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内科胃溃疡的诊治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胃溃疡患者8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合并幽门螺螺杆菌(Hp)感染者予以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治疗,无Hp感染者单纯予以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合并Hp感染者予以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甲硝唑口服治疗,无Hp者予以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34/40)(P<0.05);观察组的Hp转阴率为86.36%(19/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0%(16/25)(P<0.05)。结论急诊内科收治胃溃疡患者早期进行Hp感染检测,针对性应用抗Hp治疗能够获得显著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15年~2022年收治的46例Graves病合并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未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的患者粒细胞计数与TgAb、WBC呈正相关(P<0.05);甲巯咪唑致粒缺的发生率高于丙硫氧嘧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粒细胞缺乏的发生与甲巯咪唑的剂量成正相关,高剂量(≥20mg/d)甲巯咪唑的粒细胞缺乏人数明显高于低剂量(≤15mg/d)。结论:Graves病患者合并粒细胞缺乏的发生率女性较高占大多数。甲巯咪唑的实际效能强于丙硫氧嘧啶,但甲巯咪唑所致的粒细胞缺乏高于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的剂量与粒细胞缺乏相关,因此首选低剂量甲巯咪唑作为起始治疗。粒细胞缺乏仍有死亡的可能性,必须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外血管评估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选取的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住院后2周内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通过NASCET法和ECST法对颅外血管狭窄率进行计算并分析,对斑块性质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100例患者经过颈动脉超声和CT检查分别发现56和49处颈动脉软斑块,两种检查方法在对颅外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准确率、不同斑块部位诊断率、不同斑块所致的血管狭窄程度诊断率等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外脑血管评估对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其关系密切,超声和CT检查对脑梗死血管的诊断均具有积极意义,两者检查结果无干扰可以互补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值得临床重视和思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减少颈外静穿刺失败,以减轻患者痛苦,保护血管和稳定的静脉输液。方法将1ml注射器接于静脉留置针Y型的另一个接口,当进针有突破感后,用注射器轻轻抽吸,见回血后再降低角度进针,通过充分确认针尖已在血管内,再接补液。结果颈外静脉穿刺失败率明显减少,输液3d~7d,未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等症状。结论掌握置管时间和熟练的操作技术,通过注射器抽吸充分确认针尖已在血管内是颈外静脉留置针成功穿刺的关键环节。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方法对20例连续性外斜视的病史、屈光状态、双眼单视功能、斜视度、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远视眼占40%,屈光参差占20%,低中度远视眼占20%,高度近视眼占10%,正视眼占10%。弱视眼占50%,内斜视自发外斜视占60%,内斜视术后外斜视占40%,无三级视功能占50%,有I级视功能占15%,有Ⅱ级视功能占10%,有III级视功能占25%。结论内斜视患者中,无双眼单视功能、弱视、高度远视、屈光参差者可自然而然变为外斜视,对于这类患者内斜视手术应慎重。对于连续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除要根据肌肉的功能状态、视力、屈光状态、原手术量和远近斜视度确定外,还应根据其共同性与非共同性,如为共同性,尽量在非手术眼上手术或在已手术眼上的未手术肌肉手术,计算按共同性斜视;如为非共同性,尽量在手术眼上手术以复位肌肉,注意切除瘢痕,恢复眼白,术中进行牵拉试验,了解限制因素,结膜是否紧缩,肌肉是否松弛,瘢痕是否限制,术中轻巧,避免过度烧灼止血,手术以略过矫为好。如为内斜视自发的连续性外斜视,无肌肉亢进或麻痹者,手术方法同共同性外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