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实施磁共振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病例均筛选自本院2018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患者。对其实施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磁共振对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次磁共振检查共诊断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20例,检查出肛周脓肿36处,诊断准确率为100.0%,诊断出肛瘘42例,瘘管49个,内口52个以及外口56个,诊断准确率为95.5%。磁共振诊断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见病灶部位脓腔样改变,内壁较厚,形状为类圆形。扫描时,将不规则或者马蹄形状,与周围组边界不清。周围脓肿型表现为TIWI、T2WI见稍低信号或等信号,周围型见TIWI稍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高信号。磁共振诊断肛瘘,瘘管呈TIWI管状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强化。结论 磁共振诊断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及肛瘘,诊断准确性高,且可有效提升病灶检出数量、累计范围以及瘘管走向,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的证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实施磁共振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共计选取87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患者,时间节点为2020年09月至2022年09月。所有患者均实施基础诊断检查、磁共振诊断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两种诊断检查的结果、诊断效能的差异性。结果:87例患者检查后,基础诊断检查结果中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25例,漏诊6例,肛瘘48例,漏诊8例;磁共振诊断检查结果中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31例,漏诊0例,肛瘘55例,漏诊1例。磁共振诊断检查的诊断效能好于基础诊断检查(P<0.05)。结论:为研究患者实施磁共振诊断检查的效果较好,能够提高诊断效能,真实反映病灶情况,便于日后参考使用。
简介:EST是ERCP检查中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操作,EST术后乳头切缘出血发生率为2%~9%[1-2].内镜下止血是其首选治疗方案.如内镜下治疗不能控制出血,则需行动脉栓塞和外科开腹手术治疗,增加了患者创伤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镜下控制EST术后出血的方法是金属夹夹闭出血灶和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3-4].但这两种治疗方法均难以控制EST术后活动性出血,因此,临床上需要更简便有效的内镜下止血措施.近年来,笔者应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fullcoveredself-expandablemetalstents,FCSEMS)控制EST术后出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应用FCSEMS治疗4例EST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ST术后出血治疗的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观察使用外剥内扎括约肌松解术在治疗环形混合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环形混合痔患者70例,采取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5例,对照组患者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外剥内扎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松解术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松解术对环形混合痔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还避免了术后肛门狭窄的发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肝内胆管结石病是常见的胆道疾病,患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患病率高,为2%~2.5%,西方国家肝内胆管结石病罕见,患病率为0.6%~1.3%。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对该疾病的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肝内胆管结石病虽属于良性胆道疾病,但常伴有胆管炎反复发作,导致肝脓肿、肝脏萎缩、纤维化,尤其部分肝内胆管结石病患者可进展为肝内胆管细胞癌[1,2],使患者预后不佳。随着微创时代的到来,介入、内镜等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但是EST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存在许多争议。本文对EST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进行文献总结,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高位马蹄形肛瘘患者,采用改良外括约肌裸化游离术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22年5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位马蹄形肛瘘患者47例作为研究重点人群,通过改良外括约肌落花游离术治疗,分析效果。结果:术后患者疼痛评分低于术前,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具备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外括约肌落花游离术治疗,可有效减轻高位马蹄形肛瘘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取肛裂切除手术和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对慢性肛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22年4月到2023年4月期间,从我院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中挑选70例,并将其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仅使用肛裂切除手术来进行治疗,而研究组则是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侧方内括约肌的部分切除手术,分析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及手术指标方面的差异性。结果:组间比较临床疗效及手术指标,研究组的表现均比对照组更为理想(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肛裂时,联合应用肛裂切除术以及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不但可以改善治疗效果,还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加速创面愈合,作用效果突出。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纳入的100例肛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二组。对照组采取瘘管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则实施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肛瘘患者实施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肛裂患者应用肛裂切除术联合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的作用。方法: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实验时间在2019-2023年期间,实验对象为我院接收的60例慢性肛裂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入组病人30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分别为肛裂切除术治疗,以及肛裂切除术联合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手术指标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肛裂术加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治疗,能明显提高术后出血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轻度直肠脱垂患者而言,探究临床采取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直肠黏膜及括约肌折叠术实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轻度直肠脱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筛选,接诊时间段为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将其分成参照组(常规手术,n=36)和研究组(PPH联合直肠黏膜、括约肌折叠术,n=36),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无效、并发症例数各1例,而参照组治疗无效者7例,发生并发症者8例(P<0.05)。结论:针对于轻度直肠脱垂患者而言,临床采取联合治疗,其效果明确,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肛门后正中扩肛术在出口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出口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肛门后正中扩肛术,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肛肠功能以及术后6个月的排便情况。结果:①40例患者中82.50%的患者便秘症状消失,12.50%的患者便秘症状好转,5%的患者便秘情况无明显变化。②术后患者的钡灌排空延迟率为12.50%,肛管蠕动波紊乱率为7.50%,肛门直肠测压检查阴性率为0.00%,明显低于对治疗前的100.00%、100%以及17.50%(P<0.05)。③术后1个月患者排便次数以“≥5次/d”为主;术后3个月排便次数以“3-4次/d”为主;术后6个月以“1-2次/d”为主;术后6个月的排便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肛门后正中扩肛术在出口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及肛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