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儿童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方法:选取我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30例(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作为观察组,选择非ITP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形态学进行分析,观察相关结果。结果:观察组标化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明显增加(436.37±98.74)个/(1.4cm×3cm),对照组为(28.45±11.23)个/(1.4cm×3cm);两组裸核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对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幼稚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高,产板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低,颗粒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颗粒量积分低,退行性变积分高,细胞浆量积分高,P<0.05。结论: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诊断中,骨髓巨核细胞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可将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协助疾病的诊断,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形态检验在难治性贫血(MDS-RA)、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临床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38例MDS-RA患者(RA组)、38例MA患者(MA组)作为研究对象。对2组患者实施骨髓形态检验,对比分析2组检验结果。结果RA组骨髓形态中有核细胞PAS阳性率以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红系细胞病态、粒系细胞病态百分率均显著高于MA组(P<0.05);MA组巨幼变原始、早幼红细胞胞体积均显著大于RA组(P<0.05)。结论MA患者的临床诊断应注重对巨幼变幼红细胞的胞体、核红细胞PAS阳性情况进行鉴别,MDS-RA患者诊断应注重对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现象进行观察。
简介:摘要探讨华南地区不同亚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BAALC基因表达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研究发现,BAALC基因的高表达组复发率远高于低表达组,死亡率远高于低表达组。其他8种检测基因的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的死亡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是研究病例的保护因素,男性病例的预后生存率高于女性;BAALC基因表达高低分组变量是研究病例的危险因素,基因低表达组的预后生存率高于基因高表达组。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工作中为BAALC高表达患者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分型与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接受检查的健康体检者50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均利用骨髓涂片染色观察两组各形态的分析,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分型与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分析研究患者中患者应用CD45/SSC配合CD38+/CDl38+设门证实可疑瘤细胞比例为1.0%~75.4%。CD38(100%)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均值为88.91%,CD56(54.0%)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均值为68.72%,CD138阳性表达率均值为69.43%。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形态分型会影响预后的效果,由于骨髓瘤预后影响因素比较多,需要分析患者其他临床指标从而进行评估预后。经过相应技术表明,细胞形态与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结合在一起,对诊断有好处,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临床中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myeloid cell leukemia-1,Mcl-1)的两种异构体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长型(myeloid cell leukemia-1-long,Mcl-1L)和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短型(myeloid cell leukemia-1-short,Mcl-1S)在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中的表达,并评估该类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7年7月开滦总医院、华北理工大学口腔医学院两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并成功随访的MPA患者56例,良性多形性腺瘤患者52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cl-1L和Mcl-1S在MPA中的表达水平,观察两者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对比蛋白水平,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组,并经Kaplan Meier曲线分析总体生存时间,Log 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Cox多因素回归生存分析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qPCR分析显示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相比,Mcl-1L mRNA在66.1%(37/56)的MPA患者中呈高表达,Mcl-1L在腮腺、舌下腺及其他部位的MPA中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21±1.07、2.12±1.08、1.83±0.81)均显著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1.00±0.19)(P<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Mcl-1L在腮腺、舌下腺及其他部位MPA中的蛋白表达(分别为1.02±0.43、0.71±0.29、0.70±0.30)均显著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0.39±0.08)(P<0.01)。Mcl-1L高表达与肿瘤大小(P=0.002)、淋巴结阳性(P=0.045)显著相关。Mcl-1L高、低表达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Mcl-1L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24.79±9.71)个月]显著短于Mcl-1L低表达的患者[(30.59±9.01)个月](P=0.017)。Cox多因素回归生存分析证实Mcl-1L高表达是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cl-1L高表达与MPA患者整体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与难治性贫血(RA)临床症状等相似度较大,引入骨髓细胞形态,探究该项检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为MA组,30例难治性贫血患者为RA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及骨髓形态检查,比较两组血常规外周血象特征检查结果、骨髓形态检验结果及巨幼变红细胞胞体直径。