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面瘫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面瘫80例,均为我院2015年1至2016年1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n=40)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周围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增高,但观察组增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周围面瘫患者,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且促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中药 针灸 周围性面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至2014年698例周围面瘫患者为对象,均接受针灸治疗。将其随机分组,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和针灸治疗效果。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灸治疗周围面瘫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有利于积极配合治疗,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 标签: 针灸 周围性面瘫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周围面瘫治疗中,使用温针灸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到2018年1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内80例周围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温针灸治疗);治疗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7.5%,两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温针灸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针灸治疗在面瘫不同时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周围面瘫的早期及恢复期采用针刺面部及全身穴位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总有效率为98.82%。结论针灸是治疗周围面瘫的一种有效手段,早期及恢复期在取穴及针法上有所区别,早期应用效果优于恢复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病损程度 治疗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周围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针刺6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5例周围面瘫患者经针灸治疗,痊愈60例好转5例。结论针刺治疗周围面瘫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且经济实用,几乎无毒副作用。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针灸治疗
  • 简介:周围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在临床中,我们根据面瘫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针刺治疗 分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周围面瘫,应用针灸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分析。方法选取罹患周围面瘫的患者进行研究,共计24例,分为两组,其中的观察组患者经由针灸全期治疗(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而另外的12例患者则使用了针灸的急性期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之于对照组的急性期针灸法,明显较高,因此将组间的各项数据,进行详细的对比,有差异性,有意义且P<0.05。结论对周围面瘫的治疗中,使用针灸全期治疗手段,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周围性 面瘫 针灸 临床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周围面瘫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机制较为复杂。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疗效显著,且影响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时间因素有很多。本文拟从针刺的介入时间、间隔时间和留针时间这三个方面,强调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指导意义。

  • 标签: 面瘫 针灸 时间 效应
  • 简介:摘要:周围面瘫又称面部神经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其发病诱因是由于面神经管内神经存在非特异性炎症,致使周围面部肌肉瘫痪而导致的。相关机构研究结果表明,周围面瘫发病率约为0.04%,发病后临床症状较为明显,不同体质患者出现症状也不尽相同,通过部分患者可以了解到下述临床症状信息:如味觉失灵、口眼歪斜、面部肌肉松弛、眼睑闭合不全、无法做出表情等,给患者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该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常因为五官不正而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甚至部分患者出现抑郁前兆,其病情也会随之加重,致使生活质量下降,这对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消极影响,所以周围面瘫发病及治疗期间,康复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面部神经 治疗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周围面瘫作为临床常见的神经性疾病,发病率较高,而在临床中无特效治疗方式,主要以中西医治疗为主。通常来说,周围面瘫主要在于患者面部神经发生水肿、炎症等等,从而出现嘴巴歪斜、眼角无法闭合以及讲话漏风等等症状,虽然目前大部分周围面瘫可通过针灸等方式达到完全恢复的状况,却依旧有部分患者伴有较多后遗症,例如面肌痉挛等等,并且在老年患者当中治疗效果较差,因此认为,为有效促进周围面瘫临床治疗有效的提升,应当对其致病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线索,提高疗效。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病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周围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笔者认为周围面瘫治疗时应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理应在不同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遵循因时制宜原则,明辨经络,分期论治。本文总结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中医思想,并附验案1则以佐证。

  • 标签: 周围性面瘫分期论治因时制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发病率高、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空肠弯曲菌(CJ)相关的轴索性自身免疫周围神经病的动物模型。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组I组以CJ脂多糖(CJLPS)、II组以CJLPS和锁眼形嘁血蓝蛋白(keyholelimpethemocyanin,KLH)、Ⅲ组以KLH免疫,进行临床表现观察和坐骨神经病理学检查。结果I组和Ⅲ组中没有动物临床发病。II组中60%(6/10)的动物出现了肌肉无力表现。病理学检查I组神经原纤维异常率14.3%(57/400),II组神经原纤维率达17.3%(69/400),均明显高于Ⅲ组(X2=44.815,P<0.01;X2=58.394,P<0.01)。I组与II组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轴索变性,二者病变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CJLPS+KLH免疫大鼠诱发出了发病率较高、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CJ相关的轴索性自身免疫周围神经病的动物模型。

  • 标签: 弯曲菌 空肠 周围神经病 动物模型
  • 简介:背景:短柄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SHA)已经越来越多被应用于髋关节置换中。然而,相对于标准柄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短柄股骨假体在假体周围重建中的优势尚未十分明确。目的:基于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将THA和SHA术后假体周围重建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医师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从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有关THA与SHA术后假体周围重建的随机对照研究,确定检索时间截点为2018年3,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文献。采用荟萃分析计算加权均数差(WMD)和95%的可信区间(95%CI)。质量评估是由两个独立的研究者使用RveMan5.3软件完成。结果:最终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共910位行非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种SHA设计(Proxima,Fitmore,Microplastyshort,Uniquecustom,Omnifit-HA1017)。集中数据显示,在所有Gruen区中骨密度变化的百分比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在Gruen1区,WMD=11.33,95%CI:-1.67~24.33,P=0.09;在Gruen7区,WMD=8.46,95%CI:-1.73~18.65,P=0.10。与THA比较,SHA的亚组分析明显说明其Gruen区的骨密度变化更小。在Gruen1区,WMD=27.57,95%CI:18.03~37.12,P<0.0001;在Gruen7区,WMD=18.54,95%CI:8.27~28.81,P<0.0001。结论:SHA术后假体周围重建与THA相似。然而,与THA相比,SHA有一定的优势,其优势大小与短柄设计的种类关系密切。另外,尽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重建的模式类似,但是SHA术后假体周围重建所累及的股骨长度明显更短。现有的相关文献数量及短柄设计种类有限,未来需要更大规模、多中心、最新设计的SHA的随机对照研究。

  • 标签: 骨重建 META分析 短柄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Ⅱ类不同垂直面型舌形态、位置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60例Ⅱ类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17例、均角22例、低角21例3组。拍摄锥形束CT,使用Invivo 5软件重建并测量舌及下颌指标,利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舌和下颌的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角组舌高度,舌体面积、总面积及代表舌位置的指标D2-D5距离大于低角组[(37.06±3.35) mm比(33.26±3.27) mm,(2002.63±300.84) mm2比(1739.88±248.38) mm2,(2599.39±355.73) mm2比(2273.65±208.23) mm2,(24.99±3.17) mm比(21.94±3.82) mm,(22.77±3.82) mm比(18.87±4.19) mm,(21.42±4.25)mm比(16.92±3.71) mm,(20.69±3.97) mm比(16.42±3.41) mm;P<0.05];下颌长度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63.24±3.92) mm比(67.43±4.95) mm和(67.18±4.21) mm;P<0.05]。下颌长度、宽度与舌尖、舌背位置及体积呈正相关;颏凹陷距离与舌尖、舌背位置、总面积及舌体积正相关;下颌角与舌长度、舌高度、舌体及舌根面积、D1-D4距离正相关。结论青少年Ⅱ类高角较低角者下颌更短,舌体位置更高且在口内舌位置更靠前上。下颌较长较宽,颏部较明显的患者多伴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的舌体。

  • 标签: 骨性Ⅱ类 下颌骨 锥形束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