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史学界和考古界谈到汉以前的福建古代民族,一般都以“闽越族”来概称,甚至把新石器时代考古也称为闽越考古。殊不知西汉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至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余善,闽越国前后只存在了92年。而西周时期中央王朝的典籍《周礼》就有了“闽”和“七闽”的称谓。闽国是职方氏象胥所管理的方国之一,它必须向周王朝进奉120名奴隶以供服役驱使,进贡土特产品以表示臣服。而当时,正史上还没有出现“越”的国称或族称。严格地说,越国是在春秋晚期以后才开始崛起并登上列国角逐的政治舞台,战国中期又被楚灭掉了。因此,我们认为,汉以前福建土著是闽族而非闽越族,故本文所论先秦福建民族文化实为闽族考古文化。
简介: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会和昭乌达盟文化局联合主办的《契丹考古学术会议》,已于1983年7月7日至12日期间,在赤峰市顺利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关于契丹考古的专题学术会议,应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共八十余人,来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河南等省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和有关盟市旗县,大都是从事契丹考古工作、教学和科研人员,其中有知名学者和专家,大家济聚一堂,就契丹考古工作情况和研究成果,广泛地进行了交流活动。提交大会的契丹考古报告和论文共52篇,分别在分组会议上进行交流,专家学者和部分论文的作者在大会上作了
简介:福柯“知识考古学”具有强烈解构色彩,其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就是要研究“陈述”,研究“话语”,研究“档案”,研究“话语实践”,着力关注“从各个方面积极地建造或积极地构筑”“中国社会”的“过程”,以及“一个社会或一个机构”中“多种话语实践”的“相互依赖性”,以进行话语分析,去寻找翻译行为发生过程中的“规律性”和作为“存在条件”的“形成的规则”,最后重建一种“知识”。著名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的所有翻译研究,几乎都可以说是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实践。它能给我们提供如何触摸福柯“知识考古学”要义的有效门径,特别是如何将“知识考古学”理论与中国现代性想象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更有价值的是,能启发我们如何对“既定的翻译事实”及浮光略影的“翻译描写”和当然的“翻译研究结论”予以质疑和批判。所以,这样的翻译研究能使跨语言概念的生成过程获得清晰的理论表述,有利于展示帝国碰撞与文化交融之间的必然联系,为跨学科的“边界”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