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临济录》中有“擎油■/滟”一语,中、日学者对“■/滟”进行了诠释.本文结合对“擎油”的综合考量以及“■/滟”所出之语境和相关的佛学背景,认为“擎油■/滟”均指“擎钵不动”,亦即执持油钵,不使钵油晃动.

  • 标签: 擎油
  • 简介:摘要各个国家由于文化和背景的差异,往往表现在习俗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有趣的是,这种习俗的差异有时竟然表现在对数字(numbers)的看法和理解上也各有着其他各国意想不到的偏差。比如在我国,人们大都喜欢“6”和“8”这两个数字,因为在中国人看来,“6”就代表“顺”,所以有“六六大顺”的说法;而数字“8”由于与“发”(发财)近音。有时为了要选一个带“6”或“8”的电话号码,人们不得不要多花上一笔“运气费”,而像带有诸如“6688”这样的吉祥数字的电话号码,更是身价倍增。但是反过来,中国人一般不大喜欢数字“4”,因为它与“死”近音,让人感到一种霉气。在英美国家,因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人们对某些数字的看法也有着其特定的内涵,本文主要研究了吉利数字在英美文化中的渊源以及现代欧美人为克服迷信心理所做的贡献,以此来帮助大家在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以及客观认识这些数字。

  • 标签: 数字 用法 发展 内涵
  • 简介:从结构上观察,元代的“()VP那怎么/什么”问向仍属于列项选择问范畴,只不过其后选肢是开放的,由疑问代词“怎么”、“什么”充当。这种向式由唐五代的“那?作摩?”向式发展演化而来,用来对译蒙古语里一类特殊的反诘问向,即以“”对译“ülu’u,以“那甚么”来传达向子所表达的反诘语气。

  • 标签: 元代汉语 列项选择问 (不)VP那怎么/什么
  • 简介:<正>读鲁迅的小说,我们都会感到内涵丰富、语言洗炼、隽永深刻、余味无穷。对于鲁迅作品的艺术效果,人们已经从多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和卓有成效的研究。为了进一步学习语言大师运用语言的非凡技巧和才能,本文试图从鲁迅小说中副词的精心选用这一角度来学习鲁迅高超的修

  • 标签: 修辞艺术 副词修辞 副词学习
  • 简介:“哥吃的不是,是寂寞”所引爆的流行浪潮已经渐行渐远、淡入历史,可是它的修辞性质究竟如何,却仍然众说纷纭,作为一个修辞学研究者不禁为之汗颜。

  • 标签: 寂寞 修辞学 研究者
  • 简介:讨论修辞学对象,有三个问题特别值得重视。一是出发点,二是参照系,三是作业。先说第一点。讨论问题,总得有一个出发点,确定了某个点,就应该坚持下去,至少是在同一揣文章中,不能老是变来变去。

  • 标签: 参照系 作业 修辞学
  • 简介:摘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是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遇到注意力有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给老师和家长带来很多烦恼,他们好动、淘气,经常违反纪律,学习上有很多困难,让老师和家长费尽了心血。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要发现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表现、研究其成因及矫治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更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尤其对正处于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

  • 标签: 注意力 不集中 表现 对策
  • 简介:讨论符号的任意性总绕不开现代符号学创始人之一索绪尔。虽然此前的“名实之争”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甚至更早,但索氏将这一问题与不同的符号类型连在一起,可以说是别出心裁。在他看来,语言中绝大多数词语与它们所指称的对象并无本质上的联系,只有少数词语(如象声词)例外,人们在后者身上往往可以发现某种像似性。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像似性在语言中所起的作用远大于索绪尔的描述;不仅如此,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之间实际上没有矛盾,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长期存在不足。

  • 标签: 索绪尔 皮尔斯 符号任意性 符号理据性 像似符号 指示符号
  • 简介:开拓思维卓立群─—《新中国文学词典》评介郭俊奇偶见图书馆架上多了一部《新中国文学词典》,信手翻开,竟入了迷,不惜连续花费几天时间,将整部词典浏览了一遍。阅后所获良多,深觉这是一部极有学术个性的高品位词典。由潘旭澜先生主编的这部《新中国文学词典》(江...

