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就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1年1月之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15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病情给予不同的治疗手段,并进行总结和讨论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的总有效率95%,急性心绞痛的总有效率86.7%,急性左心衰竭的总有效率91.7%,主动脉夹层的总有效率83.3%,急性肺栓塞的总有效率100%。讨论心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十分之大,我们在临床过程之中更应该时刻注意,及时处理,有效的治疗,才能够缓解患者的痛苦,解决患者的问题,真正的为人们谋福利,从实处解决患者的问题,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水平。

  • 标签: 急性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探讨其常见疾病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急救科于2014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88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探究,按照患者年龄分为两组,58~79岁37例患者为一组,≥80岁的51例患者为另一组,比较分析2组疾病的差异。结果这88例心脑血管老年急诊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于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但是2组患者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79岁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短暂性缺血发作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于≥80岁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要求患者进行定期体检,且加强医务人员对老年急诊心脑血管疾病的掌握程度,正确对疾病作出判断,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老年 急诊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血管钙化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普遍存在,血管钙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可被视为一项长期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指标。如传统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肥胖等,以及MHD患者相关危险因素长透析龄、透析充分性、钙磷沉积增加、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微炎症状态、FGF23水平、血清klotho水平、胎球蛋白A等。尽早地干预、控制危险因素,对于MHD患者延缓血管钙化进程、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有着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管钙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方法的干预,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30例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方法的护理以及治疗,控制病人在发病的早期关节的功能不受损,避免出现关节挛缩等不良现象。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主动被动结合的方式进行运动,并充分利用中医中的按摩针灸等方式,来快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结果中医康复指导有利于提高脑血管意外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身体机能的恢复。结论在一定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发生脑血管意外事故的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指导的治疗干预,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

  • 标签: 脑血管 意外患者 中医康复指导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对策。方法本科室于2012年9月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90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9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①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11%,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7.78%,对照组的满意率为82.22%,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实施综合安全管理能够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患者住院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 住院患者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血透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方式,并针对每种建立方式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共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血管通路建立方法,以分析各种建立方式的优势和劣势,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结果40例行血透治疗的患者中,19例动静脉内瘩,11例直接动静脉穿刺,10例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结论在选择血管通路建立方式时,由于各种建立方式各有优点和缺点,因此,需要考虑患者病情及血管条件、治疗目的等因素选择符合患者需求的建立方式,并实施对应护理措施。

  • 标签: 血透患者 血管通路 建立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血管病人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90例急性心血管病人,针对病人的疾病类型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心血管病人经过有效的治疗之后,急性肺栓塞病人有效率为92.30%,急性心肌梗死93.33%,主动脉夹层的是70.00%,急性左心衰竭87.50%,急性心绞痛88.89%。各种类型病人的有效率都比较高,说明其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对于急性心血管病人而言,其病情发展比较迅速,临床工作人员一定要给予病人足够的重视,进而才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心血管 临床治疗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脑血管患者康复期的临床观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规范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后遗症。方法对92例脑血管康复期患者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及康复功能锻炼指导。结果有效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结论脑血管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及早进行早期锻炼,加强康复护理,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将后遗症减少到最低程度。

  • 标签: 脑血管患者 康复期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动脉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以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54例脑动脉手术患者,将其纳入此研究中,按照麻醉的差异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麻醉药物为瑞芬太尼以及咪唑安定,分析两种麻醉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以及咪唑安定麻醉后,比对自主呼吸恢复用时、意识恢复用时、导管拔除用时以及定向力恢复用时之间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产生(P<0.05)。结论脑动脉手术患者的麻醉主要内容为确保患者在诱导期和维持期中具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其瑞芬太尼麻醉效果良好,具有可靠性。

  • 标签: 脑动脉瘤 麻醉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动脉破裂患者的救治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62例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救治的脑动脉破裂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观察两组脑动脉破裂患者的头痛、呕吐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呕吐、头痛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数据—(3.29±0.72)d、(3.18±0.94)d、(4.47±1.13)d,而对照组患者的呕吐消失时间为(6.11±1.15)d、头痛消失时间为(5.36±1.63)d、住院时间为(8.62±2.37)d,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患者实施救治后,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减少住院时间

