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科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其家庭亲密度、人生意义感的相关性,为改善其对老年人态度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对山东省3所高校的385名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Kogan老年人态度量表(KAOPS)、家庭亲密度分量表和人生意义量表(MLQ)进行调查。本科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家庭亲密度、人生意义感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本科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85份,回收有效问卷348份,有效回收率为90.39%。结果本科护生KAOPS得分为(165.58±23.24)分,家庭亲密度分量表得分为(70.16±9.75)分,MLQ得分为(52.84±9.58)分。家庭亲密度分量表得分、MLQ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本科护生KAOPS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呈正相关(r值为0.190~0.450;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有无老年护理实践经历、是否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与老年人关系、家庭亲密度、人生意义感是本科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30.1%。结论本科护生对老年人总体持积极态度,但仍有待提高,未来应加强本科护生家庭亲密度与人生意义感的干预性研究,从而引导本科护生对老年人持更积极的态度,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及功能连接分析对不同程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早期大脑皮层功能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轻、中度HIE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选择同期收治的无脑损伤足月儿为对照组。3组患儿生后72~96 h采集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分析4个频段(delta、theta、alpha、beta)各通道平均PSD谱密度及全脑PSD,于8个频段(delta、theta、alpha1、alpha2、beta1、beta2、beta3、beta4)使用孤立有效相关(the imaginary part of coherency,ICOH)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将PSD和ICOH值在3组间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轻度HIE组20例、中度HIE组15例及对照组30例。PSD分析显示,中度HIE组theta、alpha、beta频段在FP1、FP2、C3、C4、Fz、Cz、Pz、F3、P4通道较轻度组和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delta频段在以上各通道未见类似改变(P>0.05);轻度HIE组仅在P4通道theta频段、Cz通道alpha频段低于对照组(P<0.05);中度HIE组全脑平均PSD在各频段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轻度HIE组全脑平均PS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OH分析显示,中度HIE组脑功能连接低于对照组,主要集中在delta频段;与轻度HIE组比较,中度HIE组功能连接在delta、theta、alpha1及alpha2频段明显减低;而轻度HIE组与对照组比较,仅在delta、alpha1频段有较少的ICOH差异。结论新生儿delta、theta、alpha频段PSD及ICOH可以定量分析HIE患儿脑功能状态,中度HIE患儿早期出现明显的皮层功能落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结合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4~20 ng/mL患者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进行直肠超声和剪切波超声检查的患者(PSA为4~20 ng/mL)64例,在常规穿刺基础上对弹性成像高度可疑区穿刺,穿刺结果送病理检查,同时结合PSAD做统计分析。结果64例前列腺癌患者检出率为45.3%(29/64),SWE>35 kPa组检出率为72.7%(24/33),SWE<35 kPa组检出率为16.1%(5/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WE与PSAD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的阳性率,且可降低患者穿刺活检次数。
简介:摘要神经突方向离散度和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是一种新型的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可用于量化神经树突和轴突微观结构的复杂性,从而获取神经纤维的形态学信息。与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相比,此类神经突指标对脑组织微观结构的评估更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减退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过NODDI技术可以评估AD患者神经系统微观结构的复杂性。现就NODDI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A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12个月角膜不同区域上皮下神经的修复情况和角膜透明度的差异。方法队列研究。收集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眼(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10.00 D)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女性16例(32只眼),男性14例(28只眼);年龄(22.46±3.15)岁,按手术方式分为SMILE组(10例)、FS-LASIK组(11例)、LASEK组(9例),于术后12个月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不同区域上皮下神经的修复情况,并通过ACCMetrics软件分析其形态学参数,包括神经纤维密度(CNFD)、主要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NBD)、神经纤维长度(CNFL)、总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TBD)和神经纤维宽度(CNFW);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对角膜不同直径范围内的光密度进行检测。各组间神经形态学参数、角膜光密度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Turkey真实显著差(HSD)检验。