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从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筛选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65例,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名称,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临床应用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65例不良反应中,老年患者较多,占38.5%;其次是儿童患者,占32.3%。药物共涉及19个品种,其中活血化瘀类药物较多,占56.9%。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多见,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新的不良反应有40例,占61.5%;严重不良反应有2例,占3.1%。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呼吸困难、寒战、紫绀等。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剂量过大、滴速过快、配伍不当等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应对其不良反应高度重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抗菌类西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旨在为临床用药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集的120例抗菌类药物引发的ADR病例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观察ADR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0例药物ADR事件在60岁及60岁以上患者中最多,占37.5%;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多,占(37.5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占38.33%;绝大多数ADR为静脉给药引发,占95.83%;ADR发生时间在输液过程中最多,占29.16%。结论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时ADR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故临床需要加强对ADR的监测,以有效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收集到的83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ADR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3例ADR报告中,10岁以下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构成比为27.2%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为97.6%,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微生物药,为6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6.69,结论临床应加强抗生表及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监测,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评价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信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近一年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及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患者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类型。结果2017年合格不良反应报告共1051份,男486例(46.24%)、女565例(53.75%);引发不良反应前五位的药品种类为心血管系统药、抗微生物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抗肿瘤用药、诊断用药,总药品种类共涉及20种。结论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定时对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包括抗肿瘤药检测危险因素。医疗机构要加大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着重管理不良反应的上报报告质量,从而及时掌握不良反应情况,得到预警信息,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对照组(n=45,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实验组(n=75,出现不良反应),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在性别方面比较,2组无差异(P>0.05);实验组用药途径静脉、口服、联合用药及用药时间、化疗次数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药时间、化疗次数是导致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