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导乐分娩,相信大家对这一专业名词可能不太理解,其实这是一种最新的辅助分娩方式,也被称之为舒适分娩,最早源自于1996年的美国,其目的是为了改善产妇生产体验,使其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完成分娩,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目的。下面我就来讲解一下有关导乐分娩的相对知识。
简介:目的探讨盲摇刻度标尺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414例ICU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普通多功能病床,粗略地调节机械通气患者的床头抬高角度;实验组则将盲摇刻度标尺运用于普通多功能病床中,直观精确地把握床头抬高角度。观察2组患者的VAP发生率及应用呼吸机和住ICU天数。结果实验组3个季度的VAP发生率分别为14.4%、11.0%、3.6%,对照组的3个季度VAP发生率分别为27.0%,19.8%,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应用呼吸机和住ICU天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盲摇刻度标尺能保证精确地为患者采取抬高床头30°~45°体位,促进分泌物从气管经口排出或吸出,有利于咳嗽和深呼吸,从而有效地降低了VAP发生。
简介:摘要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且不被社会所接纳、认可的行为。对NSSI的评估主要有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两种,近年来内隐测量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内隐联想测验(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ask,IAT)作为一种测量个体内隐认知中对客体的相对态度的工具,且能防止意识的干扰,不失为一种评估NSSI的有效方法。本文在介绍内隐态度相关背景基础上,分别从行为学和神经影像学两个方面总结了内隐态度区分和预测NSSI的研究进展。首先,与无NSSI史的群体相比,NSSI群体对NSSI有更为认同的内隐态度,并且其与NSSI的频率、严重程度存在相关;其次,与其他已知的传统预测因素相比,内隐态度能否更好地预测个体以后的NSSI行为,存在较大争论;最后,目前关于NSSI群体对NSSI的内隐态度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不多,初步结果表明突显网络的激活、部分脑区(例如背侧纹状体)灰质体积的减少可能与NSSI群体的内隐态度有关。综上所述,测量NSSI的内隐态度利于筛选、预测有NSSI风险的人群,在个体虚假报告或自我觉察能力低时尤为有效。此外,本文也提出几点不足,以期为未来研究以及临床干预提供思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隐球菌脑膜炎(隐脑)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018年收治的56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56例隐脑患者,有基础疾病者39例(69.6%),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例(3.6%);误诊率为66.1%(37/56),最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46.4%,26/56)。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89.3%,50/56),颅内压>330 mmH2O者占25%(14/56),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39例(69.6%),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31例(55.4%)。1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其中12例(12/17)阳性。治疗方案分8种,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方案最优。56例患者治愈12例,好转28例,死亡16例。结论隐脑误诊率和死亡率高,脑脊液墨汁染色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是隐脑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隐脑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隐裂牙的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为临床诊治隐裂牙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7月进行治疗的148例隐裂牙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诊断后采用填充、全冠修复、调磨、根管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组(试验组)74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74例。采用不同诊治方式后,分别观察两组隐裂牙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对照74例隐裂牙患者常规治疗后成功率70.3%,失败率29.75%;试验组74例患者综合治疗后,成功率90.5%,失败率9.5%;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对照组常规治疗后总满意率90.5%,试验组综合治疗后总满意率98.6%;试验组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是隐裂牙的有效治疗措施,疗效确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并探讨PCR及高通量基因分析在新型隐球菌感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方法、治疗及预后。结果共计10例患儿入选本次调查,其中男女各5例,中位年龄6.28(4.08,12.02)岁;4例患儿有家禽/土壤/腐物接触史;7例患儿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诊断为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5例患儿存在基础疾病,其中2例通过高通量基因分析发现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头痛伴发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3例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均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治疗均采用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诱导治疗,氟康唑巩固治疗;其中2例患儿诱导治疗期间出现低钾;1例患儿巩固治疗期间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治愈5例,放弃3例,复发1例,死亡1例。结论既往被认为免疫功能正常的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可能存在基因微突变所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PCR检测可提高新型隐球菌的检出率并缩短检测时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可能提示感染播散;水化及常规补钾可能减轻两性霉素B的毒性;控制颅内高压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