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科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工作压力状况等,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减缓医务人员压力、改善医院管理制度,提供有效措施和建议。方法于2017年3—10月采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综合分析儿科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及压力来源。一共纳入有效样本375例,通过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从心理契约、组织公平度、组织透明度、年龄、从业年限比较分析导致儿科医务工作者工作压力的主要压力来源,发现其中以组织公平、组织透明度、从业年限对压力的影响较大。员工感知到的压力与组织公平呈负相关(r=-0.13,P<0.05),与组织透明度呈负相关(r=-0.11,P<0.05),与从业年限呈正相关(r=0.11,P<0.05)。高压力人员所知觉的组织公平程度(M=4.71)低于低压力群体(M=5.07),高压力人员所知觉的透明度感知(M=4.47)低于低压力群体(M=4.71),高压力人员从业年限(M=11.35)高于低压力群体(M=9.18)。结论儿科医务人员工作压力感受较大,建议从医院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层面予以改进,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压力应对,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

  • 标签: 卫生人力 儿科 医务人员 工作压力 压力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专科医院5年到死亡病例的原因、影响因素及趋势,为有效减少儿童到死亡提供数据支持及策略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5年间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接诊的到死亡病例,分别对死亡儿童的性别、年龄、籍贯、死亡季节、死亡时段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儿童到死亡病例的相关特征。结果共收集到死亡病例151例,年份分布上呈逐年递减,性别上男童多于女童,年龄以1岁以内婴儿为主,外地籍贯多于上海户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死亡季节、死亡时间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推测死亡原因方面:围生期疾病占33.8%(51/151),伴严重基础疾病占39.1%(59/151),明确意外因素占14.6%(22/151),不明原因死亡占12.6%(19/151),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97,P<0.001);同时伴明确基础疾病的到死亡病例在性别、年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8,P=0.027;χ2=32.169,P<0.001);意外伤害所致的到死亡病例在年份、年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36,P=0.002;χ2=14.727,P=0.002)。结论做好围生期保健及筛查,减少早产及出生缺陷,积极宣教减少儿童意外伤害,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加强儿童转运系统,是未来减少儿童到死亡的有效策略。

  • 标签: 到院死亡 儿童 死亡原因 意外伤害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门市区120前急救医护人员掌握电除颤术现状,为全市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备现状、120急救车除颤仪配备现状、人员培训现状、急救人员对电除颤术掌握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江门市区公共场所均没有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江门市区120急救车均没有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仅配备手动监护除颤仪;被调查医院有70%的医院有对本单位的急救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计划;基层医院的急救人员对电除颤术技能掌握合格率(73.2%)显著低于二级以上医院的急救人员(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门市公共社区和120急救车均缺乏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前急救医护人员电除颤技能水平欠理想,尤其是基层单位急救医护人员,应加强规范培训。

  • 标签: 院前急救 自动体外除颤仪 电除颤 培训
  • 作者: 黄淑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江西赣州 341000
  •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实施对于脑干出血患者的作用疗效。方法:此次实验期间,共从我院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之间接收的脑干出血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相关探究工作。对其中25例患者进行现场急救,称其为研究组,另外25例患者不做现场急救干预,称之为对照组。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表现水平。结果:从恶化死亡率的角度进行统计比较,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组的治疗成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干出血的患者而言,对其采取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救治成功率,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院前急救;脑干出血;护理干预
  • 作者: 王淑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长岭县永久镇卫生院,吉林 松原131529
  • 简介:医疗护理是医院临床工作的重要部分,患者治疗与恢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护理质量的影响。但受到护理专业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医护设施设备等因素的限制,我国乡镇卫生护理质量与城市医院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乡镇卫生应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为护理人员提供培训与提升的机会,提升整体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本文主要分析乡镇卫生护理工作以及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难点,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

  • 标签: 乡镇卫生院;护理质量;质量管理;管理难点;管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基层卫生在高血压治疗方面的方法、疗效展开分析研讨,旨在推进领域研究的发展进程,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保障。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为研究期限,纳入9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平行序贯分组原则”,按照系统抽样法进行组别划分,每组归入(n=45);同时命名为A组与B组,A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案,B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增加健康教育治疗方案,而后进行相关数据的手机整理,统计分析,全情阐述。具体比对范围包括:临床疗效、血压水平、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统计学分析后可知,不同治疗方案的开展实施,均对患者影响作用积极,但B组患者在各项指标体现上,优势性更强,均显优另一组(P<0.05),值得探讨。结论:在本文实验中,有针对性的对基层卫生在治疗高血压疾病上的方法方式和效果展开分析探讨,目的在于通过对比方式,使每项治疗方案的优势性尽显,能够为患者寻求一种更高切实有效的方案策略。结局所得,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的联合应用,即有效提升了患者治疗效果,将血压水平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同时还可极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思考、肯定和推崇。

