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吉他演奏家殷飙取材于民族音乐,嫁接琵琶演奏技法于古典吉他演奏,创作出古典吉他曲《十面埋伏》,演奏家兼任作曲家的重任,交融西洋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古典吉他的本土化。彰显本土化音乐语言的创作语汇、模仿和借鉴琵琶乐器的演奏技法、深入诠释传统琵琶武曲的美学诉求、多元创作结合本土文化的创作态势等民族化特征,可谓开拓了“中国风”器乐民族化的音乐创作之新路。
简介:钢琴家为了体现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并努力达到作品中所要求的敲击性音响效果,采用更复杂多变的触键方式.这些触键方式使得敲击性因素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简介: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后,在教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比较单薄,没有体现出民间舞蹈的多元化特征。
简介:古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校对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自身规范化的完善与落实.音乐类期刊以其鲜明的专业性、技术性给校对工作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完善、落实音乐类期刊校对工作的规范化,是本文谈论的问题.
简介:用管弦乐队伴奏的戏剧化艺术歌曲是马勒的独创,《青年流浪者之歌》作为他的第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艺术套曲,一方面继承了以舒伯特为典范的浪漫主义利德歌曲的传统,另一方面开创了乐队化艺术歌曲的崭新形式。本文在《青年流浪者之歌》的文本分析基础上,重点将此曲与舒伯特的《冬之旅》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艺术歌曲乐队化之后的本质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创作和表演带来的影响。
简介:音乐剧是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身的现代舞台剧。从它的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剧在中国出现得较晚。由甘肃省歌剧院创作排演的中国西部音乐剧《花儿与少年》成功在北京演出。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在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和现代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化是我们现代音乐剧要走的方向和道路。一个成功的音乐剧,它所具备的要素是多重的。剧本、音乐创作、演员这些都是硬性的,同时也绝对不能忽视了音乐剧中灯光、舞美等这些从视觉与听觉中给人以冲击的效果。使它最终做到艺术享受与商业价值双赢的结果。
简介:以城镇化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深刻影响为研究背景,在分析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其具有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传统文化、区位、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方面的优势,但同时遭遇资金短缺、基础服务设施不足的劣势,面临人才短缺、城镇化质量不高的挑战。
简介: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意义的重现与开掘,是海峡两岸长期以来共同关注的议题,其中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两岸也都各自努力摸索实践了好一阵子。身为戏曲爱好者,笔者对于这个问题始终保持高度的关切,期间也曾尝试习作编过一些创新京剧,本文即以个人观察的心得及习作的体验为基础,通过实际剧作的分析,对于多年来的发展做一综述,同时更愿在戏曲现代化已蔚为风气之后,从中提出一些反省检讨与逆向思考。
简介:本文试图以声乐作品的创作及演唱现状为切入点,从以下三个部分:语言因素在歌曲创作及演唱中的逐渐淡化;口语化歌唱——人类共有的音乐叙述法则;“非结构因素”——音乐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等,并结合个例分析,论证了当前创作与演唱实践中的弊端及其根由。提出了“口语化歌唱”和创作中要重视“非结构因素”作用的新观点。
简介:胡琴与交响乐队是杨立青先生热衰于创作实践的体裁形式,本文选择作曲家公开出版的三部同类作品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管弦乐语言变迁的过程与创作经验,探讨作品渗透出的"现代中国之声"的手法与技术。
简介:近几年来,手风琴在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高校中更是发展势头迅猛。本文通过多元化、多角度地分析,阐述了手风琴在高校普及的积极意义与影响。
简介:8月12日-20日,由中国音协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和中音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三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大会在兰州西北师大敦煌艺术学院召开,来自全国110所学校的与会代表近200人。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吴雁泽、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音协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做重要发言。
简介:<正>戏曲艺术曾经是广大群众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与农村城镇化建设所引起的社会转型,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化进程较快的郊区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变异,有的正在慢慢消逝。特别是伴随着新文化
简介:本文力图从音乐传播学角度来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视听结合的传播方式。通过对迪斯尼动画电影音乐《幻想曲2000》之《蓝色狂想曲》的个案分析,力图展现音乐其视觉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简介: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是我国交响乐发展史上尤为特殊的一个时期,大多数作曲家以“革命历史题材”为创作对象,反其道而行之的作曲家王西麟却在此时创作出了一部具有风俗性与色彩性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试以王西麟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为切入点,从音乐的本体分析简要概括作曲家民族音乐元素在交响音乐创作中个性化的运用,并进行历史的审视及解读。
简介:拉魂腔也称“自由调”,是流布于苏鲁豫皖交界区域的地方戏曲样式。20世纪中叶以前,拉魂腔的表演中存在着诸多自由性艺术特征,以1953年拉魂腔定名柳琴戏为标志,随着整个戏曲界改革的全面推开,拉魂腔的自由性艺术特征在柳琴戏中逐渐消失。本文便是以拉魂腔中具有的自由性艺术特征为着眼点,分析拉魂腔自由性艺术特征的构成要素及其在柳琴戏中的固定化转型。
简介:《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梅峰导演的再创作改编为同名电影作品,将一出农场中的闹剧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当下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电影文本与原著小说的对比研究,探寻小众化的纯文学电影改编的难度、力度与向度,评析本部作品改编的完整度和超越度,理解“图像化”时代的到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文字边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简介:在新形式下,建立图书电教中心这一新体系有利于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实现音乐教育现代化。二者的合并所产生的效益为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景观。
简介:《赛芦笙》是朱践耳1981年创作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的第一乐章,力图通过作品曲式结构有独到之处,作品中充满了作曲家的复调结构思维,充满着深层次的无穷魅力。
简介:面对复杂而变换的20世纪音乐,新流派、新技法层出不穷,它们以新的结构秩序和逻辑关系为标志将自身与传统音乐相脱离。在这些新的秩序和关系中,最具结构组织力量的是“核心”概念的建立。核心音、中心和弦作为阿沃·帕特(PairtArvo,1935-)钟鸣作曲法秩序建立的起始点和归宿点,围绕着“核心”按既定的规则和模式使看似纷繁复杂的事物变得有序,并在相互运动中发挥最大作用以形成技法的主体。
殷飙古典吉他曲《十面埋伏》的民族化创作探究
论20世纪钢琴作品中敲击性因素演奏的多元化特征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实现途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音乐类期刊校对工作规范化思考
艺术歌曲乐队化的开山之作——马勒《青年流浪者之歌》创作特色探究
民族化音乐剧的探究——从音乐剧《花儿与少年》想到的
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戏曲现代化风潮下的逆向思考——从两岸创新剧作概况谈起
歌唱性口语与口语化歌唱——兼议旋律进行中的“非结构因素”
由杨立青三部胡琴与乐队作品看其管弦化语言的变迁
多元化发展,多角度思维——参加2017全国高校手风琴联盟活动有感
我院在第三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大会中喜获佳绩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演剧与公共娱乐生活变迁——以福州建新镇为例
浅析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以迪斯尼动画《幻想曲2000》之《蓝色狂想曲》为例
交响组曲《云南音诗》中民族音乐元素交响化的运用及历史评价
消失的“自由调”——拉魂腔自由性艺术特征及其在柳琴戏中的固定化转型
小众化的纯文学电影改编的难度与向度——浅析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电影改编
“图书、电教合一”是开发音乐教育资源、实现音乐教育现代化的新尝试
赋格思维民族化的新形式——试析朱践耳《黔岭素描》中《赛芦笙》乐章的结构
1+1=1:阿沃·帕特钟鸣作曲法“一体化”技法特征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