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心监护仪监测联合全程助产护理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0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实验组(n=51),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胎心监护仪监测联合全程助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焦虑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结局。结果:实验组产妇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新生儿Apgar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产妇分娩中应用胎心监护仪监测联合全程助产护理,有助于改善产妇心理状态,优化新生儿结局,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品管圈活动做好心电监护仪的安全管理 ,提高心电监护仪规范使用率,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准确发现问题,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方法 成立品管圈,针对心电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各种品质管理手法,从加强操作规范化培训并制订心电监护仪管理制度,护理部组织对不同层级护士进行培训,使用标签贴,邀请专家理论授课等方面实施改进措施。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心电监护仪规范使用率从56.00%提升至88.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目标达成率为128.35%,进步率为57.80% 。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助于降低心电监护仪的故障率,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胎心监护仪监测联合全程助产护理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胎心监护仪监测和全程助产护理。通过对比两组产妇的焦虑评分、分娩方式及产程时间、妊娠不良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等指标,评估联合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产妇的焦虑评分显著降低,自然分娩率提高,产程时间缩短,妊娠不良结局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降低。本研究表明,胎心监护仪监测联合全程助产护理在产妇分娩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够改善产妇心理状态,促进自然分娩,优化分娩过程及新生儿结局,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旨在评估正压通气抢救极早早产儿时,复苏人员对使用呼吸功能监测仪(RFM)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的观点。方法研究将在线调查的链接发送给六个国家的共计106名复苏人员,他们均参与了多中心试验,比较使用和不使用RFM时,预定目标范围内肺充气百分比,复苏人员被要求对RFM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进行评估。此项在线调查研究共持续4个月。结果共计74名(70%)复苏人员完成调查,其中99%认为RFM对新生儿复苏有帮助,92%认为RFM会影响其决策。大多数(76%)认为使用RFM能改进实践,使复苏效果更有效。此外培训不足是限制RFM有效性的关键问题:其中45%认为培训不足,78%认为在使用RFM方面进行更多培训是有益的。结论复苏人员认为RFM有助于指导新生儿复苏,但需要充分的培训才能达到最大效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心内科护士心电监护仪使用与管理的效果。方法调查分析我院心内科16名护士心电监护监护仪使用及管理情况,并根据问题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培训;并对培训前后护士的理论、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及患者满意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培训后心内科护士心电监护仪使用与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理论成绩培训前(74.56±6.12),培训后(93.86±2.78),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技能成绩培训前(80.34±2.96),培训后(94.25±3.32),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率从85.3%增加到98.0%,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以提高心内科护士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与管理能力,提高患者对心内科护士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人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将入院时间在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试验病例,共抽取了78例临床资料差异不大的患者,分为了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的临床护理方法不一致,前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后者则采用病人监护仪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的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满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病人监护仪护理,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评价较高,缩短了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人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将入院时间在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试验病例,共抽取了78例临床资料差异不大的患者,分为了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的临床护理方法不一致,前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后者则采用病人监护仪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的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满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病人监护仪护理,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评价较高,缩短了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胎心监护仪监测+全程助产护理对产妇分娩中不良结局的改善。方法:病例收集于2023年1月~2024年3月,从我院收治的分娩产妇中选出80例,以随机单盲法分组,对照组行常规分娩指导,观察组提供胎心监护仪监测和全程助产护理,对比两组不良分娩结局和心情状态。结果:观察组产妇出现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护理前的心情状态比较无意义,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的焦虑和抑郁分值均低于对照组,统计结果P<0.05。结论:予以产妇分娩中采取胎心监护仪监测+全程助产护理能进一步改善不良结局和产妇的负面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顺利完成分娩,值得临床采纳。
简介:目的:比较House-brackmann分级(HBGS)和面神经分级2.0(FNGS2.0)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评价效果。方法3名高年资医师和3名低年资医师分别使用HBGS和FNGS2.0分级方法,对50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表情视频进行评价。对两种分级方法的重复性、一致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使用HBGS,低年资医生之间的评价一致性为39.5%,kappa值为0.30,高年资医生之间的评价一致性为56.5%,kappa值为0.43,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FNGS2.0,低年资医生间的评价一致性为62.0%,平均ICC值为0.763,高年资医师之间的评价一致性为62.8%,平均ICC值为0.785,两组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HBGS和FNGS2.0的总体相关性ICC值为0.760,SCC值为0.746,kappa值为0.42;FNGS2.0与口的相关性为71%。结论HBGS与FNGS2.0中度相关;使用HBGS,评判者间的一致性受医生的经验水平影响很大,而使用FNGS2.0,评判者重复性和一致性较好,与评判者的经验无关,与口的运动有较强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在针灸联合中频治疗仪治疗下的实际效果。[方法]在2022.12至2023.3时间段内从我院神经内科及针灸科门诊选出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常规组(常规药物疗法)和联合组(针灸联合中频治疗仪),对比不良事件出现率、中医证候积分、面部神经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等指标。本研究经过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2023—059)[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及在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在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上,常规组分值(2.42±0.81)高于联合组(1.20±0.97);面部神经功能Portmann评分,常规组(12.55±1.34)明显低于联合组(15.90±1.19);在面部残疾指数评分方面,常规组FDIs评分(23.88±0.82)分,明显高于联合组(22.08±1.16)分,FDIp评分常规组(10.53±0.60)显著低于联合组(11.73±0.88)。两组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出现率未见差异(P>0.05)。[结论]面瘫在中频治疗仪与针灸联合治疗下可获得理想疗效,促进面部神经功能良性恢复,进一步预防面部残疾后果。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面神经麻痹患者实施针灸护理干预后,肚脐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入院就诊先后顺序的方式,选取到我院进行治疗的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量为40例。之后将其分成两个组别,一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并设为对照组(20例),另一组患者采取针灸护理干预并设为观察组(20例);之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面神经麻痹患者提供护理工作时,采用针灸护理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护理效果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