结果术后12个月,3种术式角膜各区域内的CNF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FS-LASIK组及LASEK组上方角膜切口周围的CNBD分别为(7.81±7.93)、(9.61±7.18)、(21.25±15.55)个/mm2;CTBD分别为(22.00±16.02)、(24.44±11.42)、(54.37±22.13)个/mm2,LASEK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SD=2.823,-3.010,3.053,-3.048;P<0.01);3个组CNFL分别为(9.19±3.25)、(12.88±3.52)、(15.75±2.36)mm/mm2,SMILE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D=-3.151,-4.418;P<0.01)。SMILE术后直径12 mm内角膜的光密度为14.06±1.36,低于其他2种术式(HSD=-6.031,-5.519;P<0.01)。结论高度近视眼行SMILE术后12个月,角膜上方切口周围的神经修复情况略差于FS-LASIK和LASEK,但其他区域的神经修复情况存在一定的优势;SMILE术后角膜透明度更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68-276)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跟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于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对15 391名6~16岁儿童开展基线调查,2019年对其进行随访调查。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血清25(OH)D和跟骨超声骨密度(BMD)。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随访期跟骨BMD及其变化的关系。结果纳入分析的10 914名儿童的年龄为(11.5 ± 3.3)岁,男童占49.6%,基线25(OH)D水平为(35.4 ± 12.0 )nmol/L,缺乏率为36.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奶制品摄入、维生素D补充、钙剂补充、体力活动、青春期发育状态和基线跟骨BMD Z值后,25(OH)D每增加10 nmol/L,随访时点跟骨BMD Z值增加0.01(P=0.041),2年间发生跟骨BMD Z值下降的OR=0.96(95%CI: 0.93~1.00),P=0.030;相对于维生素D充足,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的儿童随访时点跟骨BMD Z值下降0.03(P=0.307)和0.06(P=0.046),2年间跟骨BMD Z值下降的风险分别增加15%(P=0.037)和21%(P=0.006),趋势P值均<0.05。结论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跟骨BMD密切相关,维生素D充足的儿童倾向于获得更高的BMD水平。倡导儿童青少年维持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加强营养与运动,促进骨骼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高度近视(HM)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血管密度及视盘形态学特点,分析血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3─12月就诊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的HM合并POAG患者24例(44眼),按视野平均偏差(MD)值将其分为早期POAG组(13例,20眼)和中晚期POAG组(15例,24眼),同时选取单纯HM 37例(5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及结构参数,眼底照相计算视盘椭圆度并行视野检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血管密度、结构及视野参数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各指标与MD及视盘椭圆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M合并POAG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中心凹深层血管密度及旁中心凹浅层血管密度降低(F=86.340、18.620、42.757,均P<0.001),并随病程的进展而加重。早期POAG组与对照组视盘椭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中晚期POAG组视盘椭圆度小于对照组和早期PO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8)。与MD相关性最高的参数是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r=0.782,P<0.001),其次是平均神经节细胞层(GCC)厚度(r=0.621,P<0.001)、旁中心凹浅层毛细血管密度(r=0.621,P<0.001)、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r=0.599,P<0.001)、中心凹深层毛细血管密度(r=0.420,P=0.002)。视盘椭圆度与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r=0.318,P=0.002)、视盘面积(r=0.405,P<0.001)、平均RNFL厚度(r=0.476,P<0.001)、平均GCC厚度(r=0.375,P<0.001)呈正相关。结论:HM合并POAG血管密度的降低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低于平均RNFL及GCC厚度,视盘椭圆度与血管密度的降低及结构损伤存在相关性。OCTA可用于HM合并POAG的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比值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18~45岁)以及同期体检中心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和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G/HDL-C比值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12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病例组男性89例(79.5%),女性23例(20.5%);对照组男性49例(81.7%),女性11例(18.3%)。病例组基线TG(P=0.002)、HDL-C(P=0.001)以及TG/HDL-C比值(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TG/HDL-C比值较高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以第1四分位数组为参照,第3四分位数组:优势比3.14,95%可信区间1.11~8.87,P<0.001;第4四分位数组:优势比3.87,95%可信区间1.24~12.09;P<0.001)。结论TG/HDL-C比值较高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41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患者和22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磁共振平扫和NODDI,量化分析PD患者壳核(putamen)的变化,在组间比较壳核的细胞内体积分数(en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ic)、方向分散指数(orientation dispersion index,ODI)和各向同性体积分数(volume fraction of the isotropic compartment,Viso)。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PD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PD患者壳核中的Vic、ODI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PD患者壳核中的Vic值的变化与PD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壳核中的Vic值是PD的独立预测因子。