  • 标签: 基层卫生院 高血压 治疗方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接受随访情况及与治疗的关系,为提高随访治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利用χ2检验分析随访与治疗的关联。结果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共6 253例,其中6 011例接受随访,累积随访率96.13%,及时随访率94.51%。15~24岁、咨询检测发现、大专及以上学历、居住地在鲁东地区及经同性性行为感染的HIV/AIDS累积随访率和及时随访率均较高,及时接受随访的HIV/AIDS的治疗率是不及时者的5.28倍(OR=5.28,95%CI:3.51~7.95),病毒载量(VL)抑制率是其4.30倍(OR=4.30,95%CI:2.89-6.40)。结论HIV/AIDS随访及时性与其诊断基线年龄、样本来源、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及传播途径有关联。及时随访可提高HIV/AIDS治疗率及治疗效果。

  • 标签: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随访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防治措施落实后病情现状和变化趋势。方法按照国家《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的要求,2014 - 2018年,每年在江西省芦溪、上栗县分别抽取3个固定监测村和5个非固定监测村,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每个村抽取10户家庭,监测灶使用情况和食用辣椒相关行为方式,并在固定监测村开展8 ~ 12岁儿童氟斑牙和尿氟监测。结果固定监测村各年度改良灶使用率、电炊具等清洁能源使用率、改良灶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1.70、83.96、36.64,P均< 0.05),而改良灶正确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35,P > 0.05)。非固定监测村各年度改良灶使用率、电炊具等清洁能源使用率、改良灶合格率、改良灶正确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2.32、42.63、50.03、15.29,P均< 0.05)。固定监测村和非固定监测村各年度间食用辣椒正确干燥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4.068、3.436,P均> 0.05),食用辣椒正确保管率和加工前淘洗率均达到或接近100%。2014 - 2018年8 ~ 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从17.04%(106/622)下降至6.68%(90/1 347),且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 72.60,P < 0.01);各年度尿氟几何均数分别为0.77、0.74、0.71、0.74、0.72 mg/L,各年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 4.142,P > 0.05)。结论江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 标签: 监测 改炉改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四川省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健康管理现状,为健康扶贫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2018年在四川省21个市(州)分别抽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场抽查儿童健康档案,采用电话核实和实地调查等方法,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现状,及儿童监护人对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度。采用描述分析、配对t检验、χ2检验、趋势性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8年除儿童系统管理率外,贫困县反映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的指标均呈上升趋势(P<0.05);到2018年,各项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除儿童系统管理率外,贫困县反映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的指标均低于非贫困县,且大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外,贫困县反映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的指标均高于深度贫困县,但大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儿童系统管理率外,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各指标间的差距率均呈减小趋势,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监护人的满意度与儿童真实管理率(r=0.947,P=0.015)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r=0.996,P<0.001)相关。结论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取得一定成效,需制定更加有效的扶贫政策,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切实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 标签: 儿童保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贫困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人酸点燃杏仁核大鼠颞叶癫痫模型颞叶皮质中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5(USP25)的表达情况。方法将52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癫痫模型组(共39只)和假手术对照组(简称对照组,13只)。癫痫模型组建立海人酸点燃杏仁核大鼠颞叶癫痫模型,再按构建成功的时间分为3组(构建成功1 d为急性期组、构建成功7 d为潜伏期组、构建成功30 d为慢性期组,每组各13只),在观察结束时取材。对照组在杏仁核注入生理盐水,与癫痫模型组伴随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USP25在颞叶皮质中的表达及与神经元(NeuN)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共定位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USP25在颞叶皮质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注药侧颞叶皮质中,癫痫模型组USP25与NeuN的共定位阳性细胞在癫痫后期增加,USP25 mRNA及蛋白水平在癫痫发作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48、7.68,均P<0.05)。与对照组(mRNA:1.00±0.36;蛋白:1.00±0.46)比较,潜伏期组(mRNA:10.80±4.82;蛋白:1.88±0.32)和慢性期组(mRNA:12.97±4.48;蛋白:1.92±0.26)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未注药侧皮质中,USP25 mRNA及蛋白水平在癫痫发作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6.86、6.65,均P<0.05)。结论颞叶皮质中USP25的表达在癫痫大鼠潜伏期后增加,提示去泛素化通路参与颞叶癫痫的慢性病理过程。

