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非计划再次手术率及再次手术的原因、处理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ICL植入手术的患者744例(1483眼),对其中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原因及处理方法分析。将因拱高异常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者分为低拱高组和高拱高组。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的年龄及屈光度;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白到白距离、房角到房角距离、前房深度、晶状体矢高、晶状体厚度、眼轴及拱高;采用t检验比较再次手术前后的拱高、散光度数及裸眼视力。结果:在术后2周内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共37眼(2.49%)。其中进行ICL调位术34眼,ICL置换术3眼。最常见的再次手术原因为拱高异常和散光残留。进行ICL调位术的原因为高拱高(13眼)、残留散光(11眼)、低拱高(10眼)。进行ICL置换术的原因为低拱高(2眼)和高拱高(1眼)。通过再次手术,高拱高组的拱高由(974±174)μm降低至(691±120)μm,低拱高组的拱高由(174±49)μm增加至(388±78)μm,散光残留眼的散光由(1.34±0.34)D降至(0.39±0.26)D,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再次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拱高异常和散光残留是ICL植入术后早期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通过再次手术均可获得理想拱高和屈光度。
简介:摘要对因采用常规的胃肠减压管固定方法而容易引起胃管的非计划性拔除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胃肠减压管固定的改进方法及护理对策。
简介:目的:了解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为预防非计划性拔管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46例非计划性拔管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非计划性拔管类型主要包括胃肠管(30.43%)、各类引流管(30.43%)、气管插管(13.04%)。发生相关因素主要在普通病房(82.61%)、ICU(17.39),护士(80.43%)、护师及主管护师(19.57%),晚夜班(78.26%)、白班(21.74%),年龄≥60岁(69.57%)、年龄<60(30.43%),意识不清(63.04%)、意识清醒(36.96%)。发生拔管原因的前3位依次为患者依从性不好(23.91%)、护理人员的评估不足(28.26%)、管道固定不牢(26.09%)。结论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有效的约束,加强导管的固定,正确的评估拔管的风险等可以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致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相关因素。方法:现将2021年3月-2022年4月期间我院出现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的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同时将未出现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对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观察组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因素包括意识情况、合作程度、使用镇静剂、基础疾病、导管数目以及Ramsay镇静评分相关,且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因素包括患者模糊意识状态、较差的合作度、未使用镇静剂、患有基础疾病、较多的导管数量和较低的Ramsay镇静评分,临床护理时,要关注患者以上状态,并给予针对性护理,避免患者出现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
简介:目的探讨悬浮红细胞、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保存期末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内控标准的制定。方法使用邻-甲联苯胺法在冬夏两季分别对悬浮红细胞、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各50例保存0、21、35d后的上清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冬季悬浮红细胞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保存0、21、35d的游离血红蛋白值(g/L)分别为0.11±0.05、0.54±0.12、0.62±0.17和0.17±0.15,0.73±0.16、0.82±0.21;夏季悬浮红细胞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保存0、21、35d的游离血红蛋白值(g/L)分别为0.15±0.06、0.62±0.11、0.88±0.15和0.21±0.16、0.76±0.15、0.97±0.17。结论制定悬浮红细胞类制品溶血性指标的内控标准非常有必要,有利于血站开展对该类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
简介:摘 要:美术与设计类作业设计指标对美术类学科来说具有其重要性教师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各种设计方法并加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使作业设计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鼓励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