在ROC分析中,患者对侧壳核中的Vic显示出最佳的诊断性能。结论NODDI可能有助于诊断PD。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C/HDL)对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1 983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收集患者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在2年随访期内,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6例,发生率为1.82%(36/1 983)。男性冠心病患者TC/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曲线关系,其折点为3.84,在TC/HDL<3.84时,TC/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负相关,TC/HDL每增加一个单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降低72%(P=0.049);在TC/HDL>3.84时,TC/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相关性(P=0.267)。女性冠心病患者TC/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曲线关系,其折点为2.81,在TC/HDL<2.81时,TC/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负相关,TC/HDL每增加一个单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降低99%(P=0.019),在TC/HDL>2.81时,TC/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相关性(P=0.110)。结论TC/HDL在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中具有不同的阈值,这对于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各成像参数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宫颈癌分级中的诊断价值,并探讨IVIM各参数与MVD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根据宫颈癌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G1)组、中分化(G2)组及低分化(G3)组。患者均行IVIM-MR检查且具有手术病理蜡块存储的条件,IVIM参数包括慢扩散系数(D)、快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剂标记宫颈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参数在三组间的差异,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IVIM各参数、MVD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IVIM参数和MVD间的相关性。结果IVIM各参数中,D值、D*值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癌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3),其中D值在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1与G2组间比较,P=0.032;G1与G3组间比较,P=0.008,G2与G3组间比较P=0.047),D*值在G1及G3分化组间(P=0.003)、G2及G3分化组间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D值随分化级别增高数值减低,D*值随分化级别增高数值逐渐减低。MVD在三组组间比较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G1与G2组间比较P=0.002,G1与G3组间比较,P=0.001,G2与G3组间比较P=0.004),IVIM各参数仅D*值与MVD呈直线相关(r2=-0.5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M和MVD对宫颈癌分级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IVIM参数D*可以用于对肿瘤MVD的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获取一般临床资料,计算TyG指数,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和总股骨BMD,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yG指数与BMD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TyG指数与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822例研究对象,在老年男性T2DM患者中,校正潜在影响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及总股骨BMD均呈正相关关系(β=0.465、0.348、0.317,P=0.004、0.031、0.022);在老年女性T2DM患者中,TyG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及总股骨BMD的相关性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老年男性T2DM患者中,校正潜在影响因素后,TyG指数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OR=0.349,95%CI:0.144~0.846,P=0.020);在老年女性T2DM患者中,TyG指数与骨质疏松的患病风险则无明显关联(OR=1.748,95%CI:0.782~3.912,P=0.174)。结论在老年男性T2DM患者中,用于评估胰岛素抵抗的TyG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和总股骨BMD密切相关,是骨质疏松患病的保护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有中心视野缺损(CVFDs)与周边视野缺损(PVFDs)的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6—12月首次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的早期POAG患者66例66眼,根据视野缺损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CVFDs组25例25眼和PVFDs组41例41眼,同期纳入性别、年龄和屈光度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5人55眼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采用Humphrey视野计进行24-2视野检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黄斑区6 mm×6 mm范围内的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根据ETDRS环将视网膜分为3个环9个区域,测定中心、内环(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和外环(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血流参数。评估并比较CVFDs组与PVFDs组患者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变化及其与视野缺损部位的关联。