  • 标签: 脑动脉瘤 破裂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腹主动脉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20例腹主动脉患者的术后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产生的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状况变化等。结果20例腹主动脉患者经腔内隔绝术治疗,均成功的植入移植物,在术后有2例发热,2例肺部感染,1例动脉栓塞,经及时处理,均康复出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是(15.92±2.54)天;随访观察患者的动脉情况均有效改善;术后腹主动脉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测评结果优于术前,对比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心理状况有明显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腹主动脉患者的术后护理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抗凝护理、呼吸道护理、并发症观察及护理、出院指导等护理。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术后护理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的临床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颅内动脉患者26例临床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6例颅内动脉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良好23例,中残1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护士能够及时发现动脉患者的颅高压症状和脑血管痉挛等表现。患者的并发症降至最低,患者的痛苦减轻。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手术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血管融合技术对复杂前交通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54例前交通动脉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26例,进行双血管融合技术,对照组28例,进行DSA造影、单侧颈内动脉的三维重建,分析两组术中可否观察弹簧圈脱位,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以及12个月存活率。结果双血管融合技术可观察到弹簧圈脱位,而单侧颈动脉造影无法观察到。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双血管融合技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单侧颈动脉造影低,一年存活率较高,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血管融合技术在复杂前交通动脉手术中的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双血管融合技术 复杂前交通动脉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的效果及手术经验。方法将自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腹主动脉24例,均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术前以CT、MR及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并测量相关数据,设计并选择合理带膜支架,取双侧腹股沟小切口,在X线透视下将支架通过股动脉放置在腹主动脉的恰当位置上,实现动脉腔内修复。观察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出血量,评定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患者的成功率,以及记录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4例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患者成功率100%。手术时间1~4h,平均(3.40±0.4)h。出血量50~320ml,平均(120±24)ml。并发症内漏血1例,腹股沟血肿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应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操作易行,成功率高,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分叉型人工血管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血管成像(MCSTA)在主动脉夹层里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多层螺旋CT薄层针对3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患者增强扫描,并观察这些患者的病变血管和部位。后处理措施是将原始数据在ADW工作站上利用容积再现法(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覆盖法(SSD)、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建等相关技术。结果35例病例中,内膜钙化移位20例,病变主动脉内真假两腔呈不一样密度有24例,在增强扫描中均有双腔显影,两腔之间见内膜片35例,内膜破口显示18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CSTA)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患者的病情显示也非常清晰,是诊断夹层动脉快捷、准确、有效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放射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开颅夹闭术中应用尼莫地平灌洗防止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确诊为动脉并行开颅夹闭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夹闭动脉后均予以尼莫地平灌洗术区及蛛网膜下腔,术后随访,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治疗结果。结果尼莫地平术中灌洗治疗后12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差,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1例因年龄较大,病史较长,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术中尼莫地平灌洗对治疗动脉术后血管痉挛治疗有促进作用,均未见严重并发症。

  • 标签: 动脉瘤 尼莫地平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脑血管又称中风或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近年来,我国脑血管患者呈上升趋势,约有60%~80%的脑血管患者临床表现为偏瘫,科学正确的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我院收治的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入手,研究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特点。

  • 标签: 脑血管病 偏瘫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冠脉与冠脉支架术等心血管介入术后的临床护理措施和干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81例实施单纯冠脉与冠脉支架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和经验。结果经手术治疗与术后全面的临床护理,79例患者手术成功(97.5%),术后气胸和腹膜血肿各1例,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充分全面的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对于病人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血管 单纯冠脉 冠脉支架置入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方法收集我科室院前急救的脑血管意外病人共80例进行,然后把他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人给予院前急救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则给予通常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病人的院前急救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均大大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病人积极采取院前综合护理急救措施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为推广。

  • 标签: 脑血管 院前急救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由于现代生活的提高、工作压力倍增、饮食习惯混乱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心管疾病的发病几率逐年增长趋势。此文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心血管病舒适护理。目的通过对120例心血管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来推广心血管舒适护理在医院中的应用。方法从我院自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的患者中选择120例心血管患者,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是观察组(A组),一组是对照组(B组),两组分别60例,A组患者60例(n=60),B组患者60例(n=60)。A组采用舒适护理方式,B组则采取普通的护理方式。结果A组在患者的时间等指标上优于B组,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舒适护理不仅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舒适感及治疗疾病的信心、帮助康复,而且对护士自身也是一种锻炼。

  • 标签: 舒适护理 心血管患者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