  • 标签: 癫痫,颞叶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5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睡眠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1年6—12月在青海红十字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行多导睡眠监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诊断为重度OSAHS(AHI≥30次/h)的66例高原(海拔在1 800~4 193 m)居住≥1年的患者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与试验组性别、年龄、民族、居住海拔等一般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最终纳入48例AHI<5次/h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25(OH)D水平及其缺乏程度;将试验组按25(OH)D水平,分为严重缺乏组[25(OH)D≤10 μg/L]、缺乏组[(10 μg/L<25(OH)D≤20 μg/L)]及非缺乏组[(25(OH)D>20 μg/L)],比较三组间睡眠参数的差异;对可能影响重度OSAHS患者25(OH)D水平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14例居住在高原至少1年的成年人,其中试验组66例,对照组48例,试验组及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存在25(OH)D不足(≤30 μg/L),两组25(OH)D水平[(13.13±4.05)比(13.68±4.60)μg/L,P=0.507]及缺乏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中,25(OH)D非缺乏组,快眼动(REM)睡眠时间及占比(REM%)、睡眠期觉醒时间均显著低于严重缺乏组(均P<0.05),25(OH)D非缺乏组睡眠效率均显著高于严重缺乏组及缺乏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试验组25(OH)D水平与血清钙离子水平(r=0.293,P=0.017)和睡眠效率(r=0.309,P=0.011)均呈正相关,与年龄(r=-0.298,P=0.015)、REM睡眠时间(r=-0.401,P=0.001)、REM%(r=-0.421,P<0.001)、睡眠期觉醒时间(r=-0.362,P=0.003)均呈负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高原重度OSAHS中血清钙离子、REM睡眠时间、高血压病史是25(OH)D水平高低的预测因素。结论高原重度OSAHS患者睡眠监测指标与血清25(OH)D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REM睡眠时间延长,25(OH)D水平越低;同时高原重度OSAHS患者中,共患病高血压与25(OH)D水平也有一定关系。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高原 25羟维生素D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1,25二羟维生素D3[1,25 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 ]及其可溶性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在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探讨其在该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布鲁氏菌病患者21例(布病组),将布病组又分为骨关节受累组(14例)和无骨关节受累组(7例);选取同期我院门诊体检健康者2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布病组及对照组血清中1,25(OH)2D3及VDR的水平,分析其在布鲁氏菌病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布病组患者血清中1,25(OH)2D3及VD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4.84(177.90,286.72)] pg/mL比[286.05(272.15,304.67)] pg/mL,[2.28(1.81,2.91)] ng/mL比[4.07(1.99,6.77)] ng/mL,z值分别为-2.46,-2.19,P值均<0.05)};与骨关节受累组相比,无骨关节受累组患者血清1,25(OH)2D3及VDR水平都有所升高,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鲁氏菌病组血清中1,25(OH)2D3及VDR表达水平下降,推测维生素D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布鲁氏菌病的病理改变。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1,25二羟维生素D3 维生素D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温体外循环辅助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主动脉瓣病变手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常温体外循环辅助胸骨上段单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25例患者与低温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前者作为微创手术组行胸骨上段小切口呈"J"型锯开胸骨,术中行常温体外循环辅助;后者作为常规手术组行常规胸骨正中中低温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其中微创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与常规手术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50.0±6.8)、(69.5±9.7) min]长于常规手术组[(45.8±7.2)、(65.0±8.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0、2.052,P均<0.05);微创手术组输注红细胞量、血浆量、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术后24 h C反应蛋白浓度、术后24 h总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及引流管保留时间[85.1(42.3,181.3) ml、108.5(79.4,173.8) ml、186.4(132.6,307.6) ml、(4.2±0.8) cm、130.0(88.1,224.3) ml、14.2(9.8,17.1)×109/L、14.0(9.9,23.2) mg/L、186.6(135.3,302.1) ml、3.7(2.3,6.8) h、25.2(20.6,35.6) h、31.2(26.4,41.9) h]低于常规手术组[354.2(150.2,507.2) ml、211.9(119.2,281.5) ml、378.4(220.9,496.5) ml、(13.8±6.5) cm、365.8(171.8,511.3) ml、20.4(13.6,24.7)×109/L、28.6(14.4,39.3) mg/L、405.1(185.3,570.1) ml、7.7(4.2,10.2) h、52.8(30.8,69.3) h、57.2(37.6,71.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值分别为Z=3.393、2.696、2.781,t=7.329,Z=3.151、2.638、2.493、2.597、2.472、3.254、3.338;P均<0.05)。微创手术组住院费用与常规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与常规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3/25)与44%(1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常温体外循环辅助在胸骨上段单切口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中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微创心脏手术 常温体外循环 主动脉瓣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MVC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9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患者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糖尿病组(50例)和微血管病变组(148例),对两组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不同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5羟基维生素D<50 nmol/L组(121例)和25羟基维生素D≥50 nmol/L组(77例),对两组患者MVCD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发生MVC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微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44.1±19.0)nmol/L与(50.9±20.1) n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6,P<0.05)。25羟基维生素D<50 nmol/L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分别为37.2%(45/121)、43.0%(52/121)、54.5%(66/121),25羟基维生素D≥50 nmol/L组分别为20.8%(16/77)、16.9%(13/77)、32.5%(25/7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50、14.530、9.231,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5羟基维生素D为发生MVCD的保护因素[OR(95%CI):1.081(1.030~1.197),P=0.003]。结论MVCD的发生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有关,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是MVCD发生的保护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微血管病变 25羟基维生素D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itrin缺陷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NICCD)的临床特征及SLC25A13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NICCD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生化指标、SLC25A13基因突变和预后。结果18例患儿均来自北方地区,初诊日龄为(63.4±19.5)d,临床表现包括黄疸(100%)、浅色大便(38.9%)、生长落后(27.8%)等。所有患儿均存在胆汁淤积,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和甲胎蛋白均升高,血清白蛋白均降低,伴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94.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72.2%)、凝血酶原时间延长(88.9%)、高乳酸血症(83.3%)、低血糖(77.8%)、贫血(66.7%)等多种生化异常。血串联质谱均以瓜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升高为特点,70%(7例/10例)尿气相色谱存在4-羟基苯乳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升高。年龄与总胆汁酸呈负相关(r=-0.469,P=0.049),与血氨、苏氨酸、甲硫氨酸、鸟氨酸、酪氨酸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2、0.690、0.698、0.678、0.769,P均<0.05)。共检出16种SLC25A13基因突变,c.851_854del(33.3%)和c.1638_1660dup(19.4%)最常见,c.1841+3_1841+4del、c.980_981del(p.E327Vfs*45)和c.602A>T(p.E201V)是未报道的新突变。随访的17例患儿中1例死亡、16例生化指标在1岁内正常。结论特征性生化改变有助于NICCD的早期识别。该病尽早治疗预后多良好。c.851_854del和c.1638_1660dup是北方地区SLC25A13基因的高频突变。