结果健康对照组、CVFDs组和PVFDs组受检眼黄斑区总体血管密度分别为18.20(17.50,18.50)、17.10(16.30,17.85)和17.20(16.25,17.90)mm/mm2,总体灌注密度分别为0.45(0.43,0.46)、0.42(0.40,0.44)和0.43(0.40,0.44)mm2/mm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0.84、16.15,均P<0.001),其中CVFDs组和PVFDs组黄斑区总体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患者受检眼黄斑区外环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VFDs组受检眼外环各区血管密度和外环上方、下方及鼻侧灌注密度均下降,PVFDs组外环上方、下方和颞侧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VFDs组外环鼻侧灌注密度低于PVF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早期POAG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均明显降低,具有CVFDs的早期POAG患者黄斑区外环鼻侧灌注密度低于PVFDs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椎体之间和椎体内不同区域骨密度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21~69岁。10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5个年龄组,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在L1~S1椎体CT正中矢状位影像选择松质骨范围最大的区域测量其HU值,进而将L1~5椎体自上而下三等分,分别测量每一等份内松质骨的HU值;基于腰椎MRI,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对比5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不同年龄组间及同一年龄组内L1~5不同椎体间的松质骨HU值,分析同一腰椎节段上、中、下不同区域椎体松质骨HU值;观察不同Pfirrmann分级的腰椎间盘上位与下位椎体松质骨HU值的变化趋势。结果各年龄组间患者的性别分布、体质量指数、病变节段、术前腰椎侧凸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密度HU值在L1~5各椎体之间并未表现出梯度差异,随着年龄增长L1~5椎体HU值表现出下降趋势。L1~5椎体内部存在骨密度梯度变化,上、中、下1/3椎体松质骨HU值依序增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0例500个椎间盘中,Pfirrmann分级Ⅰ级4例、Ⅱ级204例、Ⅲ级186例、Ⅳ级93例、Ⅴ级13例;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松质骨HU值随着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升高而减小,而上、下位椎体松质HU值差值则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46、5.25、20.39,P值均<0.01)。结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不同椎体之间骨密度无梯度差异,而各腰椎椎体内部骨密度HU值表现出从头端向尾端增加的趋势。骨密度下降以及上下相邻椎体松质骨骨密度梯度的较大差值对于椎间盘退变可能具有病因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NFH)不同部位的骨密度以及骨转换标志物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骨科住院诊断为非创伤性ONFH的患者共150例278髋(坏死组),男92例、女58例,平均年龄为(40.9±9.5)岁,其中酒精性ONFH 43例,特发性ONFH 23例,激素性ONFH 84例,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Ⅱ期84例,Ⅲ期ARCO 66例。收集同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骨密度检查的健康人群共101例(对照组),男61例、女40例,平均年龄为(41.9±10.7)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2组股骨颈、腰椎(L1~L4)、髋关节的骨密度值,抽血检测2组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Ⅰ型胶原降解产物(β-CTx)及碱性磷酸酶(ALP)等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坏死组的股骨颈骨密度值[(0.97±0.15) g/cm2]高于对照组股骨颈骨密度值[(0.91±0.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8,P=0.002),坏死组髋关节骨密度值[(0.94±0.12) g/cm2]、腰椎骨密度值[(1.11±0.14) g/cm2]与对照组髋关节骨密度值[(0.96±0.14) g/cm2]、腰椎骨密度值[(1.12±0.15) g/cm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8、-1.461,P=0.584、0.145);坏死组患者血清P1NP[(65.44±28.64) ng/mL]、ALP[(68.89±19.15) U/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P1NP[(56.82±23.49) ng/mL]、ALP[(59.64±23.72) U/L],而血清β-CTx[(0.54±0.27) ng/mL]水平低于对照组[(0.62±0.29)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08、3.404、-2.095, P=0.010、0.001、0.037)。(2)坏死组中酒精性ONFH股骨颈骨密度值[(1.02±0.15) g/cm2]高于激素性ONFH[(0.96±0.14) g/cm2]与特发性ONFH[(0.93±0.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4,P=0.021);3种坏死类型间腰椎与髋关节的骨密度值、血清P1NP 、β-CTx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酒精性ONFH血清ALP[(76.09±18.36) U/L]水平高于激素性ONFH[(65.49±18.8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坏死组中ARCO Ⅱ期患者股骨颈骨密度[(0.95±0.15 )g/cm2]低于ARCO Ⅲ期[(1.00±0.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6,P=0.020),腰椎与髋关节骨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ARCO Ⅱ期患者血清P1NP[(70.24±32.11) ng/mL]、血清β-CTx水平[(0.60±0.27) ng/mL]均高于ARCO Ⅲ期[(59.33±22.26) ng/mL、(0.47±0.25) ng/mL]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4、2.985,P=0.015、0.003),两期患者血清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非创伤ONFH的坏死周围区域骨密度可能会升高,且随着病情的进展,坏死部位的修复,坏死周围区域的骨密度呈上升趋势。而在不同坏死类型中,酒精性ONFH周围区域骨密度增高最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骨密度对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血液科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98例绝经后R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前臂(左侧)和中轴(腰椎和左髋部)骨密度等指标,并采用健康评价表(HAQ)进行评估。