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时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556例剖宫产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并根据产妇资料为产妇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结果本次收治的556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中,阴道试产100例,阴道试产成功率为78.0%(78/100);再次剖宫产478例。分娩结果显示,实施阴道分娩的产妇其在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体重方面与剖宫产产妇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在其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在面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时,应结合产妇情况合理为其选择分娩方式。对符合阴道分娩条件的产妇尽量给予其实施阴道分娩,这对降低剖宫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科手术对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从我院选取60名HBV携带者,这些患者的入院时间是2011年的1月到2012年的6月。之后对其进行一下项目的定量检测抗-HBe、抗-HBs、ALT、HBsAg、HBeAg、、抗-HBc以及HBV-DNA。一周之后,对HBV血清学标志物5项和HBV-DNA含量变化进行监测。结果有19患者的HBV被激活,没有激活的人数是41。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之后,发现HBV激活的危险因素有手术创伤程度以及术中输血,OR值分别为4.671,3.818。单因素分析携带者的HBV-DNA、性别、以及对HBV激活会存在影响。结论外科手术引发的免疫抑制可以激活HBV复制,因此在手术之前应对风险进行评估,HBV再激活的预防工作一定要做好。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在行机械通气治疗后再次出现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9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呼吸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结果导致老年重症患者在通气后再次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主要有白色念珠菌、洋葱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等。两组患者在通气治疗后的下呼吸道再次感染概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导致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在行机械通气后出现下呼吸道再感染的原因相对较多,且死亡率较高,因此,在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一定要感染源进行有效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气胸的发病因素,评价日常诱因、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及运动与自发性气胸发生的关系1。方法整理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全部自发性气胸修补术后再复发患者50例,统计其日常诱因、身高体重指数及运动与气胸复发的医学统计学相关性。结果50例再发性气胸患者中男性占48例,为96%。在48例男性患者中,年龄<24岁的有47例,占94%。在发病患者中学生比例为90%,这些患者的身高、体重与正常人群相比有明显差别,中老年患者的体重与正常人群相比是有显著差别的,大多数患者年龄<24岁(47例),其体重指数<20,及多数患者为瘦高型体态占所有病例的90%,而肥胖体型患者仅2例,占所有病例的8%。结论术后再发性气胸患者绝大多数为年轻男性,其身高显著高于同龄正常男性,其体重显著低于同龄正常男性,即患者多为瘦高体型。原发性气胸是指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细微气肿泡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而复发性气胸是气胸的再发。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输卵管阻塞介入再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所收治的100例患有输卵管阻塞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比例随机分为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开展优质护理,详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结果经过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手术配合程度、输卵管畅通率、术中意外率上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卵管阻塞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手术过程的意外状况,并有效提高输卵管的畅通率,使患者通过优质护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展开治疗,对输卵管阻塞疾病治疗带来显著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糖控制情况与靶血管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单支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根据术后血糖控制是否良好分为良好组及不良组,观察患者术后随访1年内发生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①血糖控制良好组PCI术后随访一年共136例(85%)患者恢复良好,16例(15%)患者出现靶细胞再狭窄,其中再发心绞痛患者16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8例;不良组共100例(71.4%)患者恢复良好,40例(28.6%)患者出现血管再狭窄,其中再发心绞痛患者28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2例。良好组术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不良组,血管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患者年龄、性别、血压及血糖控制等可能影响患者术后血管出现再狭窄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是引起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糖控制水平是否理想对PCI术后靶血管是否再狭窄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对血管再通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近3年我院急诊科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行管理路径前后分为2组,实行管理路径之前的50例为对照组,实行管理路径之后的50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为传统急性心肌梗死途径,研究组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对比(1)两组患者入院后至PCI时间。(2)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平均住院院时间及入院后死亡率。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院入院后至PCI时间分别为(2.7±0.8小时、2.3±1.3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梗死血管再通率、入院后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能明显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53例在介入治疗期间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57例在介入治疗期间未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给予利多卡因、胺碘酮、阿托品等药物治疗,对比两组心肌损伤情况、心电图、时间窗开通时间、住院时间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肌钙蛋白I(cTnI)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血清CK-MB达峰值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心电图指标均较对照组高,时间窗开通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7%(2/53),其中心力衰竭1例,休克1例;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54%(10/57),其中心力衰竭6例,休克3例,死亡1例;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时极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及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骨科收治入院或门诊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6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再骨折组)、对照组(骨折组),评价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D-T、CCI、骨折好发部位、骨折至再骨折的时间间隔、再骨折的发生率、平卧位到站立位转换时间等。结果对照组再骨折的发生率为4.52%,两次骨折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1±0.7)年,平均年龄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BMD-T、CC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女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协调技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运动协调技能低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可能性较大。多因素风险分析表明,年龄因素及既往有椎体骨折史为再次骨折主要的风险因素。结论两次骨折之间,患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功能康复等治疗,减少跌倒等的发生,降低再次骨折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孕患者采取药物流产加清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妇产科收诊的368例行药物流产加清宫术的剖宫产术后再孕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以及总结。结果368例患者药物流产后均行清宫术治疗,清出脱膜组织的平均质量为(147.32±52.08)g,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9.57±7.15)ml;患者术后阴道持续流血时间平均为(6.02±3.72)d;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宫腔感染,未出现子宫穿孔。结论采取药物流产加清宫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再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治疗时应该密切观察患者腹痛、阴道出血情况,监测患者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