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治疗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方法本次研究对我院2016年1月份到5月份实施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不同的性别占有比例,不同的年龄占有比例,症状所分布的比例和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每天所使用的剂量,给药次数及是否联合用药进行观察。并根据相关情况给予合理用药的相应的措施。结果本次研究中不良反应中性别比较(X2=2.781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统计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X2=3.89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系统分布中消化系统占38.46%、心血管系统占28.21%、泌尿系统占21.79%、神经系统占11.5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系统,(X2=3.18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进行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给药剂量,用药次数以及联合给药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患者的年龄,给药剂量,用药次数和联合给药均于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息息相关,临床实际用药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药和中成药配伍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西药和中成药配伍治疗患者650例,时间段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其中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75例。回顾患者的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分布情况,统计临床用药途径,观察不良反应的症状表现并评估严重程度。结果患者年龄以60岁以上为主,占比41.33%;用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比57.33%。累及系统以神经系统(46.67%)为主,其次依次为循环系统(21.33%)、消化系统(14.67%)、皮肤和粘膜(10.67%)、其他(6.67%);严重程度为轻度(65.33%)、中度(32.0%)、重度(2.67%)。结论西药和中成药配伍不良反应会危害人体多个系统,提示药师合理配伍,保证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夜磨牙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45例青少年夜磨牙症患者,作为干预组,给予心理状况分析和护理干预,选择同期45例无夜磨牙症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护理前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之后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有所降低,和护理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相似,P>0.05。结论青少年夜磨牙症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效果好,可改善心理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院门诊抗菌药应用状况,结合实际情况评价我院使用抗菌药的合理性,为我院后期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收治区间为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的部分患者临床资料,并从中抽取5862张门诊处方,分析统计在上述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的类别、使用效率、使用频率以及联合使用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结果5862份药物处方中包括抗菌药物处方1751份(29.9%),未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4111份(70.1%)。1751份抗菌药物处方中,仅有179份(10.2%)处方所使用的抗菌药物为不合理使用情况,且通过对我院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分析发现,应用量最大的药物类别为头孢类药物,其占据了441份(25.2%)。结论我院门诊抗菌药应用情况较为合理,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的现象,因此,相关人员需要结合门诊患者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门诊中使用抗菌药的情况,提高使用准确性。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中医治未病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状况的具体影响,本文选取160例亚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奇偶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包括80例亚健康人群。对对照组亚健康患者采用常规干预措施,试验组亚健康人群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未病综合干预措施,在干预6个月之后观察两组亚健康人群的生命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亚健康人群的生命质量情况,包括生理领域评分、心理领域评分以及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差异均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人群生理领域评分为(16.78±1.80),对照组人群生理领域评分为(13.76±1.2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人群心理领域评分为(15.36±1.48),对照组人群心理领域评分为(13.78±1.9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人群生理领域评分为(16.72±1.59),对照组人群生理领域评分为(14.77±1.24),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亚健康人群,采取有效的中医治未病综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生命质量,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腹泻住院儿童轮状病毒(RV)感染状况及临床特征。方法2016年2月--2018年2月时间段内,选择我院收治的2184例急性腹泻住院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状况,分析临床特征。结果①2184例患儿,经ELISA检测,568例RV呈阳性,阳性率为26.01%(568/2184)。②急性腹泻,集中在9-11月与3-5月,其中,RV腹泻患儿,严重程度12(5-19)分,48.2%母乳喂养,腹泻3(0.5-53)d,最多腹泻7(1-21)次,呕吐2(1-6)d,最多2(1-11)次,体温高达38.5(37.1-41.1)℃。非RV腹泻患儿,严重程度7(4-15)分,67.3%母乳喂养,腹泻4(0.5-26)天,最多6(1-23)次,呕吐1(1-8)d,最多3(1-9)次,体温达8.4(37.3-40.1)℃。③RV呈阳性患儿分析,每年10月RV阳性率较高,每年7月阳性率较低,阳性率季节变化显著,存在秋季(9-11月)与春季(3-5月)两个高峰。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临床需重视,根据患者临床特征,给予对症处理。
