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mucosal Schwann cell hamarto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检索福建省肿瘤医院近3年消化道内镜活检可疑病例,重新观察组织形态学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定满足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诊断标准病例并收集患者内镜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在检索出的150例可疑病例中,3例内镜活检病例符合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诊断。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52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或由体检发现,均不伴随NF1等综合征。内镜检查均表现为肠道单发广基半球形隆起,直径2~6 mm。镜下观察病变位于固有层,无包膜,境界不清,由增生的梭形细胞围绕隐窝散在分布,细胞边界不清,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呈细长或波形,染色质细腻,偶可见小而不明显的核仁,未见明显核异型及核分裂象。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呈弥漫强阳性。结论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神经源性良性病变,临床症状及内镜下无特异性表现,不伴随遗传性癌症综合征,结合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准确诊断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可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及遗传性疾病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追加治疗(放化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9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食管鳞状细胞癌ESD治疗,病理证实肿瘤浸润至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的97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ESD术后是否追加治疗分成追加治疗组(57例)和未追加治疗组(40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2组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差异(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追加治疗组中,15例追加食管癌根治术,无一例肿瘤转移,但有1例死于食管癌术后上消化道出血;42例追加放化疗,无一例死亡,但有3例肿瘤转移。未追加治疗组中,有13例出现食管癌局部复发,有2例死于食管癌复发,有1例死于脑卒中。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追加治疗组无复发转移生存率明显高于未追加治疗组(P=0.001)。结论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ESD术后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或放化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橡皮圈腔内牵拉法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因直肠内分泌瘤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49例患者,其中2016年1月—2018年5月行常规ESD的患者32例(非牵拉组),2018年6月—2019年12月行橡皮圈腔内牵拉ESD的患者17例(牵拉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信息、ESD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牵拉组和非牵拉组在年龄、性别及病变大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牵拉组ESD操作时间为(13.76±5.71)min,非牵拉组ESD操作时间为(22.99±10.32)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8,P=0.001)。牵拉组未发生术后并发症,非牵拉组有3例出现穿孔,但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结论橡皮圈腔内牵拉法辅助ESD,可以安全完成ESD操作并有效提高剥离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的临床、内镜和组织学特点。方法2017年1—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镜中心行常规胃镜检查,胃镜下发现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的177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量表(GERD-Q)评分结果分成2组,即HGMUE组(GERD-Q<8分,n=101)和HGMUE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HGMUE+GERD组,GERD-Q≥8分,n=76),对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177例HGMUE患者中,男111例(62.71%)、女66例(37.29%),合并GERD 76例(42.94%)、未合并GERD 101例(57.06%),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54.24%(96/177)],其次为咽部异物感[48.59%(86/177)]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48.59%(86/177)]。HGMUE组中,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42.57%(43/101)],其次为咽部异物感[33.66%(34/101)]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27.72%(28/101)];HGMUE+GERD组中,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的发生率最高[76.32%(58/76)],其次为持续清嗓[69.74%(53/76)]和咽部异物感[68.42%(52/76)]。共检出177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胃镜下通常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少数稍凸出周边平面,单发132例(74.58%)、2处病灶38例(21.47%)、3处及3处以上病灶7例(3.95%),小病灶(最大直径<0.5 cm)37处(20.90%)、中等大小病灶(最大直径在0.5~1.0 cm)74处(41.81%)、较大病灶(最大直径>1.0 cm)66处(37.29%)。有30例[16.95%(30/177)]接受了活检组织学检查,胃底腺为主型15例[50.00%(15/30)]、幽门腺为主型8例[26.67%(8/30)]、混合型6例[20.00%(6/30)]、剩余1例[3.33%(1/30)]为鳞状上皮,20例[66.67%(20/30)]免疫组化H+/K+-ATP酶阳性、10例[33.33%(10/30)]免疫组化H+/K+-ATP酶阴性。结论HGMUE多见于男性患者,可合并亦可不合并GERD,其中合并GERD者更易发生咽喉反流。内镜下胃黏膜异位斑多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以单发为主,多为中等及较大病灶。组织学分型以胃底腺为主型,免疫组化H+/K+-ATP酶阳性多见,推测酸分泌可能是导致咽喉症状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RNE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回顾2012年12月—2021年1月就诊于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消化一科,肿瘤最大径≤15 mm,行ESD治疗,经病理证实为RNE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1例患者(男43例、女28例),年龄(46.66±10.15)岁,分析流行病学、内镜表现、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结果、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与病理的一致性以及预后等。患者中69例病变为单发,2例病变为多发(2个);内镜下病变位于直肠中下段70个(70/73,95.89%),上段3个(3/73,4.11%);肿瘤最大径(8.54±3.12)mm。