论:SWI比常规序列对出血灶检出率高,是检查颅内出血灶非常敏感的序列。SWI对出血灶存在磁敏感放大效应,可夸大出血灶的实际体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出血 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通过钙化模型光栅成像,探讨不同组织厚度和钙化大小条件下光栅成像钙化的显示情况。方法:选择磷酸钙模拟乳腺钙化,新鲜瘦猪肉模拟乳腺组织,制作乳腺钙化模型。分别对3组不同猪肉厚度(2、4和5cm)和5组不同颗粒大小(16、22、26、30和40目)的钙化模型(每组10粒钙化)成像。比较不同猪肉厚度和钙化大小条件下吸收成像与暗场成像对比度的差异。结果:在所有不同厚度模型组,暗场成像对比度均优于吸收成像,两种成像方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随着猪肉厚度增加,吸收成像对比度明显下降,暗场成像对比度轻度下降。在所有不同钙化大小模型组,暗场成像对比度也均优于吸收成像,两种成像方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随着钙化减小,吸收成像对比度明显降低,暗场成像对比度略有降低。结论:基于光栅的暗场成像可提高钙化的对比度,改善钙化的可视化,有望提高钙化的检出率。光栅成像在乳腺癌钙化的检出和诊断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光栅成像 X线 乳腺 微钙化 模型研究
  • 简介:目的:提高对吉非替尼所致间质性肺病变(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因吉非替尼所致ILD并引起死亡病例的临床和CT表现;回顾复习2003-2007年公开发表的中、英文关于吉非替尼不良反应报告的文献。结果:2例有多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为男性,有长期吸烟史。分别于口服吉非替尼第7、18天后发现ILD,第11、25天后死亡。在胸部CT上2例均表现为两侧广泛的磨玻璃样肺实变,前部肺组织病变较轻、实变分布较少。在国内大约有574例使用吉非替尼的中文文献报道,发生ILD6例,无死亡病例。全球使用吉非替尼引起ILD的大约1%(在日本大约为2%,全球其他地区为0.3%),吉非替尼所致ILD的死亡率大约为1/3。结论:吉非替尼所致ILD是严重的、临床上不能忽略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于高危人群和使用时定期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

  • 标签: 吉非替尼 间质性肺病变 文献复习
  • 简介:资料肺动脉瓣四叶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异常,可作为一个孤立的形态变化存在或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好发于男性,大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1]。绝大多数肺动脉瓣四叶畸形均在尸体解剖中偶然发现[2-5]。本文报道1例经二维、三维心动超声确诊的孤立瓣肺动脉四叶畸形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者,男性,26岁,因近期间歇性胸闷、心慌入院,既往身体健康。血压:100/90mmHg,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肺动脉瓣四叶畸形 超声心动图 三维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2,VEGFR2)泡造影剂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的超声分子成像。方法: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靶向VEGFR2超声泡,免疫荧光法检测泡与抗体的结合。建立裸鼠HepG2肝癌皮下种植瘤模型,随机分成靶向组(n=5)和非靶向组(n=5),经尾静脉团注相同剂量靶向泡或非靶向泡,录像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curve,TIC);注入造影剂5min后利用高声压爆破技术清除肿瘤内部泡,比较爆破前后两组造影图像灰阶强度的下降,估计靶向泡在体内与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靶向造影剂和非靶向造影剂均表现为裸鼠皮下瘤的显著增强,但TIC显示两组间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40.4±200.9)dB?svs.(2796.8±452.3)dB?s,P=0.001];泡爆破后靶向组灰阶强度降低显著大于非靶向组[(7.61±2.20)dBvs.(3.74±1.40)dB,P=0.010]。结论:靶向VEGFR2泡造影剂在体内能显著增强肿瘤血管成像,可作为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的较可靠分子影像学探针。

  • 标签: 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微泡 HepG2肝癌模型 肿瘤血管生成 超声分子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与CT识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癌中钙化发生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同时比较超声与CT诊断乳头状癌和乳头状癌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7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超声、CT及术后病理,其中2258例为乳头状癌、1420例为乳头状癌。入组标准为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或乳头状癌,且超声、CT或病理任一项检查提示有钙化存在,分析比较超声与CT检出钙化的情况。结果:超声对钙化的检出率为91.0%,CT为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癌钙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2%vs.90.6%,P=0.491),而CT对乳头状癌与乳头状癌钙化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3%vs.47.3%,P〈0.0005)。超声诊断乳头状癌与乳头状癌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95.7%vs.38.1%,P〈0.0005)。超声诊断乳头状癌与乳头状癌的准确率相当(95.9%vs.95.4%,P=0.404),但CT诊断乳头状癌的准确率显著高于乳头状癌(45%vs.27%,P〈0.0005)。结论:超声对乳头状癌与乳头状癌钙化的检出率相当,而CT对乳头状癌钙化的检出率低于乳头状癌。同时,超声诊断乳头状癌与乳头状癌的准确率相当,而CT诊断乳头状癌的准确率低于乳头状癌。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乳头状微癌 钙化 超声 计算机断层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小鼠区域性局部皮内和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后瘤周淋巴结PET/CT成像的差异,评估^18F-FDG在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成像效果。方法:构建4T1原位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区域性局部皮内和次日静脉注射^18F-FDG,进行小动物PET/CT显像,对淋巴结摄取^18F-FDG较高者隔日再行瘤周局部皮内注射锝硫胶体(technetiumsulfurcolloid,99mTc-SC)后行小动物SPECT/CT成像。显像完成后,取淋巴结组织进行H-E染色,以及上皮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5/6,CK5/6)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局部皮内注射时,有转移的小鼠瘤周淋巴结摄取^18F-FDG异常增高,ID%/g值为19.2±2.0(n=2),显著高于对照(自身对照时对侧淋巴结;ID%/g值为6.8±0.4)和无转移小鼠(ID%/g值为7.2±0.4)相同位置淋巴结(P〈0.001)。静脉注射时,未发现任何小鼠淋巴结摄取异常增高(ID%/g值为2.5±0.5;P=0.870)。局部皮内注射^99mTc-SC时,可观测到多个腋淋巴结,其中1个瘤周淋巴结与^18F-FDG高摄取淋巴结位置相吻合。H-E染色和CK5/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18F-FDG高摄取的淋巴结为发生转移的淋巴结。结论:区域性局部皮内注射^18F-FDG能定性前哨淋巴结,比静脉注射法早期发现肿瘤转移淋巴结。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结微转移 皮内注射 静脉注射 ^18F-脱氧葡萄糖PET/CT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