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由体位分娩对自然分娩率和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本文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94例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按照患者分娩过程中体位的不同分为两组,在进入第一产程后给予自由体位分娩的47例初产妇作为研究组,在进入第一产程后给予常规体位分娩的47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和剖宫产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研究组初产妇分娩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初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初产妇选择分娩体位的过程中,自由体位分娩的运用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初产妇的各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减少新生儿窒息情况的发生,具有理想的效果,值得予以临床推广以及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的通气方式在急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急诊室所收治的急诊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研究组。研究组采用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联合气管插管进行通气,实验组采用喉罩联合气管插管进行通气。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与存活率无明显差异,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恢复时间均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联合气管插管与喉罩联合气管插管两种通气方式无明显差异,均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心肺复苏效果,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疤痕子宫后再次妊娠的合理分娩方式。方法选取154例剖宫产疤痕子宫后再次妊娠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9例孕产妇采取剖宫产分娩,66例孕产妇采取阴道试产分娩,其中经阴道试产的66例孕产妇可再分为试产成功组和试产失败组;试产失败组的孕产妇纳入采取剖宫产分娩的孕产妇合并为剖宫产组,分析所有孕产妇的分娩结局,对比剖宫产组与试产成功组的分娩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在154例剖宫产疤痕子宫后再次妊娠的孕产妇中,采取剖宫产分娩率57.79%,阴道试产率42.21%,其中试产成功率为73.85%,经阴分娩率为31.17%,试产失败率为16.15%,试产失败的原因头盆不称7例、胎儿宫内窘迫6例、宫缩乏力2例、先兆子宫破裂2例;试产成功组的围产期出血量显著少于剖宫产组,产褥期感染发生率、新生儿黄疸、湿肺或窒息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剖宫产组与试产成功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疤痕子宫并非作为再次妊娠孕产妇采取剖宫产分娩的绝对指征,在严格掌握阴道试产适应症的基础上,采取经阴道分娩,有利于减少产时出血量,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剖宫产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分娩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唇腭裂新生儿采用相对适合的喂养方式。方法分析从2012年3月到2015年3月收入我科治疗的18例先天性唇腭裂新生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在喂养过程中比较喂养方式的优缺点并进行讨论分析。结果通过合理的喂养先天性唇腭裂新生儿在住院期间无一例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并发症的的发生。结论根据患儿唇腭裂的裂隙程度,胎龄,体重,病情,选择合理的喂养方式来保证先天性唇腭裂新生儿的喂养成功。满足其营养需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入院治疗的60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在介素白细胞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生命体征方面的变化。结果在T0、T1、T2时段内,观察组IL-6的上升幅度(65±20)、(123±30)、(157±38)优于对照组(70±16)、(107±38)、(110±32),且TNF-α的上升幅度(41±18)、(81±15)、(84±23)优于对照组(44±15)、(73±19)、(74±25);在T3、T4时段内,观察组IL-6的下降幅度(90±29)、(75±20)优于对照组(79±30)、(75±21),且TNF-α的下降幅度(68±27)、(45±19)优于对照组(56±19)、(5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上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起着抑制免疫力的作用,腰硬联合麻醉法抑制能力较小。
简介:目的:分析讨论对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患者采用不同血液净化方法的具体效果和实际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患者64例,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32例,1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2组为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前提下进行血液灌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3.75%和71.8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进行常规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能显著降低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可在各大医院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