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战略意义决定了中国—东盟新闻报道的宣传价值取向,媒体应从宣传的角度来确立中国—东盟新闻报道的思路和方法,把宣传价值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东盟报道的新闻特点,要处理好宣传与新闻、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 标签: 中国—东盟新闻报道 价值取向 宣传价值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 简介: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媒体的对华报道显著增多。与此同时,对华负面报道和恶意炒作却日益严重,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也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对中印关系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 标签: 印度媒体 反华报道 中印关系
  • 简介:研究尼泊尔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事件和倾向等,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尼泊尔的形象,从而指导增进两国间官方和民间友好往来,使中国掌握对尼政策的主动权。本文整理尼泊尔主流报纸和涉华报道的大量数据,运用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培养分析理论和新闻学中的客观报道原则理论对尼泊尔主流报纸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从中得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的政策启示。

  • 标签: 尼泊尔 涉华报道 对尼政策
  • 简介:自菲律宾于2013年1月提起仲裁程序以来,南海仲裁案成为国内外媒体追踪报道的热点话题。查明国际主流媒体关于此案的报道情况。梳理其常用报道手法,界定报道中常见的事实错误,比较总结其与中国官方媒体的对抗焦点,显然有助于我国在最终裁决出台后做好关于该案的外宣工作。2013—2015年间域外主流媒体报道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它们共采取了先声夺人、片面报道、曲解事实等八种报道手法,存在中国主张整个南海的主权等八个常见事实错误,与中国官方媒体在案件起因、中方立场政策合法性等六个方面存在直接的观点对抗。国际主流媒体对该案的报道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片面性、误导性,影响国际社会对案件形成客观认知。严重削弱了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国际话语表达。我国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基本原则,积极采取必要和适当措施,加强该案的外宣工作,努力将该案对我国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 标签: 国际主流媒体 南海仲裁案 报道手法 国际话语
  • 简介:近年来,南海议题持续发酵,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重大热点。如何更有效地应对涉南海问题国际舆论挑战、掌握国际话语权,成为摆在我国媒体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作为西方新闻学界一种影响深远的学说,议程设置理论有助于揭示西方媒体在南海问题上设置的议程及其特点、运作机制等。该理论也能为我国媒体涉南海报道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拟在议程设置理论框架下,分析我国主流媒体、自媒体涉南海报道特点及优劣势,结合涉南海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形势,针对如何转变报道思维、加强议程设置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宣传管理机制等提出建议。

  • 标签: 议程设置 南海 国际话语权
  • 简介:本文聚焦2016年7月13日至28日美国全国性和地方媒体对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114篇,通过分析样本在呈现南海仲裁结果的过程中的媒介框架的运用,考察了其是如何在报道南海仲裁案中差异化地建构美、中两国的"我—他"国家身份。研究表明,美国通过将"自我"再现为"国际规则的维护者"、正义的"我者",扶正了本国在亚太区域的作为"霸权国"身份的合法性;同时通过负面化地将中国建构为"规则的破坏者"、危险/不确定的"他者",定义了中国作为区域秩序"挑战国"的身份。其中,美国媒体在建构"自我"与"他者"的两类国家身份建构方面有以下特点:一是凸显美国"霸权国"国家身份对现行秩序结构的建设性功能;二是建构中国这一新兴力量在观念意图上与国际现行主导性规范的对立性;三是强调东南亚盟友的弱国身份,强调"自我"作为区域平衡力量的重要性。在市场利益之外,美国媒体对于国际事件进行框架化报道也是国家行为体基于对于某种国际或国内构成性规范的认同,通过国际传播新闻框架来建构和强化规范共识的过程。

  • 标签: 美国媒体 国家身份 南海仲裁 新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