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在高场强3.0T磁共振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应用中的效果。方法 选入2023年1月—12月在本院进行高场强3.0T磁共振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的患者40例,将使用护理干预的20例作为护理组,将使用常规干预的20例作为常规组,对比两组不良反应、依从率。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组比常规组低,P<0.05;总依从率护理组比常规组高,P<0.05。结论 在高场强3.0T磁共振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应用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能够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不适感。

  • 标签: [] 护理干预 高场强3.0T磁共振 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残存甲床或健指甲床移植结合V-Y推进皮瓣修复指尖脱套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三科收治的指尖脱套伤患者15例20指,其中,残存甲床移植修复甲床缺损8指,健指甲床移植修复甲床缺损12指;所有病例指腹创面均应用V-Y推进皮瓣修复。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患者术后7~10 d拆除缝线,移植甲床全部成活16指,部分成活4指,经换药治疗,创面均在1周内愈合;皮瓣全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供指指甲下无血肿。术后随访5~14个月,平均10.5个月。所有手指均有甲板生长,根据吕桂欣的甲床损伤疗效标准评定:优13指,良6指,可1指,优良率为95%;皮瓣血运正常,质地柔软,指腹饱满,感觉恢复S3 12指,S4+ 8指,TPD 5~10 mm;供区甲板无畸形,皮瓣供区伤口愈合好,患者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4指,良5指,可1指,优良率为95%。结论甲床移植结合V-Y推进皮瓣修复指尖脱套伤操作简便,保留了手指长度,重建指尖外形、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甲床 移植 V-Y推进皮瓣 指尖 脱套伤
  • 简介:摘要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并后续进行了多次修订,以期指导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精准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开展综合治疗,达到预防肝转移发生、提高肝转移灶局部毁损率、延长长期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修订后的2023版《指南》包括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随访、预防、MDT作用、手术及其他毁损治疗、可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无法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等六部分,汇集总结国内外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诊断 综合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诊断直肠癌患者的过程中,应用3.0T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0例直肠癌患者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对两类研究对象均实施IVIM诊断,判断两类研究对象在块ADC、D值、D*、f值方面的差异。结果:相比于正常直肠组织,直肠癌肿块ADC、D值更低,D*更高,差异显著(p<0.05);在f值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直肠癌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实行IVIM诊断,可以通过ADC、D值、D*、f值等参数,对患者肿瘤细胞的生理状态进行充分了解,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广泛推广。

  • 标签: 3.0T磁共振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扩散加权成像 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自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经血管内治疗的25例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及远期(>8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动脉瘤再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所有患者随访3~21个月,复查DSA评估动脉瘤复发情况及载瘤动脉情况,以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25例患者共26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3个,未破裂动脉瘤13个。7个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7个动脉瘤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13个破裂动脉瘤中6个采用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病变段血管,7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个未破裂动脉瘤中9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4个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16个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中7个采用了双支架叠加辅助技术。所有患者术后短期及远期均未出现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20例患者完成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3例动脉瘤复发,1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血管闭塞。25例患者均于2022年5月完成末次随访(电话或门诊随访),其中24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根据椎动脉优势、动脉瘤与PICA关系等特点,采取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方式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安全有效。

  • 标签: 椎动脉V4段 梭型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3.0 T MR扫描仪上联合使用8通道相控阵眼表面线圈提高眼部图像质量及眼部肿块显示能力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6个中心的692例拟行眼部MRI的眼部肿块初诊患者,均采用3.0 T MR扫描仪,以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表面线圈组413例,使用8通道相控阵眼表面线圈进行扫描;头线圈组279例,使用8通道相控阵头线圈行相同序列扫描。评价2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为计算眼眶正常结构(眼睑、玻璃体、泪腺和视神经眶内段)和各部位肿块(眼睑肿块、眼球内肿块、泪腺窝肿块及眼眶肿块)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价为主观评分,指标包括运动伪影、肿块边缘及肿块与邻近结构关系的显示情况,并计算图像质量总体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组图像间客观指标和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表面线圈组所有图像的SNR、CNR高于头线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伪影评分低于头线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线圈组眼球内肿块边缘、肿块与邻近结构关系评分及图像总体质量评分高于头线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眼睑、泪腺窝及眼眶肿块边缘、肿块与邻近结构关系评分及图像总体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3.0 T MR扫描仪上使用8通道相控阵眼表面线圈可提高眼部图像SNR和CNR,提高眼球内肿块边缘以及肿块与邻近结构关系的显示能力。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头线圈 表面线圈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讨论使用悬浮床护理对骶尾部压疮V-Y皮瓣移植术后恢复效果观察。 方法 选取2021.5-2023.8我院接收的20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例)骶尾部压疮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入组后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患者使用悬浮床护理。将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护理后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患者手术后使用悬浮床护理后,可以使负压引流管引流液较少,缩短拔管时间;皮瓣干燥,控制感染好;能减少皮瓣表的压强,提高皮瓣表面温度, 增加皮瓣血液循环,缩短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效果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悬浮床护理后,患者产生皮瓣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骶尾部压疮V-Y皮瓣移植术后的患者采用卧悬浮床护理,可显著较少引流管的留置时间,皮瓣血运好,缩短愈合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悬浮床护理 骶尾部压疮 V-Y皮瓣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优质护理在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标本BRAF V600E检测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45例行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标本BRAF V600E检测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比较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63.6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31.82%(P<0.05)。结论 优质护理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照顾,不仅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体验。