简介:摘要随着工业不断发展,机器或挤压伤致拇指远端皮肤缺损在手外伤中比较常见,常伴有骨质外露,需皮瓣修复,满意的修复重建,应注重恢复拇指灵活的功能和完美的外观。我院自2008年12月~2016年12月应用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4例,其中桡侧缺损15例,尺侧缺损25例,临床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重症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营养护理方案对其进行营养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以60例重症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将所有受试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试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完全肠外营养护理方案进行营养护理;试验组患者则采用早期肠道内营养护理方案进行营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以及免疫指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TSF、MAMC、Hb、Alb以及PAB等各项营养指标均显著偏高,两组对比P<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价值。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CD3+、CD4+、IgA、IgG以及IgM等各项免疫功能指标也显著偏高,两组对比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价值,但两组患者的CD8+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重症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方案进行营养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以及免疫功能指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外营养支持在消化内镜治疗手术后的早期应用效果,探讨护理重点。方法选取自2015年的12月至2017年的12月在我院接受消化内镜治疗手术的26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有120例患者在术后早期均实施肠外营养支持护理,并予以悉心护理,观察恢复效果。对照组有140例患者在术后未实施早期肠外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止血治疗。结果观察组120例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其中治愈119例,1例发生并发症,与对照组140例未接受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相比,观察组的配合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化内镜治疗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肠外营养支持能促进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降低并发症,而重视护理重点工作能有效保障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提高患者配合度、满意度,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对于烧伤患者来说,其临床救治工作比较复杂,涉及创面、急救、营养、心理、复苏、康复和感染等。现阶段,营养支持乃中度以上烧伤患者的一种常见治疗手段,有助于确保患者机体营养补给充足,同时还能起到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以及提高预后效果的作用。诸多研究表明,在烧伤患者的常规治疗工作当中合理采用一种适宜的营养支持疗法,可有效促进其创面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病情控制效果。反之,若患者存在有营养不良的情况,将会延缓其创面愈合的速度,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导致患者更加容易出现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并能有效降低其预后效果。对此,予以患者合理且有效的营养支持,可确保烧伤患者机体营养摄入的充足,并能由此起到提高其临床救治效果的作用。临床医师在对烧伤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之时,需要考虑对其辅以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加快烧伤创面愈合的速度,促进预后改善。本文通过对严重烧伤患者应用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效果进行综述,为严重烧伤患者合理应用营养支持疗法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妇围生期营养健康教育对孕妇膳食行为的影响,以指导孕妇合理膳食,促进母儿健康。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孕检、并要进行住院分娩的孕产妇300例,根据孕妇是否自愿参加围生期营养指导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孕妇围生期营养认知与膳食行为、妊娠36周末孕妇的营养及妊娠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孕20周末、孕28周末及孕36周末时进行营养认知和膳食行为两组评分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73,P<0.05;t=8.794,P<0.01;t=16.775,P<0.01)。孕妇妊娠36周末的营养、妊娠情状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36,P<0.05)。胎儿偏大、胎儿生长受限、无营养性疾病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x2=4.566、3.897、3.426,P均<0.05)。结论孕妇围生期营养健康教育能明显改善孕妇的营养认知水平和膳食行为习惯,并能明显减少围生期并发症、胎儿发育不良等情况,有效促进母体和胎儿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治疗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中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于我省儿童医院治疗低出生体重儿10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采用PICC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数据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发生静脉炎1例、穿刺出血及血肿块1例,总发生率为2(4.24);对照组静脉炎6例、置管感染4例、穿刺出血及血肿块3例、导管堵塞1例,总发生率为14(34.06);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两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低出生体重儿给予PICC静脉营养手段,能够有效地降低并发症,保证其营养充足,从而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