肿瘤均整块切除,无并发症,肿瘤完整切除率为87.67%(64/73),8例肿瘤紧邻垂直切缘,1例见脉管内瘤栓。EUS评价全部病灶均未累及固有肌层,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0%。随访(4.52±3.85)年(1~9年),患者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可见ESD治疗最大径≤15 mm的RNET安全、有效;对于术前充分评估无转移迹象的G1级肿瘤,即使切除标本中肿瘤紧邻切缘或有一定程度的脉管浸润,也可考虑密切随访。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MD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从2019年7月-2021年8月抽取本院收治的38例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开展本次研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即分析此症状的MDCT表现、临床病理。结果:MDCT表现包括四种类型,即一是实变型或是肺炎,二是结节型、肿块,三是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四是混合型。经MDCT检查,影像学特征包括20例空气支气管征,18例肺内多发小结节,15例磨破琉璃影,7例胸腔积液,6例纵隔淋巴结增加、肺门淋巴结增大。其中25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伴发肺外病变。此类患者临床症状包括盗汗、咳嗽、发热、痰痰、胸痛、气紧。其中有4例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病理表现分析发现有大量的B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核异质细胞出现。结论:经分析,肺MALT淋巴瘤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病情进展较慢,可能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而MDCT出现肺部实质表现、结节,或是出现肿块并伴有支气管充气征表现,少见淋巴结肿大表现,但确诊需要通过病理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接受程序化护理干预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一共选择80例在消化内镜下行黏膜剥离术的患者为观察对象,之后参考随机原则把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40例,接受程序化护理。对比干预后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00%<22.50%),对比结果差异相当明显,可构成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期间给予患者程序化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基于程序性死亡-1/程序性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death-1/ 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1/PD-L1)的免疫治疗是一种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方法。卡瑞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高亲和力IgG4-kappa抗程序性细胞死亡1 (PD-1)单克隆抗体。随着近年来卡瑞利珠单抗应用的大幅增加,其副作用,包括牙龈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的发生也有所增加。 有研究表明卡瑞利珠单抗可通过激活HIF-1a/VEGF信号通路引起的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但发生于口腔黏膜和消化道黏膜的比较少见。在此,我们报告一例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过程中发生于口腔黏膜的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病例,并就其发生机制、治疗、预防进行了讨论。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胃息肉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采用临床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抽取自2020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45例胃息肉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随机平均分为分析组(n=23)和对照组(n=22)进行比较,分析组患者给予临床综合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明显比分析组差,数据差异突出,P<0.05;二组满意度比较,分析组护理满意度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68.18%,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胃息肉黏膜切除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能积极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也比较认可,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2019-1至2021-12我院160例接受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划分为不同小组。对照组:手术过程中予以宫颈注射缩宫素;探究组:手术过程中予以宫颈注射垂体后叶素+0.9%氯化钠;比对不同方案的应用价值。结果: 探究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膨宫液使用量、膨宫液吸收量均低于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组术后1d、术后2d及术后3d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互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 子宫黏膜下肌瘤属于临床常见病,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在临床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可确保治疗效果,同时,予以垂体后叶素宫颈注射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出血,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安全性,还可减低患者机体疼痛程度,符合临床治疗需求,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无症状肘管尺神经脱位组及对照组的尺神经最大直径及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评价两组尺神经的僵硬度,以探讨无症状肘管区脱位尺神经的高分辨率超声及SWE特征。方法由两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独立对38例无症状受试者(76侧肘)于屈伸肘关节时进行高频超声动态检查,判断其脱位与否,分为脱位组及对照组,并分别测量尺神经最大直径及横截面积,然后行SWE检查,分别测量剪切模量值。资料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及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者一致性的评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结果15.8%(12/76)的受试对象可见尺神经脱位。脱位组肘管区尺神经最大直径(0.194±0.022) cm与对照组相应位置尺神经直径(0.181±0.023)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8,P>0.05),脱位组肘管区尺神经CSA(0.064±0.009) cm2及SWE(43.629±6.737) kPa与对照组相应位置尺神经CSA(0.050±0.008) cm2及SWE(31.293±7.858) k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ICC评估观察者间对肘管尺神经最大直径、CSA及SWE值评价的一致性,结果显示一致性较好(ICC分别为0.941、0.819、0.843)。结论无症状受试者中存在尺神经脱位者其肘管尺神经的CSA及SWE值均显著增加,观察者一致性较好。高分辨率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可全面、定量地评估脱位尺神经的形态变化及力学性能,评估尺神经脱位并监测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