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银川地区儿童与成人布鲁菌病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布鲁菌病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儿童(0~14岁,50例)和成人(≥15岁,236例)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儿童中,男性39例、女性11例,以学龄期(8~14岁,25例)多见;成人中,男性179例、女性57例,以中老年(46~65岁,128例)多见。两组发病高峰均为3-8月(儿童39例、成人142例)。两组共有266例患者(儿童40例、成人226例)有接触史,其中226例患者(儿童28例、成人198例)接触牛、羊等活畜。临床表现中,与儿童比较,成人腰背痛[38.00%(19/50)比63.98%(151/236)]、多汗[6.00%(3/50)比30.08%(71/236)]、乏力发生率[8.00%(4/50)比34.75%(82/236)]均较高,单关节痛[70.00%(35/50)比19.49%(46/236)]、发热[72.00%(36/50)比49.15%(116/236)]、淋巴结肿大发生率[30.00%(15/50)比2.54%(6/236)]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儿童以膝关节(62.00%,31/50)、髋关节受累(42.00%,21/50)较为常见,无脊柱受累;成人以脊柱受累(55.51%,131/236)最常见。儿童白细胞计数升高[18.00%(9/50)比6.36%(15/236)]、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82.00%(41/50)比27.12%(64/236)]、血小板升高[24.00%(12/50)比8.90%(21/23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4.00%(32/50)比30.08%(71/23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38.00%(19/50)比20.76%(49/236)]、贫血发生率[42.00%(21/50)比16.53%(39/236)]均高于成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0(0/50)比9.75%(23/236)]、低白蛋白血症[2.00%(1/50)比14.41%(34/236)]、低钠[2.00%(1/50)比10.17%(24/236)]、C-反应蛋白(CRP)升高发生率[50.00%(25/50)比77.12%(182/236)]均低于成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儿童血培养阳性率(65.22%,30/46)高于成人(40.54%,60/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宁夏银川地区儿童与成人布鲁菌病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特点存在差异,特别是骨关节受累部位在儿童与成人中差异明显。
简介:摘要:实际应用中,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是正在轮候和已获得住房保障的住房困难家庭或者个人的档案材料,关于其的归档管理、动态管理、档案利用、政策宣传等问题于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直面并且在管理上走向健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新疆CDC保存的1960-2019年流脑发病数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分离培养和荧光PCR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并开展健康人群带菌调查。采用玻片凝集和荧光PCR方法检测菌株的血清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检测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分子分型特征。结果1960-2019年新疆流脑年发病率为0.02/10万~81.32/10万,病死率为1.05%~20.78%。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和田地区发病数位居前5位。1990年以前,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均以A群为主(81.82%);1990年以后,出现B、C、W和Y群病例(14.00%),密切接触者没有明显优势的血清群,B、A、W、Y、C群分别为23.28%、18.53%、15.52%、9.91%、7.33%。健康人群带菌率为15.50%,16~岁带菌率最高(25.53%),菌株主要血清群为B(52.11%)、W(20.66%)、C(12.21%)和Y(9.39%)。MLST分子分型结果显示,新疆Nm菌株主要克隆群为ST-4821、ST-175和ST-5克隆群,病例Nm菌株以ST-5和ST-4821克隆群为主。结论1960-2019年新疆流脑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健康人群带菌率高,Nm菌株血清群正在发生变迁。应在重点地区加强流脑疫情的防控,防止流脑的暴发流行。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发病情况以及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遗传咨询及精准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G6PD筛查的63 60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足跟血制备干血斑。初筛采用荧光定量分析法,对初筛阳性新生儿进行电话召回;进一步确诊采用G6PD/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6PGD)比值法和基因检测,对初筛阳性新生儿两种方法的确诊率进行比较分析,以及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63 606例行G6PD初筛的新生儿中,检出G6PD阳性新生儿4 267例,初筛阳性率为6.7%。其中,男、女性G6PD初筛阳性率分别为10.3%(3 508/33 988)、2.6%(759/29 618),男性初筛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P < 0.01)。对召回的同时行G6PD/6PGD比值法和基因检测的777例新生儿(男性519例、女性258例)进行比较分析,男性新生儿两种方法的确诊率一致,均为95.6%(496/519)。女性新生儿中,G6PD/6PGD比值法、基因检测分别检出确诊病例168、236例,确诊率分别为65.1%(168/258)、91.5%(236/258)。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表明,广西5种常见基因型分别为c.1388 G>A、c.1376 G>T、c.95 A>G、c.871 G>A、c.1024 C>T。结论广西新生儿G6PD初筛阳性率较高。对初筛阳性的女性新生儿建议同时行G6PD/6PGD比值法和基因检测确诊,以避免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改水现状及8 ~ 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评价防控措施效果,为及时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内蒙古85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旗县的所有病区村屯(简称村)开展改水情况及水氟含量调查,并对病区村全部8 ~ 12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检查。结果全区9 623个病区村中,改水村为8 547个,改水率为88.82%。水氟含量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改水村为7 145个,占改水村总数的83.60%(7 145/8 547)。共检查8 ~ 12岁儿童118 857人,检出氟斑牙病例9 123人,氟斑牙检出率为7.68%,低于氟中毒病区判定标准中氟斑牙检出率上限(30%)。结论内蒙古饮水型氟中毒病区降氟改水率较高,儿童氟斑牙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仍需加强水质监测,提高改水合格率,并有效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抗体阳性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commercial sex workers, CSW)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情况及其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661例接受ART的HIV阳性CSW,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包括婚姻状况、既往史、治疗6~12个月是否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服药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情况。分析接受6~12个月ART后的病毒学效果和免疫学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阳性CSW接受6~12个月ART后病毒学失败和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661例HIV阳性CSW中,50例(7.6%)出现病毒学失败,80例(12.1%)出现免疫学失败,13例(2.0%)既出现病毒学失败也出现免疫学失败,85例(12.9%)有性病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婚[调整后的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3.29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85~8.461],ART后6~12个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aOR=4.391, 95%CI 1.555~12.402)和最近7 d漏服药物(aOR=3.731,95%CI 1.942~7.166)是出现病毒学失败的危险因素。