  • 标签: 新中国文学 开拓思维 知青文学 词典 工具书 文学期刊
  • 简介:读到《修辞学习》(90年第一期)上陈世俊《〈春蚕〉的语言艺术》一文,颇不以为然。《春蚕》自然是不朽之作,说它“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是与其特定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自然也不会大错。但这“特定的语言艺术”是什么呢?作者认为茅公“对动词、形容词、反语、镶嵌、借代运用等方面的词语下了推敲的工夫”。真的如此吗?似不尽然。作者先举了这样两个例子:(1)这时候有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正从对岸的陆家稻场上走过,跑到溪边,跨上……桥。(2)那些女人们看看他戴了那特别大箬帽似的一叠扁,袅着腰,学镇上女人的样子走着,又都笑起来了。(着重号为原文所加)

  • 标签: 语言艺术 《春蚕》 质疑 《修辞学习》 形容词 自然
  • 简介:本文对汉族儿童使用否定词""和相关的否定结构的状况进行了考察,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和相关的否定结构在句法平面的分布状况,""在语义平面的语义指向及其否定焦点的状况.

  • 标签: 否定 分布 语义指向 焦点
  • 简介:摘要本文试图从把汉语当作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角度来寻找“”和“没(有)”的判别方式,通过过往相关研究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发现动词“是”的否定式永远都为“不是”;就时体特征而言,进行体的否定表达永远都用“没(有)”,而在其它的否定句中,只要它们的对应肯定句都以完成体来表示的,则都是用“没(有)”;其它情况,诸如对经常性习惯性动作的否定、对主观的否定、对性质状态的否定以及表达认识、判断等等都用“”。

  • 标签: &ldquo 不&rdquo &ldquo 没(有)&rdquo 判别方式 肯定式 否定式
  • 简介:摘要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教”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是我国教育的宗师。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长期的教育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启迪我们现今和今后的语文教改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叶老的教诲如指路的明灯,让我获得了很多启迪。汲取叶圣陶思想,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 标签: 转换角色,自主学习 激发兴趣
  • 简介:意大利人多把本土食物视为民族认同最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这种感受有时会导向真实的爱国热情.然而,如果说意大利的美食图谱包含了诸多地区性的、地方性的成分,这些成分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某种单一的传统或为数不多的传统菜系,那么另一方,意大利人对他们“自己”的美食的集体热情暗示了一种明确而有限的想象,而意大利则是这种想象最典型的体现.意大利何以成为,又是如何成为一个价值对象,使得主体(意大利人)如罗兰·巴尔特所说的那样,“爱上”他们国家?这一对象被赋予了什么价值?本文探讨了广告这一社会文化价值的镜像和催生器,对一些相关案例进行了符号学分析,旨在揭示出大众媒体及其话语是如何生产并加强了集体的热情和表现.

  • 标签: 意大利面 认同 想象 广告 符号学
  • 简介:该研究分析了摇滚新闻业中关于假想唱片的评论。假想唱片因其特有的爆发性和似是而非的性质,成为具有启发作用的小众音乐批评。文稿还论及整个乐评写作领域的主要特征。作者选取了来自美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有代表性的(即有历史意义的、有几分名气的、特别有趣的)九个评论文本作为个案研究(从六七十年代摇滚新闻业的黄金时代直至今天;相关作者包括:格雷尔·马库斯、莱斯特·邦斯、里卡尔多·贝尔通切利、毛里齐奥·比安基尼、马西莫·库托、维托雷·巴罗尼、迪奥尼西奥·卡普阿诺、西蒙·雷诺兹和保罗·莫利、理查德·梅尔策),由此建立了一种类型,强调它们的异同点。这些评论表面上是同源物,但在意图、语境、风格和接受上却有所区别:大体上可以区分出确有其人艺术家的假想唱片与假想艺术家的假想唱片;假想唱片评论可分为意在施行传媒恶作剧的评论,以及几乎明确地旨在成为与读者共谋的游戏的评论。后一种分类以卡普阿诺的专栏《使命:它是可能的》(从2005年至2012年在《爆破》月刊上发表)作为显著例证,成为最有趣且最复杂的个案。这些评论酷似游戏且具有互文性(他们建构了一个需要专业领域知识的参照网络),反映出音乐批评(他们通过假想唱片谈论现有音乐),尤其是元批评(他们的理想读者首先本身就是音乐评论家)的规范形式;同时这些评论因强调音乐批评实践的主观、叙事及变形特征而超越了规范的音乐新闻报道。

  • 标签: 音乐批评 摇滚新闻业 评论流行音乐研究 情境主义 潜在文学 音乐恶作剧
  • 简介:Langacker在建立认知语言学基础时,主张将修辞性语言(FigurativeLanguage)看作常态的语言,并提出“应把修辞性语言与直陈性语言(LiteralLanguage)放置在同一个连续统中研究”的理念。本文结合汉语修辞学界关注的语言现象,对以Langacker为主的语法学者有关修辞性语言的观点进行梳理、评述,揭示修辞性语言的本质,为汉语修辞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 标签: 修辞性语言 直陈性语言 连续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