  • 标签: 优质护理 甲状腺结节 细针穿刺 效果
  • 简介:【摘要】甲状腺乳头癌是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近年来PTC发病率急剧上升,甲状腺乳头状癌分为经典型,高细胞亚型等亚型。BRAF V600E基因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见基因突变类型,是近年来分子研究热点,联合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增加甲状腺癌诊断精确性,与PTC侵袭性密切相关,术前检测可有效指导PTC治疗方案选择,在PTC诊疗方面意义重大。研究综述BRAF V600E突变对PTC的临床研究,从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阐述,探讨相关研究发展方向。

  • 标签: BRAF V600E基因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0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0T 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与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PCCI患者,均行3.0T MRI检查,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改变,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观察责任斑块分布、厚度及强化情况,计算责任血管的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以此分为正性重构组(RI≥1.05,82例)、负性重构组(RI≤0.95,27例),0.95<RI<1.05为无重构(8例)。正性重构组男50例,女32例,年龄51~72(61.08±4.84)岁;负性重构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52~74(62.46±5.02)岁;测量PCCI责任血管管壁,比较两组血管壁特点、RI、斑块负荷,采用t、χ2检验。结果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背侧壁分布最多(38.46%,45/117),其次为左侧壁(23.08%,27/117),环形最少(5.13%,6/117);斑块厚度以>0.5~1.5 mm为主(70.09%,82/117),0~0.5 mm最少(13.68%,16/117)。两组斑块形态、斑块信号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2、1.201,均P>0.05)。正性重构组斑块明显强化占比(70.73%,58/82)高于负性重构组(37.04%,1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3,P=0.008);责任血管管腔最窄层面分析显示,正性重构组血管、斑块、管壁及管腔面积均大于负性重构组(均P<0.05);正性重构组血管RI、斑块负荷均高于负性重构组(t=12.521、6.541,均P<0.05)。结论3.0T MRI应用于PCCI可显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改变,进行病因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血管壁 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脑梗死 重构指数 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T MRI T2 mapping序列定量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6例早、中期KOA患者的病历资料。男性8例,女性18例;年龄(66.4±12.0)岁(范围:51~94岁)。双侧KOA 4例,单侧KOA 22例。所有患者均行PRP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行3.0T MRI T2 mapping序列检查,测量股骨内侧髁、外侧髁及髌股关节面的T2值;同期记录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多组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的多重比较采用 Bonferroni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WOMAC评分与T2值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后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分级得到了部分改善(1例由Ⅲ级降为Ⅱ级,1例由Ⅱ级降为Ⅰ级)。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ICRS分级Ⅰ级、Ⅱ级、Ⅲ级患者的VAS和WOMAC评分均有所降低(P值均<0.05),软骨T2值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Ⅰ级患者下降约2.06 ms,Ⅱ级患者下降约2.66 ms,Ⅲ级患者下降约3.72 ms)。所有患者治疗后3个月(4.8±1.3和21.5±4.0)、6个月(4.2±1.4和17.2±2.9)的VAS和WOMAC评分较治疗前(6.0±1.2和29.0±2.3)明显降低(F=48.846、346.746,P值均<0.01)。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VAS与治疗前相比,以及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以及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相比,WOMAC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治疗前[(44.64±4.02)ms、(44.17±3.64)ms和(43.53±3.91)ms]、治疗后3个月[(43.19±3.91)ms、(43.24±3.34)ms和(42.47±3.80)ms]、治疗后6个月[(41.49±3.64)ms、(41.83±3.15)ms和(41.10±3.42)ms]患者的髌股关节面、内侧髁及外侧髁T2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8.845,F=73.657,F=86.268,P值均<0.01)。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髌股关节面、内侧髁及外侧髁各时间点T2测量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WOMAC评分与内侧髁、髌股关节面T2值均呈正相关(r=0.856,P<0.01;r=0.840,P<0.01);治疗后6个月WOMAC评分与内侧髁、髌股关节面T2值均呈正相关(r=0.731,P<0.01;r=0.691,P<0.01)。结论在早、中期KOA的治疗中,MRI T2 mapping序列能够显示软骨形态的完整性,并对软骨的修复进行定量评价,PRP治疗对软骨的修复和重建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磁共振成像 治疗 富血小板血浆