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00/μL相比,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50.00~<500.00/μL(aOR=3.543, 95%CI 1.631~7.701)和≥500.00/μL(aOR=2.358,95%CI 1.002~5.547)是出现免疫学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HIV阳性CSW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病毒学失败率和免疫学失败率均较低。婚姻状况、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ART后6~12个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以及最近7 d漏服药物是影响抗病毒治疗6~12个月效果的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理白族自治州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构成,为制订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决策和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手足口病病例的人口学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率,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链反应检测手足口病患者粪便标本中的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和其他肠道病毒核酸。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2015年至2019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共报告手足口病30 730例,年均发病率为171.50/10万,2016年至2019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重症病例24例(0.08%)。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者分别为永平县、宾川县和大理市。6月至7月为夏季发病高峰,共报告病例9 168例(29.83%);9月至10月为秋季流行高峰,共报告病例5 988例(19.49%),夏季高峰流行强度高于秋季高峰。30 730例病例中,男17 373例,女13 357例,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20.29/10万,高于女性的75.8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637.467,P<0.01)。幼儿期(1~<3岁)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学龄前期(3~<6岁),分别为4 158.96/10万和1 953.11/10万。从幼儿期开始,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重症病例集中在幼儿期,共报告16例,占重症病例数的66.67%。人群分类以散居儿童为主,共报告20 516例(66.76%)。1 294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感染者792例(61.21%),肠道病毒71型感染者为320例(24.73%),其他肠道病毒感染者182例(14.06%)。结论大理白族自治州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年龄和人群特征,应加强部门合作、健康教育,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以降低发病率,并提高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救治能力。
简介:摘要: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做好林权登记与林业管理衔接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31 号)《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关于做好全区林权类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桂自然资发〔2020〕40号)、《百色市自然资源局百色市林业局关于印发林权类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百自然资发〔2020〕45)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关于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登记发证》(桂自然资发〔2021〕14号)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县林权类不动产确权登记(以下简称林权登记)工作,计划分批组织开展权籍调查和确权登记,争取用3至5年左右(即从2020年8月份至2025年12月底)的时间全面解决集体林权证发放历史遗留问题和退耕还林林权证和不动产权证发放率低,不利于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后期管护”的问题,实现林权登记真实、准确、经得起历史检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人间布鲁菌病(布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当地布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12-2019年恩施州布病报告病例资料(来源于"恩施州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恩施州辖内各县市医院病历系统),对人间布病病例的三间分布情况(人群、时间、地区分布)和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2012-2019年恩施州共报告布病病例78例,年均发病率为0.193 5/10万。在报告的78例布病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2.12∶1.00(53∶ 2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59岁,占75.64%(59/78);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8.46%(69/78);主要接触动物为羊,占80.77%(63/78)。全年均有布病报告病例,主要发病月份为5、6、9、11、12月,占总发病数的55.13%(43/78)。2012-2019年恩施州除咸丰县和鹤峰县外其他各县市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利川市病例最多,为55例(70.51%)。布病报告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痛,分别占98.72%(77例)、89.74%(70例)、79.49%(62例)、69.23%(54例)。结论恩施州布病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农民为主,利川市发病率最高。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布病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加强针对高风险人群和地区的防控,以减少布病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成年人HIV/AIDS开始抗病毒治疗(ART)后CD4+T淋巴细胞(CD4)纵向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德宏州2007-2016年开始ART的成年人HIV/AIDS的回顾性队列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免疫重建良好的定义为HIV/AIDS经ART后CD4恢复至基本正常(>500个/µl),据此将HIV/AIDS分为4个组,采用轨迹分析模型描述和分析每组ART后CD4免疫重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共7 605例HIV/AIDS,开始ART年龄M(P25,P75)为36(30,43)岁,男性4 641例(61.0%),汉族3 232例(42.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4 624例(60.8%),随访时间M(P25,P75)为6.1(4.1,8.1)年。CD4未恢复正常组、CD4基本恢复正常组、CD4恢复正常组和CD4维持正常组的构成比分别为34.4%(2 617)、39.8%(3 030)、20.6%(1 562)和5.2%(396)。与CD4未恢复正常组作为对照组相比,开始ART年龄<35岁、女性、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性传播感染途径、基线无机会性感染、开始ART时CD4≥200个/μl、含替诺福韦(TDF)标准的ART方案、确诊到开始ART时间<1年是促进HIV/AIDS的CD4免疫重建良好的影响因素。结论德宏州ART后HIV/AIDS的CD4免疫重建情况呈多种状况,在基线CD4较高水平时开始ART有助于CD4恢复至正常水平。建议尽早开始ART,注意随访和关注CD4水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