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诗云:"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这是他"去官十载"(乾隆28年4月)时所作的诗,是对在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任知县时的回忆.诗中的"鸳鸯庙"和"柳郎祠",极有可能就位于现在的潍坊市寒亭区河滩镇宋家双庙村.据载:"(宋家双庙村)元代称仇庄,自龙王庙、平王庙建成后称双庙,后宋人旺,改称今名."宋家双庙村是个约有1300人左右的自然村,村里大部分人家姓宋,只有一个家族姓张,就是我们家,现有21口人.这篇调查报告所采用的口碑资料主要来自我的父亲,以及我爷爷的弟弟即我的二爷爷,我父亲的四哥即我的四大爷,还有80岁的村民李淑云(女).父亲所提供的资料中有一部分是他所亲见亲历的,还有一些是他听老一辈人说的.对于本村的民俗事象,我们家无疑最有发言权,因为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家都是住在龙王庙西侧的道房里,负责管理这些庙宇的.庙里奉行道教,过去是由这里的道士管理.据家谱记载,清朝咸丰末年以前我们家族的姓氏已无从考究,斯时迁来此地,随原住于此的道教师傅改为张姓,成为这里的道士,从而对本村的主要民俗事象有着较多的了解.
简介:在经典的郊庙礼制中,“太祖”的地位极为重要。但礼制意义上的“太祖”,在唐代郊庙礼制中并非不言自明,而是经历丁从隐微不显到极於至尊的变化过程。唐初采用太祖虚位的六亲庙制,未明确确立宗庙“太祖”,其时景帝虽庙号“太祖”,实际并不具备礼制上的“太祖”含义。神龙时期,作为武氏七庙的对立面而建立的七庙之制,始以景帝为宗庙太祖,但终玄宗朝,景帝的太祖身份并没有在制度上得到实质体现。安史之乱後,伴随儒学在礼制重建中的影响增强,“太祖”开始逐渐取得经典礼制上的至尊地位,围绕“太祖”的礼制论争也构成了中晚唐郊庙礼制的核心论题。本文梳理这一历史过程,并尝试对相关礼制论争与制度变化作出合理解释。
简介:按语:从2014年12月起,我们每周开一次闽南研究读书会。从读书会开办至2015年初的这一阶段,在王铭铭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先阅读了著名前辈学者施坚雅(G.WilliamSkinner,1925-2008)、弗里德曼(MauriceFreedman,1920~1975)、王赓武(1930~)的相关著述。这些著述视野开阔,论述的主题是从东南沿海展望华夏与域外的关系。如王铭铭老师指出的,尽管这些海外论著不直接针对“闽南研究”这个领域,但它们在不少地方直接涉及中国东南地区与海外的关系,并开创了从这一区域性的关系展望中国与世界的学术视野,对于我们从区域的视角考察闽南,尤其从它与东南亚等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反观和理解闽南,由此而理解闽南研究应有的天下观,有着重要启迪。
简介:1.女刺客佛堂报仇1935年11月13日下午,在天津东南城角草厂庵的居士林,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刺杀血案。一位30岁左右的女刺客,在佛门清净之地,用勃朗宁手枪,打死了昔日威震东南的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1928年6月,蒋介石率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打到北京。孙传芳兵败下野,逃往关外,依附张学良。次年1月10日深夜,张学良在沈阳帅府老虎厅,枪杀了功高震主的杨宇霆和常荫槐。连夜派人找来孙传芳,请其去日本领事馆代为疏通。孙传芳藉机潜往大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三省沦入日寇的铁蹄之下。孙传芳举家迁往天津,潜心礼佛。斗转星移,时光逝水,已是1935年岁尾。日本策划华北五省独立,时局
简介:柯庆施是建国后一颗迅速升起的政治新星,虽资格可居,但无显著功勋,在战将如云的革命队伍一直默默无闻。这位1922年人党的党员,曾经在苏联见过列宁。1931年,柯庆施出任列人一、三军团系列的红八军(前身是红五军的第五纵队)的政治部主任。1936年,他在当时的北方局任组织部长。1937年与刘少奇在工作上因看法不同发生矛盾。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他的发展陷入了停顿。延安整风中,柯受到批判妻子也因不堪重负而自杀。1948年,华北野战军打下了石家庄,他成为第一任市长。在这里,他和于文兰结婚。1950年从石家庄市调南京任市委书记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聂荣臻等还联名向当时的华东局发过一份电报提示注意柯庆施在政治上的不成熟。称他“在团结干部及履行工作任务方面是有缺点的”,望华东局“随时注意加以帮助”。