结果:RA组有核红细胞PAS阳性率及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检出率均高于M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巨幼原始细胞及巨幼变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均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及红细胞减少、幼红幼粒细胞检出率及粒系巨幼变、红系巨幼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巨幼变中红细胞胞体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RA两种贫血类型在骨髓形态上有较大差异,前者主要特征为红系/粒系病态和淋巴样小巨核,后者主要特征为巨幼变红细胞体积增大、直径变长,该项检验指标具有较大的临床鉴别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骨髓形态学、外周血象分析对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针对我院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诊治的114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形态学、外周血象加以分析。结果本组114例患者中,造血系统疾病者90例,约为78.95%;非造血系统疾病者24例,约为21.05%。造血系统疾病三系血细胞降低主要表现为中重度;非造血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尤其是在红细胞、贫血程度以及血小板降低程度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复杂,主要是因为造血系统疾病造成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外周血象分析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形态学检验在临床上鉴别难治性贫血(RA)与巨幼细胞贫血(MgA)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血液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7例贫血患者,其中包括巨幼细胞贫血36例,难治性贫血21例。本研究中将21例难治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将36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骨髓形态学检验对比其观察结果。结果在患者粒系巨幼变、红系巨幼变所占的比例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在粒、红、巨三系病态造血所占比例方面,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在外周血涂片幼稚粒细胞与幼稚红细胞所占比例方面,两组患者相差无几(P>0.05)。结论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在骨髓形态学检验时具有相似性,但巨幼细胞贫血侧重对巨幼变红细胞的观察,而难治性贫血则侧重对病态造血质与量的观察,在临床难以区分两者时可以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以辅助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BMP7)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方法SPF级SD大鼠10只,雄性,4周龄,体重约110 g,以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成脂诱导、成骨分化检测BMSCs多向分化能力。将BMSCs随机分为对照组、25 ng/ml、50 ng/ml、75 ng/ml及100 ng/ml BMP7组,MTT法检测BMP7对大鼠BMSCs增殖的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大鼠BMSCs诱导后形态学变化;qRT-PCR检测诱导得到的细胞NF200、SYN1、MAP2、GFAP 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检测NSE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第3代大鼠BMSCs呈长梭形,细胞聚集生长呈漩涡状。大鼠BMSCs成脂诱导后胞浆内出现脂滴,油红"O"染色呈阳性;大鼠BMSCs经成骨诱导后出现不透光团状矿物质结节,茜素红染色呈阳性。诱导1后第1天,各组细胞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后2~6 d,各组细胞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诱导后第6天时,对照组、25 ng/ml、50 ng/ml、75 ng/ml、100 ng/ml BMP7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370±0.003、0.399±0.003、0.404±0.003、0.410±0.003、0.397±0.001,其中75 ng/ml BMP7组细胞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均P< 0.05)。75 ng/ml BMP7组细胞形态学变化最为显著,细胞形态上类似神经元。75 ng/ml BMP7组NF200、SYN1、MAP2、GFAP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47±0.59、1.48±0.38、2.86±1.65、4.41±0.1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75 ng/ml BMP7组NSE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高于对照组(32.94%±1.62%比0)。结论BMP7具有体外诱导大鼠B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
简介:目的观察丝素蛋白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载体系统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相容性。方法将多孔丝素蛋白修剪成20×10×5mm长方体状物,置入6孔板中;将粉状bBMP用PBS液溶解制成2mg/ml混悬液,0.5ml无菌移液管滴定于多孔丝素蛋白上(0.5毫升/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107/ml接种到载体系统上,复合4小时后加入生长液继续体外培养,每1、4、8天时进行碱性磷酸酶、矿化结节染色观察以及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另外同时设立单纯丝素蛋白与细胞复合培养对照组进行观察。结果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在两种材料上生长形态、活性正常,体外培养24小时时细胞已贴附材料上,呈匍匐状伸展,以后逐渐融合生长,8天时大量细胞成片状攀附在材料表面,并分泌有大量的网状细胞外基质,实验组可见结节状基质生成;碱性磷酸酶、矿化结节染色观察发现实验组细胞碱性磷酸酶和矿化结节染色阳性反应,对照组阴性。结论丝素蛋白是一种良好细胞外基质材料,也是一种良好生长因子的缓释载体。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内皮细胞(ECs)与自体BMSCs低氧条件下联合培养对B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BMSCs并向ECs诱导培养,用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内皮细胞表型;实验分组为BMSCs常氧成骨诱导培养组,BMSCs低氧成骨诱导培养组,BMSCs+ECs常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BMSCs+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持续培养7d,前6d应用PNPP法每天固定时间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作统计学分析;茜素红染色观察第7d矿化结节形成情况。低氧组为1.0%O2浓度。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BMS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诱导为ECs,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为阳性;统计学分析表明,BMSCs+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的ALP活性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只有BMSCs+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有钙化结节形成,茜素红染色呈橘红色。结论:在一定时间内,由BMSCs诱导来源的ECs与自体BM-SCs低氧条件下联合培养,BMSCs的成骨活性可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