  • 标签: Citrin缺陷症 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 SLC25A13基因突变 串联质谱 气相色谱
  • 作者: 李胜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8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3期
  • 机构: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江苏南京211800
  • 简介:目的:分析严重创伤骨折患者的120前急救护理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80例因严重创伤骨折由我120指挥调度中心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采用抽签法的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在前急救过程中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40例患者在前急救过程中接受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关节肿胀情况、关节活动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关节肿胀度和关节活动度变化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休克和二次损伤发生率也要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严重创伤骨折患者的120前急救过程中施行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能够促进患者关节肿胀情况的改善,能够提升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严重创伤骨折;120院前急救;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的区间转交接记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病房进行院区间转运的患者,分析患者转运质量、患者转运不良事件情况、护士使用满意度。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转运过程中未发生跌倒、管路滑脱、意外伤害等不良事件;转交接质量总均分为(6.47±0.68)分,转交接质量较好;护士对转运记录单使用满意度得分为(88.12+12.62)分,整体得分较高。结论基于SBAR模式的区间转交接记录单符合临床情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提升患者转交接质量及保证患者转交接安全。

  • 标签: SBAR模式 转运 转交接记录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血管闭塞性卒中(LVO)的前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六安市人民医院、发病24 h内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 ≥ 8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判定的有无大血管闭塞为参照标准,分为有大动脉闭塞组及无大动脉闭塞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疾病史、生活史、用药史)、NIHSS的各单项评分、入院时的血压值,并将筛选出来的因素与一些常用的预测LVO的量表进行比较。结果纳入急性脑卒中患者761例,均发病在24 h内,NIHSS评分 ≥ 8分;大血管闭塞组228例,非大血管闭塞组533例。两组中的房颤[比值比(OR)5.230,95%可信区间(95%CI)3.400~8.043,P < 0.001]、收缩压(SBP)≤ 170 mmHg(OR 5.181,95%CI 3.327~8.068,P < 0.001)的比例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收缩压 ≤ 170 mmHg与LVO显著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颈内动脉 梗死,大脑中动脉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卒中 心房颤动 收缩压 急救医疗服务 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