探讨中轴骨密度与前臂骨密度的关系,前臂骨密度诊断腰椎和左髋部骨质疏松的最佳T值,以及可能影响前臂骨密度的因素。结果在98例绝经后RA患者中,腰椎骨密度(0.92 ± 0.17)g/cm2,T值- 0.7 ± 0.4;左髋部骨密度(0.80 ± 0.15)g/cm2,T值- 1.2 ± 1.1;前臂骨密度(0.36 ± 0.13)g/cm2,骨矿含量(0.72 ± 0.23)g/cm,T值- 2.3 ± 1.8。中轴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骨密度正常15例(15.31%),骨密度异常83例(84.69%);腰椎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骨密度正常36例(36.73%),骨密度异常62例(63.27%);左髋部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骨密度正常19例(19.39%),骨密度异常79例(80.61%)。前臂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骨密度正常24例(24.49%),骨密度异常74例(75.51%)。中轴骨密度正常患者与中轴骨密度异常患者、腰椎骨密度正常患者与腰椎骨密度异常患者及左髋部骨密度正常患者与左髋部骨密度异常患者相比,年龄均明显低,前臂骨密度、骨矿含量和T值均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前臂骨密度诊断腰椎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2(95% CI 0.795~0.913),最佳T值为- 2.46,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5.48%;前臂骨密度诊断左髋部骨质疏松的AUC为0.849(95% CI 0.802 ~ 0.908),最佳T值为- 2.32,敏感度为73.68%,特异度为83.54%。前臂骨密度正常患者年龄、病程、HAQ积分明显小于前臂骨密度异常患者[(50.21 ± 11.92)岁比(58.45 ± 14.13)岁、(6.95 ± 2.41)年比(9.73 ± 3.17)年和(1.14 ± 0.36)分比(1.63 ± 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者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HAQ积分为影响绝经后RA患者前臂骨密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829、2.347和3.732,95% CI 1.123~2.980、1.244~4.428和1.160~12.003,P < 0.05或<0.01)。结论前臂骨密度可以作为筛查绝经后RA患者中轴骨质疏松的辅助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60例胃癌患者根治术后的无病生存(D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MMP-2蛋白和CD105标记的MVD表达,探讨MMP-2和MVD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MMP-2蛋白阳性率为75%(45/60),癌旁正常组织中为1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68,P<0.05)。胃癌组织中MVD值为32±5,癌旁正常组织中为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长径、肿瘤部位、OS时间、DFS时间的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的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和肿瘤部位的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105标记的MVD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肿瘤长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OS时间、DFS时间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105标记的MVD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胃癌组织中,MMP-2蛋白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198,P=0.027)。结论MMP-2蛋白表达和MVD在胃癌组织中升高,在胃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协同参与胃癌的恶性进程,是胃癌的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特点及其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科自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8例予血管内治疗后行平板CT检查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依据其是否存在局部平板CT高密度征及是否发生出血转化进行分组,对比高密度征组与非高密度征组、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患者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平板CT高密度征与出血转化的关联性;进一步分析高密度征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形态特点及分布,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术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为41.0%(32/78)。与非高密度征组相比,高密度征组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明显更高(6.5% vs. 53.1%),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显更高[2.0(1.0,3.0)分 vs. 3.9(3.0,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25.6%(20/78)。与非出血转化组相比,出血转化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更高(31% vs. 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板CT高密度征是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23,95%CI:1.125~2.358,P=0.000)。(3)脑皮质及皮质下、基底节区、蛛网膜下腔中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2.5%(4/32)、40.6%(13/32)、21.9%(7/32),出血转化发生率分别为75%(3/4)、53.8%(7/13)和57.1%(4/7),3个月mRS评分平均分别为4.5、3.0和4.0分;另有8例(25%)患者出现血管内平板CT高密度征,其出血转化发生率高达87.5%(7/8),3个月mRS评分均≥4分。(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开通时间≤6 h是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出血转化的保护因素(OR=0.687,95%CI:0.193~0.936,P=0.044)。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提示出血转化高风险及较差预后,尤其是于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域和血管内区域出现者;尽量缩减血管开通时间或许可减少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