  • 简介:摘要:目的 高龄脑卒中患者应用V-VST的针对性护理的作用。方法 本次实验内容因素分别为时间:2022年7月到2023年7月;样本:80例高龄脑卒中患者;分组:抽签法,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实验内容:常规护理方式及V-VST的针对性护理的差异性;指标:生活质量以及吞咽功能。结果 病人为不同的护理手段,优质病人明显生活质量以及吞咽功能更优(P<0.05)。结论 对高龄脑卒中患者采用V-VST的针对性护理可行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V-VST的针对性护理 高龄脑卒中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含V-Set免疫球蛋白域蛋白2(VSIG2)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具体机制。方法质粒转染构建VSIG2敲低和过表达细胞系,分为sh-VSIG2#1/sh-VSIG2#2组和oe-VSIG2组,并分别以sh-NC和Vector组作为对照。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平板克隆测定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侵袭及迁移能力。KEGG对VSIG2相关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Western blot检测通路关键指标的表达量。以VSIG2过表达细胞系进行功能回复,Western blot检测通路指标表达量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CK-8结果显示,sh-VSIG2#1比sh-VSIG2#2组72 h吸光度值低于sh-NC组(1.122±0.056比0.997±0.063比1.561±0.072,t=8.876、8.994,P<0.05);oe-VSIG2组72 h吸光度值高于Vector组(2.103±0.102比1.604±0.089,t=12.215,P<0.01)。平板克隆结果显示敲低组细胞集落数减少,而过表达组细胞集落数增多。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sh-VSIG2#1比sh-VSIG2#2组单位视野穿过细胞数少于sh-NC组[(103.9±19.3)个比(110.2±20.7)个比(202.6±18.6)个,t=6.236、6.331,P<0.01);oe-VSIG2组穿过细胞数多于Vector组[(397.3±10.6)个比(214.1±15.4)个,t=7.024,P<0.01]。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sh-VSIG2#1/sh-VSIG2#2组单位视野穿过细胞数少于sh-NC组[(87.9±12.5)个比(90.6±8.6)个比(203.4±11.2)个,t=7.869,P<0.01];oe-VSIG2组穿过细胞数多于Vector组[(345.7±10.6)个比(210.4±9.4)个,t=6.004,P<0.05]。划痕实验显示敲低组细胞迁移能力减弱,而过表达组迁移能力增强。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参与VSIG2促癌过程。回复实验中加用雷帕霉素(Rapamycin,50 nmol/L)可逆转胰腺癌恶性表型。过表达VSIG2后mTOR通路激活增加,同时加用雷帕霉素(Rapamycin,50 nmol/L)后mTOR通路被抑制。结论VSIG2激活mTOR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 标签: 胰腺癌 增殖 侵袭 迁移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 简介:摘要根治性胃癌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作为胃癌患者的标准术式在国内外各大医疗中心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淋巴结的具体清扫范围,至今仍存在争议。在最新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第14v组淋巴结(沿肠系膜上静脉根部)再次被定义为区域性淋巴结,并且明确了远端胃癌出现幽门下区域淋巴结(第6组)转移,建议行D2+肠系膜上静脉(第14v组)淋巴结清扫。为了探讨第6组和第14v组淋巴结在胃癌根治术中清扫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复习发现,第6组淋巴结转移与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有关;第6组淋巴结状态是第14v组淋巴结阴性状态和假阴性率的有效预测因素;对于第14v组淋巴结阴性、而第6组阳性的胃癌患者,第14v组的清扫可能也有一定的意义。根治性胃切除术中,增加第14v组淋巴结清扫是安全的,但重要的是,要区分可以从第14v组淋巴结清扫中受益的患者人群。我国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梁寒教授目前牵头的一项关于国内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试验(NCT02272894),有望为第14v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清扫术 幽门下区域淋巴结 第14v组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